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动态
发布时间 2025年04月10日
来源 在艺App
浏览量

2025年4月9日中国美术学院建校97周年系列学术活动盛大启幕

 

2025年4月9日,中国美术学院建校97周年系列学术活动盛大启幕,2025“国美发布”共发布三项内容:赵无极作品捐赠暨赵无极研究中心揭牌、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书学印学研究院授牌、中国设计智造大奖创新孵化行动。

 

同时,由中国文联指导、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新时代青年美术人才培养计划绘画100”项目在中国美术学院启动;“黑神铸炼——黑神话:悟空艺术特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 沉淀铸炼传统文化视觉与叙事的炼丹炉;肖峰艺术馆开馆暨“时代之子——肖峰、宋韧艺术展”开幕,镌刻时代的艺术丰碑。

 

1928年4月8日,蔡元培先生在国立艺术院的开学式发表了《学院只为研究学术而设》的著名演说,提出“大学院在西湖设立艺术院,创造美,使以后的人,都改其迷信的心为爱美的心,藉以真正地完成人们的生活”,从此揭开了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篇章。

 

《国立艺术院组织大纲》明确地指出学校三大办学宗旨:培养专门艺术人才、倡导艺术运动、促进社会美育。97载弦歌相承,从林风眠先生倡导的“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东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到潘天寿先生强调的“传统出新”,到肖峰院长的“改革创新”、潘公凯院长的“两端深入”、许江院长的“国际视野、本土关怀”、高世名院长的“到源头饮水,与伟大同行”,这些艺术思想一脉相承。

 

正如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余旭红所言:“这些年,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积极探索,开拓出一条具有全球视野和中国精神的艺术教育之路。未来,中国美院将同美术界一道,培养卓越人才,创造新时代的艺术,努力作出全世界认可的艺术贡献,共同书写世界艺术史,以中国精神参与塑造世界艺术新格局。”

 

“学校始终以名校意识、自主意识为引领,坚持解放思想、独立思考,坚持追求一流、追求卓越。”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说。

 

97年初心不改,中国美术学院始终聚焦人之养成与生活之建设,始终聚焦中国人的文化自觉、自为、自立与自强。寄望百年,国美将继续践行推动社会创新的行知之道,探索扎根中国大地的有为之学;也将融入历史进程、创造时代艺术,肩负起中国艺术复兴的使命与担当,参与塑造世界艺术新格局。

 

 

 Part 01

赵无极作品重要捐赠

填补大陆公立机构

收藏体系空白

 

赵无极(1920-2013)是著名的法籍华人艺术家,也是中国美术学院的杰出校友,他于1935年考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现中国美术学院),1941-1947年留校任教。1948年,赵无极赴法深造,随后定居法国。1985年,受中国文化部邀请,赵无极回母校浙江美术学院举办了“赵无极绘画讲习班”,对中国美术教育界产生深远影响。2002年,当选为法兰西艺术院院士。

 

90年前,15岁的赵无极来到杭州,入读国立杭州艺专(现中国美术学院),正式开启了自己的艺术生涯。西湖,从此成为他萦绕终身的艺术现场;母校,就此化为他血液里刻骨铭心的艺术源起。

 

2023年9月,“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展出重要作品及文献230余件,其中油画作品129件,成为亚洲最大规模的赵无极艺术展。展览同期举办了三次高质量学术研讨会,汇聚海内外专家学者80余人研讨赵无极艺术之于世界艺术史的独特意义。5个月的展期内,参观人数达25万人次,导览活动900余场,媒体传播量8.6亿,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象级”文化事件。

 

“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展览现场

 

90年后,鉴于中国美术学院策划的“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的重大影响力,赵无极家人共向中国美术学院捐赠了赵无极先生在杭州创作的早期油画、版画、瓷器等作品共计213件

 

赵无极作品捐赠仪式现场

 

赵无极夫人、赵无极基金会主席弗朗索瓦兹·马尔凯-赵(Françoise Marquet-Zao)此次捐赠包括赵无极油画作品10件、版画174件(包括版画插图书15套)、瓷绘作品28件,共计212件作品。

 

油画捐赠作品中包括《无题(静物)》(1935)、《我在杭州的家》(1947)、《无题(寺庙和坟墓)》(1947)、《05.10.50 - 纪念我的妹妹无华》(1950)等赵无极早年作品,画面内容涵盖静物、风景、人物等,体现了赵无极与杭州的独特关联。《无题(静物)》是赵无极存世最早的一幅油画作品,反映了赵无极就读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现中国美术学院)时对油画技法的最初探索与实践。

