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观察第二届影像西湖艺术现场”公共教育活动“家庭影像书工作坊”已在美院美术馆圆满落幕。导师傅拥军、助教白杉带领招募而来的来自全国各地12位学员学习制作家庭相册手工书。在阖家团圆的农历新年,亲手制作一本饱含亲情和回忆,独一无二的手工相册,不仅学到珍贵的动手制作技能,更是收获和家人一起动手的温情。
陈协新 、仇毅辰、沈慧麟、郭志华 、邵洁莹、袁潇涵、俞永华、范晓颖、石战杰、杨千帆、王彬、谢匡时这12位包含了摄协会员、高校教师、在校学生、设计师、报道摄影师、金融工作者、医务工作者等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学员,通过三天三夜的学习交流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学员们犹如打了“鸡血”一般,废寝忘食,12本内容形式各异的手工书成品在美院美术馆现场展出。
上课现场
展览现场
谢匡时 感想
在看大家照片过程当中,发现每个人生活的时代不一样,感受不一样,有很多私人化的内容和情感。包括我自己也在慢慢从公共性回归到私人性。然后看大家照片的时候,其实我一直在想,这些很私人的表达,很有意义、很有价值。但反过来,这些私人的照片怎么达到的一个公共价值,这就是傅老师一开始提出来的文献性的问题。我觉得我们做的照片或者摄影书怎么实现一个私人性和公共性的平衡是非常值得去思考和衡量的地方。这是这次工作坊最强烈的一个感受。
另一个感受就是,有老师说过,摄影如奇遇。现在在编辑照片的过程中,我觉得编辑也是如奇遇。在一堆照片变成摄影书的过程中,这些挑选、编排、设计和标题的实现过程是如何完成的,是非常好玩又神奇的,而且如何到达准确性,这个更是值得细究。
谢匡时拍摄了湖南农村谢家湾,是这几年正月初一回归故乡的情绪影像,编辑成了《初一》。有意思的是,这本书从后往前翻看更精彩。
沈慧麟 感想
磨砺戾气,不骄不躁
制作手工书真的是不容易,需要做到每一个单元的设置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使得照片在作品中变得更加有趣和生动。还有一点,就是让我的性格能有所改善,锻炼耐心。由于我的选题内容较多,而且存在较大的变故和照片更替,所以导致相册重新编排多次,重新编排返工以及打印,让我急躁的性格能够得到很好的磨砺。当初我高考前做不出数学题,我就狠狠地咬手腕或者用笔扎大腿,到现在,我的作品虽然都重新返工多次,但是每一次返工中我都会寻找自己的不足,在痛苦和无奈中寻找一个平衡点,让自己继续坚持下去。
在这三天中,我也听到了许多感动的故事,收获了不少珍贵的友谊,感谢这几天来和老师以及同学的相处,工作上的相处总是让人愉悦的,大家都在互帮互助的环境中得到成长,相互扶持,共同激励。还是像傅老师说的那样,“工作坊是逼人努力开动脑筋,发掘自己的潜能”,这三天真的又忙碌又充实,忐忑和不安几乎是伴随着整个工作坊的。我的选题从2018年2月开拍以来,照片在一点点变得丰富充实,但在确定我要帮老人做手工书时,是在得知拍工作坊前的一个月,虽然我很早开始策划自己的书页封面,图片还有文字,但是迟迟未动手,做出来之后也发现现实和想象总会有所差距,所有事情要不断尝试,不断端正。做事做人也一样,耐心细心,不骄不躁,我会在今后的生活中不断的提高自己,利用在工作坊中所学到的技能和方法在自己的学业和生活中不断努力。
最后提交作品的沈慧麟同学,讲述了一个老人的故事。从老照片开始叙述人生起伏的结构变为了倒叙。在这三天不停的学习和总结中,更逐步理清了如何思考、解决问题。
王彬 感想
非常荣幸能入选家庭影像手工书工作坊,三天的学习紧张而充实。分享与交流的过程中拓宽了我对家庭影像表达的认知,也重构了我对手工书制作方法的理解。结合老师的认真指导较好的完成了理论到实践方法的合理转化。讨论、选片、编辑、制作,三天两夜不眠不休,完成了个人第一本手工书,伴随着兴奋与少许意犹未尽的同时,也更增加了我对家庭影像和手工书的兴趣。
在此,由衷地感谢浙江摄影家协会提供了如此珍贵的学习机会;感谢所有的授课老师们带给了我全新的视野和进一步深入创作的方法和激情;感谢所有同学们,一起学习的时光我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收获了知识更收获了友谊我相信此次学习对我们每一位学员都将有深远的影响。
王彬在湖南工作生活了十几年。每年回乡持续拍摄山东农村,在庞杂的素材里,梳理出既诗意又朴实的乡愁《小屯》。
仇毅辰 感想
影像未必真实,但情感无法造假
三天的时间很短,但竟然跨出了我自己酝酿许久都没法跨出的第一步。在这里先感谢傅拥军傅老师和白杉老师以及三天里不断进行思想交流的同学们。
三天里听了很多不同的故事,每每到动人处我都忍着不让自己流泪,回想起来仍然能感受到情感的涌动,真情实感是无法造假的,有时短短的一句陈述抵得上千句万句的修辞。点评的时候傅老师说我做出草稿的时候他愣了一下,因为我拿出的影像和之前讨论的有所出入。实际上,我回房间进行思考和排版的时候,就像在工作坊上课时一样,把每张照片都平铺在床上,我把上课时大家讨论的结果作为主干,再进行创作。情感确实是私密的,但一个动人作品要能够让大家都能产生共情,不是一个人埋头苦干,而是大家一起思考时其中很多的点,很多的灵感都给到我在设计上的启发。在这里给傅老师说声抱歉!
