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动态
发布时间 2019年09月19日
来源 weart艺树客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浏览量
近期,不少美术馆、艺术机构都在举办与建国70周年有关的历史研究型展览,8月29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为新中国造型——周令钊先生百岁艺术展”,展出这位“国家名片、国家形象设计师”的多件作品和文献资料;9月,泰康空间举办的“1949:艺术的选择”,则集中展现创作于1949年的典型艺术作品与图像。
9月19日,由国家艺术基金支持、中国美术学院主办的“人民的纪程——主题性纪念性雕塑大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杭州市南山路校区)开幕,展出70年来百余位中国三代雕塑家的二百余件作品,分为“塑形”“丰碑”“群像”“纪念”“情志”“湖山”六个章节呈现,展览展至10月6日。

 

“人民的纪程——主题性与纪念性雕塑大展”呈现一段伴随着新中国人民成长的雕塑历程。展览基于雕塑艺术的本体语言和新中国雕塑的历程,挑选了200余件作品、小稿、手稿、文献。以此呈现雕塑家塑造出的历史与时代的知觉、个体与群体的知觉、自然与生命的知觉。

 

 

展览巡着“塑形”“丰碑”“群像”“纪念”“情志”“湖山”这几条关于塑造的思考展开,与进行严格的定义和互相封闭的板块方式不同,展览在雕塑家的创作内容和时代之间保留一种穿越,力求呈现出新中国雕塑艺术主题性的坚守与发展,以及纪念性的文化脉络。

 

 

“人民的纪程”确定了雕塑所要描绘的精神空间及语言的关切,并且渗透在具体的塑造之中,即艺术家通过自己的自觉与自省,通过典型的形象来表现人民不同的面貌、姿态、性格,甚至思想与感情。

 

 

没有环境描写也没有多余的情节,用洗练概括的形象来表现尽可能多的形象内容。因为雕塑艺术本身的纯粹,及其建造具有集体与公共的特征,它是在摄影和影像出现之前,进行公共表达最精准的形式。

 

 

展览包括了百余位中国三代雕塑家的作品,以他们所经历的物质性与精神性的记录,呈现出雕塑所叙述的国家、社会和个体。社会性政治的古老神话、个体经验的哲学共栖于此。

 

 

展览开幕的同时,还将于9月20日举行以“塑造知觉”为主题的学术论坛。作为一项同时包括建造和塑造的艺术,雕塑本身具有留存历史,尤其是精神史和视觉认知史的功能,许多线索就潜藏在艺术家的创作、创作对象、委托关系、写作与收藏等范畴之中。研究者将其称之为“时代知识的感觉”。

 

 

 

更多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