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动态
发布时间 2020年09月16日
来源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微信公众号
浏览量

89年前的今天,在中国大地上发生了著名的“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以不屈不挠的精神最终赢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70余年前的抗战期间,著名版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创始人张漾兮先生以画笔雕刀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之中,创作了大量抗战版画、漫画作品,为民族危亡奋起抗争,拳拳之心令人慨叹。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将于近期举办《漾兮九阙——张漾兮艺术研究展》,深入梳理张漾兮先生的艺术创作和美术教育贡献。此次展览为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

 

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走近张漾兮先生的艺术人生,重温那段饱含爱国热血与民族情怀的烽火艺术历程。

 

勿忘国耻  警钟长鸣

 

「于无声处听惊雷」

——忆张漾兮先生的抗战美术活动

文/ 张芦宛

  

抗战时期的张漾兮(1940年摄)

 

父亲张漾兮(1912-1964),原名张国士,四川成都人,著名版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的创始人和首任版画系系主任,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一、二届理事,浙江省第一届美协副主席,浙江省政协委员、中罗友协理事。75年前,在伟大悲壮的抗日战争中,他以画笔雕刀为武器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上千幅抗战题材的漫画和版画作品,是抗战时期活跃在国统区和祖国大西南地区非常有影响力的一位艺术家,他的一生都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捆绑在一起,他走过的是一条艰险坎坷的艺术道路。

 

1937年2月,面向全国的抗日进步报纸《新民报》在成都创刊,张漾兮被聘任为美术编辑,开始了他的媒体生涯,以后先后担任《国难三日刊》、《时事新刊》、《华西日报》、《民众时报》等报刊的美编和其他报纸的漫画记者,与朋友合办《战时后方画刊》和《自由画报》。兼任四川美术专科学校(今四川美术学院)、岷云艺专、南虹艺专等校的美术教师。

 

日寇入侵中华以后,为躲避日机轰炸,他把家小搬到乡下,每天骑一辆旧自行车城乡来回奔波。经常作画到深夜,凌晨又唱着“义勇军进行曲”起床。他于1937年7月4日在《新民报》开辟了《新民漫画》专版,创刊词是:“在这国难严重时期中,本刊的意旨:拿起自己所使用的工具——漫画——来参加这悲壮的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1937年,四川漫画社成立时同仁合影。后排右三为张漾兮,时任社长。前排左一、右一分别为乐以均、苗勃然,他们二人为1931年鲁迅办“木刻讲习会”成员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拉开了全民抗战的序幕,前线战火激烈,张漾兮会同从上海鲁迅的木刻讲习班回蓉的老学友乐以钧、苗渤然及丁敬引等人于1937年8月7日登报组建民间美术团体《四川漫画社》,自己担任理事。8月22日抗战漫画专版《四川漫画》在《新民报》创刊,以后在该报与社员谢趣生任美编的《新新新闻》报轮流出版。

 

《国难日刊》(1937年11月23日)

 

社员们又自购磁漆、铅皮、木料在成都几个闹市区竖起3幅巨型抗战宣传画:《日寇到处无净土!》、《有力出力,有钱出钱!》以及张漾兮巨幅画作《打到日本帝国主义!》,这些作品像一声春雷打破了成都的平静。9月,抗战首次大胜仗“平型关大捷”的消息震动全国,他们再次作大画上街宣传,张漾兮画了一个和平女神依偎在高大的中国军人足下,题为《和平的悍卫者》,向广大市民传递实时的胜利消息。此外,漫画社还土法制作抗战幻灯片赠送各大电影院。还为多家报社投送漫画稿,一律不收稿费。

 

《卢沟桥事件》

 

1938年1月,漫画社在成都举办了首次“抗日救亡画展”,有漫画、木刻、水彩、水粉、国画等160余幅。观众如潮,日场不够再加夜场。漫画展后应邀送川西各县的城乡轮回展出,由社员宣讲。其余画种标价拍卖,以经济收入购买布匹若干,全部捐赠给从沦陷区入川的难童。此一义举受到多家报纸赞扬,作家沙汀、陈翔鹤撰文称道,演员白杨、谢添等感慨留言。观众写道:“每幅画都是射向日寇的炮弹!”,“于无声处听惊雷!”。此类展览漫画社先后举办4次,包括组织了孩子们的“儿童抗敌漫画展”,极大地鼓舞着国人的士气。

 