 

《我在杭州的家》和《无题(寺庙和坟墓)》是赵无极在杭州任教阶段的重要创作。《我在杭州的家》这幅作品描绘了他与家人在西湖边的居所,杭州的湖光山色、水天风光、宋韵气息,为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滋养,启发了赵无极对风、光、气等不可见事物的表现与追求。《无题(寺庙和坟墓)》这幅作品描绘的是杭州西湖边南宋爱国将领岳飞的墓地,这不仅是对杭州历史遗迹的艺术再现,更是赵无极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

 

赵无极,《我在杭州的家》,1947年,布面油画,65 × 80.7 c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弗朗索瓦兹·马尔凯-赵捐赠,2024年,图片版权保留 

 

 

马尔凯女士此次捐赠的系列版画作品基本涵盖了赵无极一生的创作实践,版画版本多为珍贵的试版(艺术家版、非销售版等),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捐赠的174件版画包含了15套版画插图书,其中包括极为稀有的《亨利·米修解读赵无极的八幅石版画》(1950年)版画书1套,亨利·米修曾在赵无极生活困顿之时,鼓励他从中国艺术的根源汲取精神力量,重拾水墨创作。

 

此前,赵无极儿子赵嘉陵和儿媳陈绵向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捐赠了赵无极为谢景兰画的第一幅肖像油画《无题(兰兰肖像)》以及17本珍贵的文献资料。谢景兰是赵嘉陵的亲生母亲,她与赵无极同是杭州国立艺专校友,赵无极曾在多个公开场合向公众展示这件作品。

 

赵无极,《无题(兰兰肖像)》,1935-1936年,布面油画,61 × 45 cm,赵嘉陵、陈绵捐赠,2024年,图片来源: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此外,赵无极妹妹赵无宣向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捐赠了文献资料402件;赵无极讲习班学员孙建平向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捐赠了文献“1985年赵无极中国讲学笔录手稿”1套;赵无极国立艺专同学许铁生的女儿许清照向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捐赠了文献8套。

 

在国立杭州艺专学画之时,赵无极常常在西湖边流连忘返,“我一连几小时观察平静的水面上空气的流动,桦树与枫树叶在风中荡漾”。在西湖边的沉思引发了赵无极终其一生的艺术探索。生命晚年,赵无极常念及杭州,回望西湖,对先生而言,西湖是他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艺术现场。

 

此次捐赠象征着赵无极的艺术,从杭州出发,走向世界,最终又回到了文化的起点,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当代回响。

 

 

这笔珍贵的文化宝藏回到中国、回到杭州、回到母校,不仅填补了中国大陆公立美术馆博物馆收藏体系赵无极油画作品的空白,实现了赵无极作品在中国大陆公立美术馆收藏体系中的重要突破,也将有效推动中国参与世界艺术史新格局的叙述,从而对中国艺术教育和文化创新产生绵延不绝的重大影响。

 

赵无极研究中心揭牌仪式现场 

 

以赵无极系列作品捐赠为契机,中国美术学院将与赵无极基金会共建具有国际影响的赵无极研究中心,中心隶属于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将聚焦赵无极及其艺术,开展研究出版、展览展示、公共教育、宣传推广、国际交流等相关工作。同时,赵无极研究中心还将逐步呈现中国美术学院百年学脉,通过与国际艺术机构建立联系,打造中西文明互鉴研究的标志性成果和“融汇中西”的世界级展示窗口,积极参与世界艺术史新格局的叙述。

 

 

 Part 02

“省哲社重点研究基地”

中国书学印学研究院授牌

 

“省哲社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书学印学研究院授牌仪式现场 

 

4月9日上午,“省哲社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书学印学研究院授牌仪式也同时举行。这座植根于中国美院六十余载书法教育沃土的学术机构,拥有着多学科融合互动的优势和雄厚的学术研究基础,依托学校美术学、设计学等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将以清晰的历史脉络串联起一所学院与一门艺术的世纪情缘。

 

2023年,中国美术学院以"为往圣继绝学"的使命担当,在书法教育领域开创历史新篇——正式成立全国首个书法学院,与此次授牌的"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书学印学研究院,共同赓续着学校守正创新的文脉道统。书法学院的成立填补了我国高等书法教育独立建制的空白,而书学印学研究院的创建则为传统书学印学研究搭建了高水平的学术平台,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中国书法篆刻艺术从技艺传承向学科建设的深度转型,彰显了中国美术学院作为艺术教育重镇的文化自觉与历史担当。

