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于1929年的中国美术学院附中(原国立杭州艺专高中部)迎来90周年生日。10月28日,“九秩芳华——中国美术学院附中90周年特展”在中国美院美术馆开幕,共展出700余作品,其中包括林风眠、吴冠中、朱德群和赵无极等多位师生画作,还有吴大羽与吴冠中、朱德群等学生的往来信件等重要展品。
10月28日,中国美院院长许江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介绍,1929年,蔡元培先生从国立杭州艺专(中国美院前身)离职,艺术教育备受轻视,艺术学院改制三年。林风眠等认为艺术教育3年年限太短,且普通高中毕业生一般艺术修养较差,于是创设专门培养后备生的艺术高中部、学制三年,毕业后升入专科学习,此即美院附中的肇始。“虽是迫于形势创建,却为中国艺术教育的长路开启了附中人才培养的先河。”
中国美院附中是中国现代美术的苗圃,也是中国最早创办的基础美术教学基地,是中国最具声望的中等美术学府之一。其后经历2次停办和重建,办学地点也几经迁转,在90年间共培养4600余名学生。在其校友录中,闪亮着一个个大众耳熟能详的名字:油画巨作《开国大典》作者董希文,为《毛泽东选集》封面创作浮雕《毛泽东像》的王朝闻,学贯中西的大家吴冠中,大名鼎鼎的画家赵无极、朱德群,主持多套人民币设计的罗工柳,创作油画《血衣》的王式廓……
据介绍,该次特展以“九秩芳华”为主题,通过“先河-铸基”、“名师-成长”、“孤山-象山”三个板块。通过700余件师生画作、书信、照片等作品,梳理附中的学术脉络和精神光谱,彰显学校在不同历史时期人才培养、艺术创作、社会美育等方面的重要贡献。
上世纪30年代,国立杭州艺专的教师同时在高中部与大学部任教,高中部与大学部也保持着专业的流通与学制的连贯。当时,林风眠提出“严格的基础、自由的创造”创作理念,强调学生基础绘画能力,突出绘画者的主体特质。此次展览中,创作时间最早的是一张1932级学生邵景濂的素描作品,这让人们能由此窥探林风眠时代的附中教学风貌。
吴冠中曾回忆,1935年,他16岁时在浙江大学附设工业学校读书,暑期军训时认识了国立杭州艺专的朱德群,改变了他的命运。朱德群陪他参观了艺专,那些老师、同学的作品陈列出来,油画、水墨、素描让他大吃一惊。“可以说我有一种盲目的爱,不顾一切,一定要学美术。”
当时的吴冠中没有美术基础,他进入艺专高中部后,与朱德群、赵无极成为同学,并在此与老师吴大羽相遇。吴冠中说:“吴师善于言辞,言语中具有诗意,导人思路步步入胜。”
他曾四次撰文纪念老师吴大羽,呼吁研究“吴大羽现象”,“国立杭州艺专中,威望最高的是吴大羽,他是杭州艺专的旗帜,杭州艺专则是介绍西方艺术的旗帜,在现代中国美术史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朱德群曾说:“吴大羽先生是我的恩师,我万分幸运地是我在艺专遇到了几位非常好的老师,大羽先生是我最尊敬的一位,也是我受益最多的老师,所以饮水思源说他是我的恩师并没有一点言过其实。”
在此次展览中,“名师-成长”展出了吴大羽和吴冠中、朱德群等学生的通信。据了解,吴冠中、朱德群、赵无极等多位学生毕业后,吴大羽仍与他们保持着频繁的书信来往,吴大羽在这些书信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艺术观点,对学生的一生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外,该板块还展出了吴冠中、朱德群、赵无极等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