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5年09月16日
来源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微信公众号
浏览量


5月6日下午,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四楼讲座现场,英国牛津大学的著名梵学家甘立夫(Dr. Kenneth Valpey)教授从游戏《黑神话:悟空》出发,以中国的《西游记》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为东方世界的文化背景,深度剖析孙悟空与哈奴曼两位杰出猴王的形象特质、叙事功能及其所承载的文化象征,揭示了神话传说如何作为社会结构的镜像,映射出中印两大文明对人性、神性与动物性的多元诠释。



甘立夫教授指出,这场跨越喜马拉雅雄峻山脉的“猴王对话”绝非简单的角色对比,而是探索两种文化如何通过神话的叙事构建集体记忆的典型案例。他强调,神话的比较研究需要警惕刻板的“印象式对照”,而应关注叙事在时空流转中的动态演变:“正如《罗摩衍那》在东南亚传播时衍生出地域变体,孙悟空形象也随着《西游记》的译介与当代的改编持续重构。这种差异本身恰是一种伟大文明的永恒生命力之明证。”



甘立夫教授援引了人类学家威廉·帕登的“重构比较主义意识”理论框架,强调比较不应是文明优劣的裁判,而更应成为理解“他者”的一座桥梁。甘立夫教授还在讲座中提出特别关注《罗摩衍那》在跨地域传播中的叙事嬗变,如中国泉州出土的元代哈奴曼石雕,见证海上丝绸之路上的神猴信仰融合,更是基于此而提出了发人深省的命题:“当这两只‘超然之𤠣’在神话时空中对望,我们是否能在比较中更清晰地看见人类自身的局限与可能?这种对‘非人’形象的持续塑造,是否暗含着文明对自身边界的永恒探索?”




甘立夫教授的讲座最终落脚于现实关怀,通过解析神话动物如何突破物种界限而成为文化符号,呼吁对动物伦理的重新审视。“当哈奴曼被奉为智慧之神,孙悟空化身赛博格英雄,这些‘超然之𤠣’提醒我们——对‘他者’的想象,始终是丈量人类文明高度的一种标尺。”



主持人闻中教授对甘立夫教授在前述演讲中借由哈奴曼的奉献精神而引出的《薄伽梵往世书》中的“情味游戏”(Rasa Lila)进行了深度解析。闻中教授首先指出,《薄伽梵往世书》作为印度古代宗教哲学与文学的巅峰之作,其情味美学体系不仅构建了梵语诗学的理论基础,更在甘立夫教授的阐释下,展现出与中华美学精神对话的潜在可能,尤其是重新阐释中国先秦的楚辞传统提供了新视角。他特别强调,甘立夫教授所揭示的情味美学之动态辩证关系,为理解印度审美体验中的情感共鸣与超越性维度提供了重要视角。



最后,闻中教授还总结道,在我们这个时代,非常需要新的世界观,一种新的知识结构来建立新时代的精神——为此,既需要新的科学与哲学,也需要新的神话。人类的精神历来是向着两极深入才能获得圆满的平衡,一极是清晰、精准,具有理性深度的世界,这是逻各斯主义的路径;一极则是越来越模糊,越来越趋于混沌与非理性的那一面,这是存在论的神话图像。而在《黑神话:悟空》游戏展的现场,举行这样的讲座意味着三重会面:第一重,古典文化与现代游戏的会面,第二重,东方神话与西方技术的会面,第三重,印度的情味哲学与中国的雄健精神的会面。



在甘立夫教授对中印猴王神话比较研究的基础上,东方学学者徐达斯先生于学术对谈中将中国的另一个神话人物哪吒引入分析框架。对于甘立夫教授聚焦的印度“巴克提”(虔信)传统,徐达斯指出,中国神话体系中哪吒“剔骨还父、削肉还母”的经典叙事,恰与印度史诗《薄伽梵往世书》中克利希那神超越肉体的灵性形象形成精神的共鸣。哪吒的形象或融合了印度两大神话原型:其一是《罗摩衍那》中的夜叉王那罗俱婆罗(Nalakuvera),作为毗沙门天王(多闻天王)之子,他统领夜叉部族,以荡子形象游走于人间与神界,在《薄伽梵往世书》中受到天师诅咒,投生为树木,其后为克利希那所救度;其二是克利希那(Krishna),作为毗湿奴的化身,以孩童形态嬉戏人间,却拥有降龙伏魔、挑战神王的神力。他以莲花为座,与哪吒“莲花化身”的设定暗合,而其“牧牛童子”的形象与哪吒的顽童特质更是如出一辙。



徐达斯先生进一步以哪吒作为“三坛海会大神”的多元身份,揭示其与哈奴曼共同承载的文明密码:“无论是印度猴神横跨海洋的忠诚,还是中国三太子莲花化身的超越,这些神话形象本质上都是人类突破线性时空、重构精神秩序的符号投射,对当下的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启示作用。”



此次关于两个猴王的讲座,不仅为中印文明的互鉴开辟新路径,更示范了数字时代神话研究与传播的新方法:以游戏、影视等当代艺术与媒介为切入点,激活古典文本的现代阐释空间。在AI重塑认知的今天,人们重返神话的原始森林,或许能让我们更清晰地听见文明基因的永恒回响。而像孙悟空、哈努曼等传统文化IP更昭示着东方文化基因库中蕴含的智慧,正在全球文化版图中绽放出独具东方特质的璀璨光芒。





主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处(研工部)

中国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承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公共教育与事业发展部


协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