 

未来,中国书学印学研究院将以“汉字与文化研究”“书法篆刻文献与理论研究”“书法篆刻创作与传播研究”三大研究方向为支柱:以中华文明基因——汉字,作为为研究切入口,从中华文化和艺术源头的视角,推动传统文化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古代文献的梳理与研究为切入口,从文化观念、社会视角,审视中国书学印学的实践与理论,挖掘传统文化内涵,阐释传统文人的精神世界;以理论研究为依托,强化书法篆刻创作语言研究;通过跨学科融通,扩展传承与传播渠道,弘扬中国书学印学的传统精神,铸炼当代语境中的时代意义。

 

 

 Part 03

孕育科创新势力

中国设计智造大奖

创新孵化行动发布

 

中国设计智造大奖创新孵化行动正式发布

 

4月9日上午,中国设计智造大奖创新孵化行动正式发布,中国美术学院与7家科技企业正式签约,其中囊括了宇树科技、云深处科技、强脑科技、群核科技等四家被称为“杭州六小龙”的企业,以及灵伴科技、阿里国际、美团低空物流科技等科技创新企业。双方就产学研深度合作、教科人协同一体化发展,达成一系列战略合作协议。

 

中国设计智造大奖(DIA)是在浙江省人民政府指导下的中国创新设计领域首个国际化的学院奖,以赋能高质发展为使命,持续推进扩面提质,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最具世界影响力的综合创新设计大奖。十年前,中国美术学院在时任浙江省长李强同志的倡议下,创办中国设计智造大奖,砥砺十年,中国设计智造大奖已经成为中国科创的策源地,孕育了一批科创新势力。

 

中国美院站在数字经济之城的潮头,以科技创新为翼,协同蛟龙之力,打造一场设计教育的范式革命。以中国设计智造大奖创新孵化行动为始,联合大奖多家参赛企业,打造多方协同、总体发展的“创新联合体”,吸引最具创新激情和创新能量的青年人才,形成更完善的人才发展生态体系,成为全世界科创人才聚集的发源地。

 

十年来,中国设计智造大奖已累计参赛作品达60000余件,覆盖全球78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创新强国参赛率高达84%,智能化产品达72%。参赛者中涵盖美国谷歌、福特、霍尼韦尔,日本夏普、富士通、爱信,荷兰飞利浦,德国宝马,中国华为、腾讯、阿里、百度、字节跳动、小米等6000余家高精尖智造企业,以及全球800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国际顶级院校智库覆盖率达85%。大奖以挖掘新物种、培育新赛道为导向,注重参赛作品的原创性和首发性,深度发掘创新性、突破性、成长性和革命性的创新设计作品和前沿应用案例。积极应对数智时代新趋势,参赛作品全面覆盖人工智能、脑机接口、虚拟现实等尖端新应用,积极拓展增强现实及人机共生的新领域。中国设计智造大奖不仅是创新设计的展示平台,更是通过汇聚全球创新资源,促进设计与科技深度融合,成为全球设计界探讨智能设计与设计智慧的重要平台。更为杭州、浙江的科创生态注入强大动力,助力其在全球科创竞争中崭露头角,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高地。

 

以强脑科技为代表的“杭州六小龙”企业,以中国设计智造大奖平台为媒,与设计界的互动愈加紧密,不断提升产品设计美学与技术的融合价值。同时拓宽产学研合作边界,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打通学界、业界导师壁垒,导师资源融通共享,强脑科技副总裁、设计总监曾多次参与设计智造学术活动,推动学术资源的双向流通。以科创资源汇聚平台为中心,创新构建“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协同发展的闭环。企业基于市场痛点精准出题,确保高校科研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高校依托跨学科团队攻关命题,推动技术突破与成果转化;专家评审环节引入国际与产业视角,提升项目的实用性和创新性;创新孵化基金与实习岗位的设立,打通了从研发到商业化的全链条,实现科研成果的市场落地与人才定向输送。这一闭环机制不仅强化了产学研深度融合,更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三要素的有机联动,形成“需求牵引研发、实践反哺教育”的良性循环。

 

中国设计智造大奖秘书长卢涛提到,中国设计智造大奖作为科创资源汇聚平台滋养了众多创新项目,并推动优质企业进一步反哺人才培养。

 

