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动态
发布时间 2023年12月02日
来源 潮新闻客户端
浏览量

前几日,“艺汇丝路”访华采风团的外国艺术家们前往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参观了“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当日作为导览者的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余旭红感触良多。12月2日,“中外艺术家眼中的文明交流互鉴论坛”在杭州召开。余旭红将特展引出的感想分享给在座的中外嘉宾。

 

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余旭红

 

先辈们从未停下探索艺术交流融合的步伐。“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让世人见证了在文明互鉴中创造的熔铸古今、汇通中外的世界性艺术。而这条“中西融合”的艺术道路,要追溯至100年前的1923年冬日。

彼时,以平均年龄仅23岁的林风眠、林文铮、王代之等人为代表的中国留法艺术家,在法国巴黎筹建“海外艺术运动社”,筹办1924年5月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举办的“中国古代与现代美术展览会”。他们在展览征稿函中写道:“中国古代之美术,急待整理;东西两洋之美术思想,急待调和与研究;中国未来之新艺术,尤待创造。”到了1928年,蔡元培与林风眠创建了中国第一所综合性的国立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在展览征稿函写下的初心成为学术主张:“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

这条探索之路无疑是漫长的,赵无极曾说:“谁能晓得我聆听、吸收塞尚和马蒂斯的教诲,再回到于我而言世上最美的唐宋绘画为我留下的这份遗产,花费了多少精力?”

 

 

余旭红认为,在当下,艺术家既要关注本土,又要放眼世界。这些年,他也跟随艺术先辈的探索步伐,前往埃及、土耳其、佛罗伦萨、罗马等地感受当地艺术,携作品参加“亚洲时间 : 首届亚洲艺术双年展”“第14届古巴哈瓦那双年展”“跨越与融通——中国当代艺术展”等。

“艺术的‘艺’,在中国的甲骨文中是半跪的人在种植禾苗,体现对艺术的敬畏和对本土的尊重;而在古希腊,艺术女神雅典娜有一双猫头鹰的眼睛,它能穿透黑暗,看见光明。在不同国家不同的文化中,艺术的起源都与‘爱’相关,是艺术家内心需要的外在表达。”余旭红说。

 

 

文化可以连接心灵,艺术能够沟通世界2009年,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第一届“艺汇丝路——阿拉伯知名艺术家访华采风创作活动”,阿拉伯艺术家就来到杭州采风,在中国美术学院的画室中创作与交流。

今年的“艺汇丝路”活动,来自五湖四海的各位艺术家看见了五千年良渚文明的灿烂辉煌,感受了“诗画江南 活力浙江”的无限魅力,体味了杭州在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中的独特韵味,见证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知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