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教育 公共教育
发布时间 2017年04月01日
来源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微信公众号
浏览量

王公懿、严善錞两位艺术家一直关心着母校的版画系的教育教学,结合“西湖志:王公懿、严善錞作品展”的呈现,他们在美术馆进行了一次学术交流活动,将自己教学和创作中积累的大量实践经验与思考成果毫无保留的传授给母校版画系和策展专业的学生们。

 

严善錞老师与同学们交流

 

严善錞老师与同学们交流

 

严善錞老师是我们学校70年代初恢复招生的第一批艺术家。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蚀刻铜版的绘画语言成为他个人的独特标志。他致力于通过蚀刻版画与综合材料的绘画方式描绘西湖。

严老师用毛笔蘸取硫磺粉,混合橄榄油在铜板上直接创作,在铜板上产生凹槽,并转印在日本雁皮纸上。他追求的版画效果是珂罗版的温润和银盐摄影提供给画面的金属感相结合,也更加接近他对西湖气质的理解:清峻、遥深、温润、古雅。整体作品不是对西湖的庞大叙事,而是对一花一石、一叶一卷云的细节描绘,简单而富有诗意。

严善錞老师与同学们交流

 

严老师在交流中特别提及一点,版画最关键的问题是要突破过去的一种观念——把版画当作复制技术。过去版画的确作为复制技术而应用,在当今,版画应该作为一种创作艺术。

版画应当面对版面进行创作,实际的去解决问题,观察材料,根据材料和需求的不同去调整。

每种材质都有它的个性,要发挥这种个性,将其作为一种形式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艺术趣味。这就是以前鲁迅先生竖起的旗帜——“以刀代笔,以版代纸”,我们应该面对版子,直接在版面上进行创作,这是我们国美的传统。版画不是制作的概念,而是创作,有其本身的语言。版画讲究逻辑性,体现在了绘画语言的层层递进上。尤其重要的一点是不要在创作的过程中去追手稿的手绘效果。版画可以有水墨趣味,但它并不是水墨。

 

每张画不同的意境、不同的趣味,你用不同的手法去做,效果也不一样。版画为什么要自己去做,而不能让技师去做,道理就在这里,技师只能教你方法,而版画制作每一个过程都是很重要的,掌握好这种过程,也是很好的美学手段。

 

严善錞老师与同学的交流:

问:您如何控制最后想要呈现出来的效果?

严善錞:我使用的是硫磺粉腐蚀法,用毛笔蘸取硫磺粉,混合橄榄油在铜板上直接创作。这样的方法我最多能控制百分之50的效果。做铜版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过程。你是无法完全控制它的,有的地方想要深,但就是做不到,不知道什么原因。只能根据材料本身在化学的反映过程中形成不同状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感觉,始终保持一个密切的对话关系,这也是好玩的地方。这一类应当属于工科,而不是理科,理科可以量化,可以分析,而这个方法是实验性的,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凭借的是手感和材料,很难把握具体效果,有很多偶然性,而这样的偶然性会让你保持兴趣,像捉迷藏一样。你想做好,就要和它整天打交道,掌握它的性格,投入版画的每一个过程。

 

问:除了铜版,很多作品并没有保护措施,您不怕在展览期间损坏吗?

严善錞:我认为展览最重要的是让观众看到作品本身的状态,这也是个人理念。我的作品用的雁皮纸表面有一种质感,这种质感本身是很微妙的,如果放在玻璃展柜内会失去它本身的感觉,就像一般的印刷品。不如把它放在外面,观众也能更直观的体会。

这同样是美学观念上的问题,看画还是读画,我倾向于读画,这样的摆放,角度和光线都与我平时看画的角度相似,我希望尽可能还原到工作室创作的状态,还原作品本身真实的面貌,以面对观众。

 

问:所有的作品都没有展示说明,对于观者是不是不够直观?