 

 Part 04

“新时代青年美术人才

培养计划绘画100”

项目开班

 

“新时代青年美术⼈才培养计划——绘画100”项⽬开班 

 

 

4月9⽇,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中国⽂联美术艺术中⼼、中国美术学院承办,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中国美术学院科研创作处、中国美术学院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协办的“新时代青年美术⼈才培养计划——绘画100”项⽬在中国美术学院正式开班,并于4月10日至14日开展⾸轮集中培训。

 

该项目汇聚专家 111 人,参与学员 120 人,其中中国画方向学员 63 人,油画方向学员 57 人,为期一年,旨在成为发现、培养、推介青年美术人才的“种子工程”,助力优秀青年美术家脱颖而出,为新时代文艺发展提供青年人才支撑。

 

项目以现实主义的当代表达,写意精神的传承创新为核心宗旨,针对学员个案发展路径及其创作议题,展开中国画、油画创作教学,以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创作,写实性、表现性、多样性油画创作为专业方向。

 

本项目通过集中授课、考察研学、创作实践、成果展示等方式开展教学。具体含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专题讲座,聘请艺术名师围绕绘画艺术人才培养中的本体语言和人文学养的全面提升,开展多元化学术专题讲座。第二部分为线下教学,专家学者根据各研究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每位学员定制个性化发展教案,提供针对性课程设置和学习规划,开展为期4个月的线下集中培训。第三部分为采风考察,组织学员融入为期1个月的“大采风”活动,在采风写生、人文考察、社会调研的过程中不断丰富生活体验、积累创作素材、完善艺术构想。第四部分为线上线下创作教学,组织学员进行7个月的主题深化与正稿创作,采取线上导师制教学与线下集中教学相结合,不断优化学员绘画创作过程中的形式语言、绘画技艺、精神指向和时代价值,独立完成 2–3 幅大尺幅主题性创作。第五部分为结题验收与成果汇报,项目进行严格的教学管理与考核,优秀学员的创作过程将以手稿、图片与视频等方式进行纪录,并向重要媒体平台推荐,考核合格的学员将组织结业成果汇报展、出版作品集等。

 

本项目专家阵容强大,专业涉及面广,涵盖中国美术家协会聘请具有深厚学理认知和丰富创作经验的名师及全国高等艺术院校与专业创作机构的专家学者。团队力求不断强化学员的绘画本体语言与精神内核,倡导艺术创新与新时代的同频共振,全面提升学员的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水平。众多艺坛名家大师群贤毕至,如璀璨星辰汇聚成新时代艺术创作的最强音,以深厚造诣与卓越见识为引,以中国大地为灵感源泉,共同指导学员创作以观照现实生活为核心主题的艺术作品,体现当代绘画语境中的中国气派和中国精神。

 

据悉,“新时代青年美术人才培养计划——绘画100”项目将持续至2026年4月,中国美术学院作为承办单位,将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高擎“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旗帜,坚持以艺术教育和创作的“国家队”立身,为新时代文艺事业培养更多优秀青年美术人才,推动中国美术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国美力量。

 

 

 Part 05

打破数字艺术虚实壁垒

「黑神话:悟空」艺术展

揭幕

 

4月9日,“黑神铸炼” ——「黑神话:悟空」艺术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展览由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中国美术家协会指导,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学院、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西湖区人民政府、上城区人民政府、杭州游科互动科技有限公司主办,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动画与游戏学院、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心(市动漫游戏产业发展中心)、西湖区艺创小镇、中国美术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承办。

 

以游戏《黑神话:悟空》为核心,展览打破数字艺术的虚实壁垒,在实体空间重现游戏中的经典叙事与角色、场景、道具等内容,让观者能近距离欣赏游戏原画与制作细节,探索幕后开发故事。展览由“破顽空”、“载群生”、“明邪正”、“开尘锁”、“踏云光”、“会元龙”、“赌输赢”七个单元组成,从直面天命的恢弘意境,到人、神、妖、魔的细腻塑造,游戏制作团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皆可得见。

 

展品包含游戏场景原画、角色原画、采风照片、模型、雕像、周边衍生品等900多件,部分内容为首次对外公开。

 

“黑神铸炼” ——「黑神话:悟空」艺术展展览现场

 

