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动态
发布时间 2024年02月18日
来源 国美学术通讯 微信公众号
浏览量

正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的“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以下简称“大道无极”)还有最后三天展期。

2023年9月19日,亚洲最大规模的一次赵无极回顾展,在赵先生逝世十周年之际开展。“大道无极”汇聚了赵无极一生的重要油画、水墨、水彩、版画、瓷绘作品和相关文献共计230件,其中油画作品129件。

前往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观展,还能在总台免费领取《钱江晚报》特刊 朱炜佳/摄

 

历时5个月的“大道无极”,开展就刷遍了艺术界的朋友圈。亚运会期间,大展迎来了专程来看的组委会以及运动员;良渚论坛举办期间,来自全球83个国家84位艺术家专门集体来交流欣赏。

观展人群中,除了专业人士、艺术爱好者,还有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有刚做完大手术就坐飞机赶来看展的观众,有看到画册后从美国辗转坐了26个小时飞机来杭州连看了三天展的,也有来来回回购票看了12次展览的“铁粉”……而从春节假期开始,“大道无极”迎来了最高潮,每天的参观人数比之前翻了不止一倍。截至目前,“大道无极”共接待20余万观众参观,媒体传播阅读量突破8亿。

展览将于2024年2月20日闭幕。今天、明天、后天是展期最后三天,中国美院美术馆将继续增设夜场展览(夜场 17:00-21:00,白天场 9:00-17:00照常)。 

 

1.

“大道无极”怎么看?这个话题在一些APP上早已成为热搜话题,以致不少外地游客一进大厅,就会熟门熟路地直奔负一楼“成为无极”展厅:这个单元梳理了赵无极艺术人生的重要时刻及事件,展出了大量文献材料和纪录片影像,是一个快速结识这位可爱、可敬的艺术家的好机会。

赵无极先生自己对于艺术观念的文字表述非常少,此前大家了解的文献有两部:1988年,他和夫人弗朗索瓦兹一起编写的《自画像》;另一部是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孙建平根据1985年“赵无极绘画讲习班”的录音和现场记录整理的书稿《赵无极中国讲学笔录》。但是这两件文献,公众可能都鲜有接触过。

而作为此次展览非常重要的基础,赵无极的儿子赵嘉陵先生,把20世纪30-40年代赵无极先生在法国求学时期的17本文献,尤其他手工制作的画册捐献给了中国美术学院。同时,赵无极先生的妹妹赵无宣女士向学校捐赠了401份文献,包括赵先生的书信以及家庭录影。    

“大道无极”的策展团队,根据这些珍贵的捐献以及赵无极先生接受国外电视台采访的录像等一手资料,为展览提供了非常多的从未公开发表过的信息,也让观众认识了更加丰沛、生动的赵无极。 

观众正在“成为无极”展厅参观 朱炜佳/摄

 

赵无极先生的创作,与他人生的经历高度关联,这些作品,都是源自他内心需要的绘画。所以观众从负一楼再上楼看画,可能会更加能理解每个阶段,每一件作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呈现。

一楼“两个传统”展厅里,展出了赵无极先生早年创作的油画《葬礼》。这是一件相对比较具象的作品,如果单纯从绘画技术角度看,这幅画并不是很完整。但这是赵无极非常特殊的一件作品。

无题(葬礼)|布面油画|私人收藏|1949,87.5×131cm

 

按照赵无极签名的创作时间,1949年,正是他和当时的妻子谢景兰刚刚到巴黎的第两年。为什么此时的赵无极没有更加画西方的内容,而画了一场中国的葬礼?

“大道无极”的策展人余旭鸿认为,《葬礼》是赵无极非常独特的艺术起点。

经过策展团队反复打磨,这件作品背后的故事慢慢浮现:

刚到巴黎,面对着法国博物馆里目不暇接的大师经典,以及目击到当时巴黎画坛日新月异的缤纷动向,备受冲击的赵无极陷入了迷茫之中。他感觉自己无力创作油画,也不愿作水墨作品迎合法国人对“中国情调”的异域风情喜好。

在徘徊期间,赵无极听闻德汝贝儿版画工作室的声明,前去学习制作石版画。但是与一般常识相悖,他在油墨中掺入了大量水分,制作出了颇具水墨韵味的八幅石版画。

在“大道无极”三楼展厅“如诗如画”单元,展出了这八幅石版画。大家会发现,这其中就有一幅和楼下的油画《葬礼》一样内容和色调的作品。

亨利·米修解读赵无极的八幅石版画|石版画|私人收藏|1950,45×65cm

 

