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动态
发布时间 2023年07月05日
来源 陈振濂艺术讲堂微信公众号
浏览量

 

陈振濂指出:恩师诸乐三先生的前辈风范在“浙美三老”中是以特殊的知识才艺模型来作展现的。

他认为先生的成就分四个方面:

 

第一点:是“诗书画印”综合齐备兼容发展,齐头并进。从60-80年代以来,中国画“分科教育”一直是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发展的中流砥柱,是取胜之道。但我们常常忽略了另一面,即诸乐三先生为代表的引领“诗书画印”四全”通才养成模式,也是中国美院不同于其他同行的遥遥领先的创新模式与制胜法宝。

——分科教学重在顶层站位与高、精、尖;

——而“四全“式综合是厚基础、厚人文。

它们之间是两种兼容并行的理念,从而揭示了另一种可能性。

 

第二点:他是将篆刻引入高等教育第一人,作为西泠印社副社长,他代表了专业发展的另外一种方向;站在中国美院的体制内,他有率先问鼎“篆刻艺术高等教育”体系架构的能力、勇气与机遇。而在百年西泠历史中,他是地道的“学院派”身份。

 

第三点:是作为吴昌硕艺术的传承者,又是民国时期上海作为近代美术教育中心的“海派绘画”核心参与者,

诸乐三先生的贡献是在于:

一{门派承传}接吴昌硕金石画派的精髓,笔墨工夫最好,点画最精到。

二{新式学校模式}接脉民国近期海派篆刻,衔接民国时期的美术专业学科教育,并以篆刻艺术作为史无前例的专业课程媒介。

这样的承前启后、又能直接衔接民国时期发源于上海的“美术专科学校”“昌明艺专”“新华艺专”的“学堂”(而非私人画塾)的思维与行为方式。亦即是:

——衔接“海派”

——衔接“篆刻与金石学”

——衔接吴昌硕一门流派

——衔接民国时期新兴的专科学校教育和高等美术教育,

 

这样的功业,是其他同辈艺术家群体中所少见的。

 

第四点:是对书画艺术的巨大包容性。典型的例子是他向黄宾虹前辈学习。黄宾虹的表现方式与吴昌硕一脉完全不吻合,但诸先生仍然不忌旧社会画界常有的“门户之见”,虚心学习,这有他存世的大量笔记为证。

 

最后,认为诸乐三先生在美术史上,是具有标杆意义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