1938年,应“中苏文化协会”之征集,漫画社选送了社员作品十余幅去莫斯科参加“国际反法西斯漫画展览”,让世界了解中国人民的抗战事迹和艺术创作。漫画社还与全国抗战漫画界抗敌协会联系,为武汉的“全国抗日漫画宣传队”组织出版的《抗战漫画》供稿。

 

张漾兮1938年参加了新成立的“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次年1月便和张凡夫、王朝闻、王大化等组织了“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以木刻的简明、有力、发行量大、战斗性强的特点与漫画同时投入抗敌宣传。协会先后举办了3次抗敌木刻展,共展出木刻作品280件,观众达5700余人,出版木刻卡片11000张,木刻专页5期,并组织木刻讲习班传授木刻技法、推广木刻工具。

 

1938年10月24日中国青年记者学会成都分会成立,后排左起第11位(图中)为张漾兮

 

1938年,周恩来在武汉领导成立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张漾兮所在的《时事新刊》于5月4日青年节带头发起成立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成都分会》。作为会员的他,积极投入了各种活动,包括集会宣传、战地采访、组织募捐、与《法新社》、《路透社》记者交流等工作。同年10月,由延安去重庆参加“国民参议会“的中共参议员林祖涵、吴玉章、王明三人路过成都,受到记者分会的热烈欢迎,张漾兮在欢迎和上访时听取了中共代表关于“国共合作”、“发展抗日敌后根据地”和“论持久战”的报告。

 

《前方浴血抗战,后方加紧生产》,1939年,15x11cm,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在国共摩擦中,1940年4月国民党当局炮制了骇人听闻的“抢米事件”。他们利用米荒在成都组织流氓抢米,诬陷共产党要搞暴动,取缔了多个抗日群众社团,也趁机查封了《时事新刊》,逮捕、杀害了《时事新刊》的几名进步记者和中共地下党员、省委书记罗世文等。此事遭到南方各省舆论的强烈谴责。张漾兮在该事件发生前半个月已经受到特务的威胁,《时事新刊》的领导叫他到乡下装病不上班进行回避才免遭一劫。但他从此受到两个特务长达10年的盯梢。他被视为“异党份子”。虽历经危险与苦难,张漾兮依然与朋友于1940年7月7日创办了《战时后方画刊》,重返抗日阵地。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3日全国大庆,一片欢腾。成都火炬游行队伍的最前面抬着张漾兮为庆祝胜利而作的巨幅宣传画。父亲把我架在他脖子上兴奋地挤在人群中观看和平女神彩车、欣赏活报剧。但是胜利并没有给国人带来长久的和平安宁,张漾兮以更大的勇气用美术作品投入到反内战、反压迫、反饥饿的斗争中。他又和朋友联合办起了《自由画报》。

 

《抗战遗孤》,1946年

 

在战乱和动荡不安的生活中,父亲自己亲手制作保存的原作和剪报不多。经我和妹妹张黎前多年反复查阅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四川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等单位的旧报刊和报刊缩微胶卷,蒙受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大力协助拍得大量高清电子照片,方知父亲在抗日战争中刻画了上千幅漫画木刻作品。又经我们前后30多年到祖国南北各地走访父亲尚健在的老朋友,才获得许多宝贵史料,初步理出了父亲1949年前的战斗历程。

 

以下是张漾兮的部分漫画、木刻作品。(他用过的笔名有漾兮、兮、舟子、江苇、淘淘、果果、周家礼等。)

 

(注:作者系张漾兮的长女,浙江大学退休教师。)

 

 

部分漫画、木刻作品欣赏

 

 

1937年,《四川漫画社》张漾兮绘的街头抗战宣传画

 

 

 

 

 

 

 

 

 

 

 

 

 

 

 

 

《暴行》,1938年,8.3x11.3cm,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台儿庄战役》,1938年

 

 

 

 

《救护队》,1938年

 

 

 

 

《冲向敌阵》,1939年

 

 

 

 

《遗嘱》,1939年,16x13.5cm,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献军粮》,1940年,8x7.5cm,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哎呀!又被中国的游击队擒着了!》(《新民报》,1937年12月4日)

 

 

 

 

 

 

 

 

 

 

 

 

 

 

 

 

 

 

 

 

 

 

 

 

 

 

 

 

 

《民间琴师》,1947年,13.5x10cm,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怒火》,1945年,19x13.5cm,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擦皮鞋的孩子》,1946年,25.5x19cm,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报童》,1945年

 

 

 

《整殇市容》,1945年,10x13.5cm,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