我本身就是一个不太在意“规矩”的人,所以何为影像真实的界限在我这里可大可小(并非是支持伪造影像),而如何真实的表达情感,在我看来更加重要,也是我自己很头疼的地方,因为我是个不善于表达的人,不过我倒是常常被人感动,这次能在大家的帮助下顺利的做一本完全想进行自己情感表达又能被大家喜欢的书,再次谢谢大家啦!
来自上海的仇毅辰出生后就和奶奶未曾见过面。看他提供的家庭旧照,可以感觉到她的奶奶那时颇有气质。通过对相册薄的整理,他以带着情感的设计,追溯对奶奶私人的回忆。影像未必真实,但情感无法造假,最终呈现出的册子让人感动,他是惟一不完全按照导师要求,却做出独特作品的一位学员
范晓颖 感想
通过这次家庭影像手工书工作坊的学习,让我对手工书的整个制作流程有了全面的了解。特别是对于编辑思路和整个书籍板式的节奏感的控制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这次制作的手工书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本手工书,对于我意义非凡。我也会继续努力创作更好的作品回馈帮助过我的老师和亲人!
来自湖北的范晓颖本想编辑一本给父母和孩子双线叙事的摄影书,由于参加本次工作坊时间紧张,没来得及梳理照片,提供的素材有限。她有一个儿子,弟弟家一个女儿。两个小孩在一起玩耍时,像极了她们的小时候。依循这条线索,最终我们给她梳理了一条新的讲述视角。
郭志华 感想
心得感受:三天的小奇遇,总结出了一本手工书。由思路混乱,到逐渐清晰,这个体验犹如发生了化学作用的裂变,心中的欣喜之情随着书的一步步诞生,变得是那样的美好与幸福。正如傅拥军老师所言,每个个体,都是美丽的生命。
正因带着对父亲的一段情与爱,我慢慢地积累与舒散,以图文的书,向父亲送去最特别的一份生日礼物。
感谢傅老师、白老师悉心指导与点拨,得以让小心愿得以实现,彼此杭州之行十分知足与开心。
山东济南的郭志华给老党员父亲做了一份《郭家画报特刊》。这亦是春节给父亲的礼物。这样的表现形式让人耳目一新。
邵洁莹 感想
杭州的邵洁莹在父母结婚25周年时,发现了1994年2月2日的两卷彩色胶卷。完整记录了父母的婚礼那一天。让她好奇的是,那是一场在单位举行的婚礼,卷末还有会议记录。她以整卷还原的形式,并亲自缝线制了手工书,想送给父母,表达爱意。
袁潇涵 感想
刚开始我觉得自己的题材太平淡,“幸福小孩”的成长史,同行的工作坊的成员对于影像的严肃态度也令我焦虑,后期老师和同学对我的照片进行了详细分析,列出了很多线索和重点供我参考,我开始对影像进行系统有效的整理,其实工作坊更多的是学到了如何有主题地拍摄一个专题和处理大量影像的工作方法。其实每一个家庭样本都独特,我才发现“幸福家庭”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家人的保护教会了我如何去爱、如何成长,制作家庭影像书的过程,也是我逐渐加强和家人沟通理解的过程。
1996年出生的上海男孩袁潇涵,家庭条件优越。在爷爷去世后,他更深去体会家人对他的影响。他试图在幸福家庭的故事里,寻找“我”为什么成为“我”的原因。
杨千帆 感想
首先认识了十几位志同道合的的朋友,年龄段六,七,八,九,后的都有,挺有意思的,也是这次工作坊给我第一个收获。我在这次工作坊,我是带着问题而来的,同时,在这次与各位老师帮助和讨论过程中,让我的问题迎刃而解,这是这次工作坊给我的第二个收获。在这次工作坊中在大家的讨论环境的过程中,每位老师都须说出自己对此作品影像都的见解。这过程对我印象太深刻,太有趣了。正所谓,人多力量大,这也是我这次工作坊第三个收获。参加工作坊,焦虑,彷徨,纠结,愉快等等.....千言万语聚集在一起,那就是两个字“感谢” 感谢遇到的各位老师,志同道合的你们,欢迎你们每个到广州来,来的话一定要找我,我们保持联络。
杨千帆是一岁半孩子的父亲。他已拍摄了几万张家庭照。这一次工作坊,他居然带来了千多张孩子的照片。 让在场所有人惊讶了。面对如此多,缺乏编辑,又无法割舍的爱(他似乎感觉每一张都不错)。如何在有限的三天之内,编辑成一本书?在最终完成的手工书中,我们强化了他“狂拍”的这个特点。以日常记录+长卷的方式得以对亲情诠释。
