动态 动态
发布时间 2017年12月17日
来源 InterYouth国际青年绘画展
浏览量

29年前,许江老师带着对艺术的追求赴德国汉堡留学,2017年的夏季,许江与中国美术学院学生同赴汉堡,进行学术交流。

 

两种文化的线索,构筑了工作坊的基本脉络,从艺术的发生地杭州出发,经历它方世界文化的重叠,映照出今天当代艺术家书的历史,国家与民族、个人与家庭、亲情与友谊、师长与学长的艺术家书文脉。这种文脉不断更迭在时间的概念中,形成了现有的艺术家书的故事,它既不是历史,也不是今天,它是学术的一种尊严,以及每个时代艺术家所追求的梦想。

 

废墟与重生—艺术·家书装置  展览现场

 

只是在这里,梦想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历史概况,对于这个工作坊的概念并不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来探讨,也不是传统艺术语言的延续,它凝聚了一个人,和一代人的世界观和历史感。同时,今天面对这样的一种历史,也许它真正的学术价值意义在于,年轻人势必对其会有一种深厚的情感,直至时代在这里成了每一个人追逐自我的道路。

 

这个工作坊项目是几十个学生日以继夜,穿越东西方地理时空和文化长河,阅读各种知识文化的书籍,并以有型的文字,书写了空白的空间。随着时间的不断重叠,这种有型的文字化成了一种抽象的视觉图像,这种图像包含了他们对图示的爱好、兴趣和追求。同时,这种图像也渗透着一种“无”的概念。艺术家书是每一个人对自己艺术梦想的回忆,废墟未必意味着已经过去,重生更是一种轮回,此时作品成为每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与行为的本能。

 

废墟与重生—艺术·家书装置  展览现场

 

这个项目是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多为表现绘画工作室井士剑教授领衔众多学生和青年艺术家,青年老师,以及实验中心的老师们共同完成的。它凝聚了当下的两种书写方式,一种是传统的肢体语言的书写,另一种是这个机械与数字时代独特的书写,两种书写的方式同时汇聚,构成了这幅历史图像。或许,手写未必成为情感依托,机械与数字的书写也未必意味着没有情感,也许,它们自身存在着道德与情感逻辑,这种逻辑拷问人类文化的问题所在。尊严与本能,成为一种能动自觉态度。

 

废墟与重生—艺术·家书装置  展览现场

 

 

主创:井士剑教授;

协创:於博名;

空间设计:汪菲;

雕塑参与:於博名,龚成宇;

实验创作:黄忠;

团队主创:刘志成,金贝儿,李依凡 等;

特别鸣谢:胡惠君教授 等;

 

感谢参与板书的同学们:

 

肖晟

 

沃欣雨

 

汤秋雨

 

谭雅君

 

裘子杰

 

马季

 

吕姣

 

刘志成

 

刘蔚

 

李科

 

李婧璇

 

柯亦旸

 

黄硕

 

胡瑜雯

 

金贝儿

 

韩宏硕

 

郭品立

 

顾彦佳

 

耿雪

 

高旭

 

杨一凡

 

许凯丽

 

邢珂

 

谢晓春

 

于果

 

臧山

 

周硕然

 

陈文韬

 

高画

 

杜可言

 

陈镒晗

 

陈行

 

 

艺术·家书  大型书本装置工作坊 工作花絮

 

井士剑教授 向大家阐述书写的意义

 

同学们投入的书写

 

Inter-Youth展览画册 艺术·家书封面

 

Inter-Youth展览画册 艺术·家书 书页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