《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既能锻造法宝,亦能淬炼猴王的火眼金睛。而此次展览,将数字时代的“炼丹炉”搬入实体空间——在这里,传统文化的矿砂被数字技术的高温熔铸,最终凝结成视觉与叙事的金丹。这场展览不仅是对一款现象级游戏的重现与探索,更是中国美术学院在人才培养、学科布局、文化复兴三大维度上的一次宣言:它证明,这所学府正在以百年“炼丹师”的匠心,锻造属于东方的未来艺术范式。  

 

早在数字艺术尚未兴起的年代,中国美院就已前瞻性地设置了涵盖传统绘画、数字技术等跨学科课程体系,这种超前布局为培养复合型艺术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20年前,时任院长许江提出“将文人画写意精神注入数字媒体教学”“让丹青和梨园在动画中相会”,动画系的课程设置以此为出发点,突破了“技术工具论”的局限,强调“动画即综合艺术”。《黑神话:悟空》艺术展的生动展现,无不印证着20年前播下的艺术种子已然开花结果——当游戏、影视、当代艺术等行业边界模糊时,学院必须培养“通才中的专才”。

“黑神铸炼” ——「黑神话:悟空」艺术展展览现场

 

《黑神话:悟空》的艺术总监杨奇,是从中国美术学院走出的创作者。他的成长与创作轨迹,恰是中国美院人才培养理念的生动体现。

 

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是中国美术学院所秉持的打通学科知识、社会知识、生活知识,从社会感知中观照艺术与自我的艺术实践。这种将课堂延伸到文化现场、将学术研究融入创作实践的教育模式,培养出了一批既深谙传统艺术精髓,又精通现代数字技术的复合型艺术人才。《黑神话:悟空》创作团队的实践恰是这一理念的生动注脚:团队走遍全国,实地扫描古建古迹,以一场超乎想象的视觉盛宴征服所有人。杨奇回忆道,他们扫描重庆大足石刻时,建模一度达到“10亿面+”的巨大工作量。这一技术实践背后是对传统艺术本体的深刻理解与敬畏。

 

从唐宋山水的空间意识,到佛教造像的仪轨逻辑,这些深层的文化基因经过虚幻引擎、动态捕捉等前沿技术的创造性转化,在《黑神话:悟空》的视觉设计中获得了当代表达。这种创作实践超越了符号移植的表层操作,生长出既延续东方艺术精神谱系,又具备技术时代表达张力的新形态,其深层逻辑恰与中国美术学院“人文科技双向汇通”的育人哲学形成隐秘对话。这种能力不是简单的技艺叠加,而是通过长期学术训练形成的独特思维范式,使传统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成为可以不断生长的活态智慧。

 

此次展览,正是国美向世界递交的“教学案例”,展现出中国美院“全球本土双轮驱动、人文科技双向汇通”的育人理念以及在当代艺术教育中的前瞻性思考。它证明,顶尖艺术人才必须同时是传统文化的解读者与技术革命的操盘手。 本次展览将至5月21日。

 

 

 Part 06

镌刻时代的艺术丰碑

肖峰艺术馆正式开馆

 

肖峰艺术馆开馆现场

 

肖峰艺术馆开馆现场

 

4月9日下午,在中国美术学院建校97周年之际,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杭州市人民政府指导,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学院、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主办的肖峰艺术馆开馆暨“时代之子——肖峰、宋韧艺术展”开幕仪式举行。

 

坐落在大慈山脚下的肖峰艺术馆永久收藏和展出肖峰、宋韧先生的重要艺术作品,从而成为这对“时代之子”革命文艺的精神闪耀之地。两位先生的艺术人生始于20世纪40年代的抗日烽火,与半个多世纪以来,尤其是共和国革命艺术的发展历程紧密相连;与民族独立振兴、文化融合自强的漫漫长途的梳理和反省休戚相关。时代的目标一直是这对革命伉俪创作的源泉,他们坚持的是写真情的写实主义,用革命人的担当精神实践着自己的艺术理想,将艺术创造涵融在时代革命的大潮之中。肖峰艺术馆让我们有机会面对他们的艺术创造和艺术人生,从多方面较为深入地探寻两位先生的艺术生涯,把握他们为人民写照的基本价值和深远意义。

 

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表示:“肖峰和宋韧艺术生涯的这本书读来并不轻松,颇具感人之处。这感人之处正在于它彰显时代的特性,呈现了一代人真实和真诚的力量。他们受着命运的磨砺,却从不抱怨;他们生活经历跌宕起伏,却又总带着青春的天真和热忱;他们追赶失去的时光,又总是那样达观而从容;他们有过辉煌和成就,却不自居,不固守,充满常新自强的激情。”

