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动态
发布时间 2018年01月11日
来源 杭州日报艺术典藏
浏览量

 

中国美术学院自1928年创立以来,一直守望于西子湖畔,饱览春湖秋山之景。除抗战时期西迁办学外,始终置身湖光山色之间。在湖山熏养下,学院总怀有一份浓郁的诗性。

 

1月9日上午,“西湖志——徐君萱、金一德作品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这一对将湖山诗性铸成人生情谊的名师益友,又一次走到了一起。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钱晓芳接受捐赠并宣布展览开幕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致辞

 

金一德教授致辞

 

徐珊代表徐君萱教授致辞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王赞主持

 

缘起“罗训班” 道尽湖山情

徐君萱、金一德的名字第一次被放在一起,最初是在57年前的博巴油画训练班。1960年,罗马尼亚艺术家博巴受文化部之邀来到杭州,主持了“罗训班”。博巴的艺术和教学理念却在徐君萱、金一德的艺术生涯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徐君萱(前排左一)与金一德(前排左二)

 

本次展览是两位艺术家时隔三十年之后的又一次联展,除了展出为数众多的首次面世的绘画作品之外,还以绘画文献、创作笔记、创作手稿的形式集中展现了两位先生的“秘密工作”,以及长年累月的高度自觉的创作过程。展出作品总共254件,另有创作笔记手稿两百余件,教案七十余件。

 

多年来,徐君萱画了大量的江南风景,此次展出的正是其中的代表。徐君萱的风景用笔简洁、色彩披纷。徐君萱说:“个人兴趣使然,我很喜欢画风景。早期其他题材的绘画更多带有叙事性,画作也会连带许多的情节信息,而‘风景’这个题材在画面传达信息这件事情上要抽象得多,大多数情况下画作只是传达了一种氛围或感情。”

 

而金一德此次主要展出的玉兰花主题,则依然是他惯常的浑朴一路。他曾说:“我心中有一个梦想。渴望获得自由,想解脱一切羁绊,在画布上纵横驰骋,挥写自如,进入心手双畅的境地。”

 

两部生命史 绵延久相传

除去艺术家的身份,两位先生还是备受敬重的教师。四十年前,金一德与徐君萱共同主持油画系第一工作室,在学院内部形成了一个推崇个性、鼓励创新的小环境,为创造力与批判力的生长提供了宝贵的土壤。早在博巴油画训练班之时,他们就悉心撰写了大量的教学笔记,临摹了不少博巴先生的素描。在上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之初,徐君萱和金一德就以变革和理性的形象登上学术反思的讲坛,发出素描内涵大讨论的信号。

 

在1979年于美院召开的全国第二届素描讨论会上,徐君萱的发言引起广泛的讨论。80年代初美院的前卫风潮几乎都是以这种理性分析、线性表现的方法为发端而探入批判的实验世界。1980年,油画系分工作室,第一工作室主要的任课教师正是徐、金两位先生。展览中呈现的绘画文献、创作笔记、创作手稿,像是把二位先生的“创作过程”全部解剖展开,展现了两位老人朴素、真挚、纯粹的生命史。

 

 

1980年代,从他们的工作室里走出了一批批重要的前卫艺术家,都深深地感受到了二位老师的影响与鼓励。这一个个现在熠熠生辉的名字,当年都是“八五新潮”美术运动的著名闯将,是他们使杭州成为中国前卫艺术的重要策源地。

 

展览将持续至2月5日。

 

 

【作品欣赏

徐君萱




 

金一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