答:我是个画家,更希望大家能够回到感觉上,回到眼睛,回到我们最简单的工作状态,把作品最原始的感觉表达出来,不做过多的修饰。不管是文字上的修饰还是环境上的修饰。用最质朴的方式让观众用眼睛去看东西。很多时候,大家大多不会用眼睛去看展览,而是用耳朵去听展览。我希望我们的作品能慢慢回到静下心去看的时候,回到绘画本身。

 

 

严善錞作品:

 

王公懿先生出生于1946年,自七十年代末离开北京天津,来到杭州学习工作和生活。1980年毕业留校任教,随后辗转欧美,从我们熟知的《秋瑾组画》到今天的西湖数景,可以看到,创作经历由最初的面对社会的悲愤疾呼而返回内心的自省,不再拘束於单一的画种,将艺术变成为自身修炼的“日课”。

 

王公懿老师在展厅现场席地而坐与同学们交流

 

王公懿老师与同学们交流

 

王公懿老师与同学们交流

 

王公懿老师身处西方文化氛围和环境之中,却反馈着东方的文化传统。用经典的石版、铜版语言表陈她内心对中国文化精神的感悟;抽象的图式表达了事物表象以外她自我的生活心迹,精神上却实践着她自创作《秋瑾》以来一如既往的纯粹与真率。艺术在王公懿老师来说理所当然是真善美的,是人的表达语言。

王公懿老师本人也是率性,真诚的,她带着同学们在展馆内席地而坐,探讨学术如同闲话家常一般。鼓励同学大方提问,有所争论也亲切自然的娓娓道来。

 

王公懿老师与同学的交流:

 

问:您和严老师的画给人的感觉差别很大,而您自己的画之间差别也很大?

王公懿:这不是外在的,是精神性的。你看我是个女人,但是我内心想要表达的东西是“壮”的,而严老师是严禁细腻,善于探索,考虑事情比较周全的。

同时我没有办法像一些艺术家一样有自己的面貌,我也不想这样。对我来说,艺术创作是一种表达,是身心的,此时此刻的情感宣泄,就像呼吸一样自然,不可能都保持一样的态度。同时,我也很佩服严老师,他是有一个课题,在探索那个点。而我这个人是漫无目的的漂流着,今天在这个地方,又是一个阶段。

 

问:这次的展览主题是西湖志,但是您的温莎蓝系列画中的山都是高耸的,并不像是西湖边的山水?

王公懿:这个主题——西湖志是高世名副院长给的,对我来说其实蛮难的,我是在美国的冰天雪地的环境里画西湖,这与我原来那种日记式的创作方式有一点距离。当时因为不知道展览场地多大,那我就竭力的画西湖,在我的印象中的西湖。

每年春天时,我的朋友学生都会带花来看我,我并没有多喜欢画花。但是花摆在那里了,这么好看的花,你不画又像是对不起它,所以每年春天我都会画很多花。二楼展板上的花就是想到三月的西湖,多美好的时节,让人看上去就想到春天,也想到春天的西湖。

 

问:您对“笔墨等于零”的看法?

王公懿:我觉得中国的笔墨传统是一个很好的好东西,但是,我们是现代人,这也是我内心的一个困惑,每次我看到好的古画我都爱死了,可是现在的我要怎么做呢?你让我现在跟随古人,那我到死也就是古人的跟随者,我就会有点不甘心,我还有一个“我”在。所以说,这时笔墨等于零也就发生了。

同时书法是基本功,只要是用手,书法是一种学习的捷径,这时候,笔墨等于一切。那些优秀的大书法家流传到现在的字帖,你临的其实是他们的生命状态,生命的运动状态。你见不到古人,但是他的内在状态外化了,东西就在那儿。

可是创作的时候,我自己的状态尽可能躲避古人的影响,不受他们的思想侵袭。艺术应该谈真善美,我想的是实在一点。古代的大师再怎么好,他也不是我,我还是希望吃进去能变成我的能量,能长我的肌肉。

 

王公懿作品:

 

 

西湖志:王公懿作品展  /  西湖志:严善錞作品展 

开   幕:2017年3月21日(周二),上午10:00

展   期:2017年3月21日—4月1日

地   点: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杭州市南山路218号)

主   办:中国美术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协   办: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版画系

学术主持:高世名 / 余旭鸿 / 王   霖

展览总监:佟   飚

展览支持:赵   辉 / 夏商周

策  展  人:闵   罕 / 刘   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