 

肖峰与宋韧的艺术生涯,与中国美术学院的校史紧密交织。

 

2024年10月24日,肖峰被授予“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颁奖词中提到:“肖峰先生是一位以中国式审美融合西画技法来表现历史和时代的油画家。其代表作如《辞江南》《战斗在罗霄山上》《芦苇丛中任我行》等,追求油画民族化,作品色彩灵动,情感真挚,充满深邃的历史与人文思考。他长期担任中国美术学院领导,为推动我国美术教育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肖峰在艺术的道路上,不仅是一位追求高远理想的艺术家,更是一位兢兢业业为国家培养美术人才的教育家。他曾带领中国美术学院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迅速发展,为中国艺术的发展贡献了毕生的心血。作为中国美术学院第十任院长,肖峰以特有的思想活力和改革锐意,带领美院打开20世纪90年代的新气象;他将艺术教育与国家的未来发展相结合,推动了学院的革新,为培养新一代的艺术人才注入了新的活力。

 

肖峰院长跨时代、创新性的战略思考如同一股强劲的东风,吹入中国美术学院与中国艺术教育的发展中。1983年至1996年,在担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的13年期间,肖峰以开拓者的胆识以及出色的组织与领导才能,始终把学校的改革发展、开拓创新放在工作的首位。他继承了从林风眠到潘天寿的办学思想,强调教学要严谨创作不妨多元化,他的宽容与民主为20世纪90年代美院自由的创造思想和开放的学术空气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他促成美院国字号校名的更换,在教学、人才引进、艺术创作、国际化建设等各个方面,领导学校展开突破性的拓展。在国美后来的发展中,处处都有肖院长的布局,都有他跨时代的、 创新性的战略思考。正是肖峰院长一系列旗帜鲜明的治校方针,使美院紧紧把握了时代前进的脉搏抓住了时代发展的机遇,从而在新的历史时期获得了新的飞跃,创造了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美术学院迅速发展的新局面,为世纪美院的腾飞打下了基础,为中国美术学院跻身于世界优秀美术院校的行列做出了卓著的贡献。

 

肖峰艺术馆开馆暨“时代之子——肖峰、宋韧艺术展”展览现场

 

“时代之子——肖峰、宋韧艺术展”分为“旅苏菁华——肖峰留苏作品”“激情赋彩——肖峰归国作品”“同志同心——肖峰、宋韧合作作品”“韧心写照——宋韧作品”四个篇章,呈现肖峰与宋韧笔下的历史现场、人民生活与祖国河山,通过色彩和线条凝聚时代的精神,传递民族的坚韧与力量,迸发出革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时代最强音。

 

肖峰、宋韧《拂晓》350x180cm  布面油画 1979年 

收藏于中国美术馆

 

肖峰 树荫下  70x52cm  布面油画 1958年   

 

宋韧《小八路》 80x116cm 布面油画 1979年

 

在这座凝练传统与当代的艺术新坐标,肖峰艺术馆以系统性典藏、研究与展示肖峰宋韧的毕生创作为核心使命,深度梳理中国现当代美术发展脉络。艺术馆由国际知名建筑设计师张轲设计,历时十一载精心营造。西子之畔,湖山静美,这座建筑如雕塑般凝练,如诗性般壮美,张轲以解构主义手法诠释“混凝土桥”意象,通过悬浮式悬挑结构与沉浸式观展动线,重构传统空间美学。

 

艺术馆以“桥”为建筑母题的设计语言,恰如其分地隐喻了两位艺术家的创作本质——他们从战火岁月到和平年代的精神旅程,正是中国现当代美术发展历程中承前启后的关键桥梁,两位艺术家的作品在空间中相得益彰,自然与人文的诗意表达形成视觉共振。

 

肖峰艺术馆的建立,不仅是对两位艺术家的致敬,更构建了一个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场域。

 

肖峰与宋韧是时代的孩子,其艺术生涯彰显了时代的特性,呈现了时代之子的真实和真诚的力量,更是代表了为中国美术事业默默奉献的那一代人,他们的人生同时与革命和艺术交汇,并将彼时的革命精神融入到了自己的艺术血液中,凝聚成了特殊的中国革命美术。

 

个体与时代洪流激荡淬炼的青春岁月与燃烧的激情与使命,将在肖峰艺术馆中绽放艺术之花,至臻,永恒。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2月8日。

 

图片信息来源| 中国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