石战杰 感想
家庭影像书工作坊,三天的学习和训练是紧凑、充实的,同时也是收获并快乐着的。课程开篇,傅拥军老师,就家庭影像书的意义及目标做了讲解与分析,提出了关于美丽生命故事、文本形式和真实态度等关键词,也提出了这些家庭影像不仅仅是个人的,同时它也是公共的,具有分享价值、保存价值,以及被关注的价值。接着,白杉老师就个人的《永珍》手工书,讲解了这本书的缘起,制作过程以及他个人对手工书的理解,也提出了真挚的情感是手工书的核心理念。我感觉家庭影像手工书意义很大。接下来,老师和学员们针对每位同学的照片、思路和编辑,共同头脑风暴,把本来没有条理的照片,编辑的很有思路和意义。如一天的婚礼,两个孩子的成长,关于村庄的影像,关于初一等等,我都觉的太棒了。关于我自己的照片,老师和同学们帮我理出了魔幻的肖像,和大家庭不同家庭的讲述,也提出了历史、身份、地理等不同维度的思路。真的很感谢老师和同学们,使这批老照片在沉寂中换发出新的生机。有了思路,开始真正的编辑与制作,对于我来说,真的是焦虑。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成一本还过得去的书,让我一晚上睡不着觉,挑选制作照片,排版设计,让我面临着许多的挑战。我一夜的方案,又中午被老师否定了。当我感觉基本没希望的情况下,在老师的鼓励下,我鼓起勇气,尝试着去做,迈开了第一步。真的去做了,总是有收获,渐渐的也掌握了设计与编排,最后也出来一本还满意的《石家》(上)。尽管,还没有最终完成,我也收获了许多。感谢傅老师、白老师及各位学友。三天紧张的家庭影像手工书工作坊课程,算结束了。学友说“三天是在深深的焦虑,纠结中度过”,我也深有感受。接下来,应该是继续下去,应当给自己加个油,把没有完成的完成!
来自河南的石战杰出生、成长于有着60多口的大家庭。有趣的是,这个家族成员都爱照相。他带来了几百张珍贵的家族老照片。可以让人浸入到岁月年代感和丰富的人物故事中,而一些影像更又颇具“魔幻感”。我们提炼出了“青春”肖像,编辑出了《石家》(上)。
俞永华 感想
很荣幸有这个机会参与到这次的家庭影像工作坊,通过工作坊认识了更多的朋友,大家就像一个大家庭,一起交流、共同进步,非常有意义。三天的时间很短暂,每一天都在跟时间赛跑,迸发各种想法,克服各种困难,要呈现一本立体的具有温度的手工书,就需要自己不断参与和完善的过程,图像虽然拍下来了,但是如何取得影像之外的意义和内涵,却是很多人缺乏的。手工书弥补了这份缺憾,也让摄影变的充满了无限的趣味和拓展!我想这次工作坊仅仅是一个开始,对于我来说,摄影的路还很长,走的久了停下来看看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然后思考了再出发。
嘉兴的俞永华给自己的一双儿女制作了豪华版影集。前后两个版本,也是本次工作坊制作耗资最大的。花费1500多元。通过优化,整本书全跨页,是儿女互动的场景。对第一个版本否定后,达到了预期。
陈协新 感想
三天紧张而挑战的家庭影像书工作坊学习,收获满满。1、对家庭影像书的认知有了提升,拓宽了深度。作为初次拍摄家庭影像的我,认识是单一的,傅拥军老师就如何做一本家庭摄影书,在是否具备分享、保存、关注价值等方面的讲解,加深了对家庭影像书理解的厚度。助教白杉从编辑对家庭影像书的体会分享,让我感受到对家人情感倾注重要的认识,同时对关注家庭的亲情有了新的思考。2、提高了对家庭影像书编辑和制作的能力。傅老师通过对我们一对一的看图、编辑、提练和互动讲解,使我们如何从零乱的家庭影像中较快地提练主线,确定方案,教学方法独特很有效果。这次工作坊的学习,使我对做一本家庭影像书的含义有了全新的认识,给我继续做好家庭影像书有了新的动力。
来自江苏南通的银行职员陈协新,去年用手机给岳父母拍了一年照片。 制作出了图文书《爸妈2018》。 这是一个关于中产阶层的好故事。通过完成一本书,他更想进一步深入下拍摄。
学员回家马上就给父母看学习成果了,二老看的很认真
(图片由导师与学员提供,部分文字内容由白杉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