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动态
发布时间 2015年12月28日
来源 中国美术学院 微信公众号
浏览量

1996年,在这里,当时的国美画廊,举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录像艺术展。这个展览的艺术家们,在之后的20年里,构成了中国新媒体艺术的中坚力量。

 

2001年,中国第一位录像艺术家张培力回到国美,创立新媒体艺术中心;2003年,成立中国第一个新媒体艺术系;2010年,新媒体、综合艺术、当代艺术策展三个当代艺术专业整合,成立跨媒体艺术学院,及至今日,一晃也已经5个年头。新兴媒体艺术对于中国艺术教育来说,是新世纪的礼物,过去15年中,对美术学院学科体系的开放和转型产生了相当的挑战与助力。今天,学院培养的年轻人已经遍布各地,成为当代艺术界无法忽视的新锐力量。

 

然而,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在全世界范围内,新媒体艺术已迅速成为一种新型号的Fine Art,一种艺术类型,新媒体本身的媒介能量被迅速置换为一种新的美学。

 

为了让艺术和媒体重新成为当代人自我解放、自我创造的能量,我们必须使媒体艺术重新成为新的媒体与艺术,必须将之重新媒介化、重新社会化。

 

为此,国美跨媒体学院自今年伊始,就推出了未来媒体/艺术计划,呼吁一种尚未到来的、即将到来的媒体/艺术。今天的跨媒体艺术节,就是此计划的一个前奏。

 

这个艺术节以“迷因”为名。Meme,这个网络热词,意味着播撒、遗传、记忆、变异……,意味着心灵进化的机制、基因的模仿与传递。播撒、渗透、感染、延异、弥漫,这是互联网状况中媒体/艺术的常态,而本次艺术节的主题“骇进现实”则是它思想和行动的姿态。对艺术家们来说,Hacking是一种行动和认知的方法,一种与现实打交道的方式。我们以Hacking精神做艺术和行动,是希望在“讯息-景观-资本”的多重现实中为我们的感受力拓展出一片新的田野,为我们的创造力开辟出一个新的战略空间。

 

我们这个时代的创新力量远远超出我们所在的艺术界。在今天的媒介状况中,最激进的媒体/艺术并不在美术馆的展厅里,而是在全球数十亿普通民众的手中、眼中,在播撒流传的信号和亿万无名者的意识中。所以,我们所呼唤的未来的媒体/艺术,不是一个可供展示和收藏的艺术产品的类型,它不是一个专门领域,更不能成为一个专业圈子。在我的愿望中,它应该是艺术史叙述所无法涵盖的事件,一种无名的力量。它的发生是社会性的。这一发生不是由于艺术运用新媒体,而是技术媒介和日常生活的激进性超越了艺术的后果,同样,这一发生,也是艺术绝地反攻从新技术中创造出新媒体、新冲动的结果。

 

媒体/艺术是这个时代最前沿的消息。媒介即讯息,最新奇的内容,才是媒体。媒体/艺术的任务不是运用现成的新媒体去艺术地表达,而是要创造出新的媒介,这被更新、被创造出的媒介本身就是媒体/艺术的内容。是的,我们手中的媒介将成为最尖锐、最激烈的内容,从而反制新技术对我们的魅惑与控制。

 

由此,我们需要将当代的艺术媒体和媒体艺术重新媒介化、重新社会化,并在这个过程中,生产出一种作为真正社会媒体的媒体/艺术,一种打通群我,打通手、眼、思、感的具有“公共”创造力的新艺术。

 


展览介绍:

12月24日下午三点,“迷因城市:骇进现实”第一届跨媒体艺术节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本次艺术节总策划、跨媒体艺术学院开放媒体系教授姚大钧介绍,本届“迷因城市”艺术节以“骇进现实”为主题,通过“身体+网络+城市”贯穿整体,活动分三大区块:即网络迷因>不在场展、城市迷因>定点串联、体感迷因>AV圣诞。

 

在跨媒体艺术学院明年即将推出的“未来媒体宣言”系列行动前夕,须先强调“开放媒体 open media”的概念,即手握当下媒体、眼望未来媒体的实验精神。网络时代的技术与思维革命,创造出不可数的新平台,不仅是软件硬件平台,更是艺术创作,人际沟通,甚至行为模式的平台。这段历史已经改写了“媒体”这传统概念。新时代的艺术家可说是“后媒体时代的新文艺复兴人”。文艺复兴人原义即指“能跨平台”创作的全才型艺术家。在艺术当下,平台即媒体 (platform as media)。“跨媒体”并非多媒体的静态并置或详细分工;跨媒体即跨平台。平台之间是高度流动的,必须不断地穿越。艺术创想灵动在各平台上,不择地而出;inter-media 即是在各平台之间,动态游走。此次艺术节不仅标志着中国媒体艺术的前沿思考,也反映出国际媒体艺术创作的最新动向。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16年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