这是赵无极的一段极其痛苦的经历:1941年6月,赵无极与第一任妻子谢景兰在香港注册结婚,在离港归途中,为避开日占区,两人徒步经越南返回中国西南,一路备受艰辛。受此影响,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在出生一周后因为白血病夭折。

《葬礼》是这样一件对悲怆记忆的悼念作品。

1949年底,赵无极创作的这批石版画作品吸引了出版商罗伯特·葛代的注意,他把这八幅画作带给诗人亨利·米修看。

米修当时已经是法国知名的诗人,并且在艺术界有丰富的资源,他并不知道赵无极这个画家。但在观看了这八幅画石版画后,米修表现出强烈的喜爱,他为这些作品赋了8首诗歌。  

通过这件事,米修与赵无极相识,从此往来无间,维持了一生的友谊。“与米修的相遇,对我来说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他对我作品的关注,使我有了信心,每当我有疑虑的时候,米修的意见都使我战胜内心的困惑,使我继续下去,重新开始。” 

 

2.

抗战时期的经历,也直接影响了赵无极1960年代走向巅峰时期的创作——在1940年代国立艺专(中国美术学院前身)西迁时期,师生们白天躲避战火,晚上连夜赶路。后来赵无极在1960年代的很多作品,都跟当年赶夜路的经历有关。在备展期间,余旭鸿曾经专门在故地赶了一趟夜路。“从重庆到贵阳,一路的山脉和气象,跟赵无极(19)60年代的画非常相似。赵无极找到了一种新的表达语言,回到他内心最熟悉的现场。”

这批作品,集中展出在一楼展厅“融汇共生”单元。从这里开始,赵无极的绘画完全没有形体了,色调比较暗,并且所有作品的题目变成了完成时间,再没有更多文字提示。

这个展厅也是观众反映最难看懂的一个部分,但是几乎所有人都记忆犹新的,是挥洒自如的笔触和神奇的光源:这里的每一幅画都在发光。这种光不是外界给予的,而是从画作底部散发出来的。

《21.12.59》|布面油画|私人收藏|1959,160.7×111.8cm

 

1957年对赵无极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那年妻子谢景兰与他离婚。同年,他去了美国看望他弟弟,后来又到了香港、日本,这个过程中认识了第二任夫人陈美琴。也是在这个阶段,他的作品开始没有题目了。在画面里的尺寸开始变大,他的表达开始更加自由。也是这个时候,赵无极的画开始出现光了,之前的画作并没有光的表达。“我寻找一个发光的中心,用大刮刀挤压画面颜料,让它更深进去,最终是挥洒自如。”赵无极的这些绘画形成了跟当时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很强的连接。

目前正在巴黎展出的马克·罗斯科回顾展上,公众见识了大量罗斯科对于内心情感的直接表达。赵无极当时的语境,就跟他见到罗斯科有很大的关系:“融汇共生”展厅中的绘画淋漓尽致,是画家跟一张画布搏斗的状态。

《13.02.67》|布面油画|私人收藏|1967年,200×300cm

 

而这中间,是赵无极对中国传统和西方绘画的融通的实践。他晚年多次提到中国的文字和书法对他有重要的影响,是中国书法让他得以自由地表达。就像他的老师吴大羽先生曾经说的:“书法行云流水,绘画有太多形的包袱,你跟它不上,要跳脱形的束缚,得以自由地活性地挥发。”

 

3.

“大道无极”呈现的并不是一个光鲜亮丽、一帆风顺的赵无极,相反,这里的赵无极,充满各种彷徨、迷茫,甚至绝望。是这些来自内心独特的冲动,一次一次地让他重新找到不断变化的绘画风格。

二楼“如镜他山”展厅中有一张特殊的三联画作品《15.01.82》。

1983年10月,这件作品曾经在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陈列馆展出。

2024年2月17日下午,在《15.01.82》这幅作品前,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许江正在为观众导览

 

当年,赵无极先生受文化部联同中国美术家协会邀请,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和他的母校(当时国立艺专已改名浙江美术学院)举办两场个展。《15.01.82》就在展陈作品中。

这是赵无极在1982年特别为母校展览创作的作品。余旭鸿常说,今天站在这件作品面前,宛如立于宝石山上观看西湖。“这张给我们提供的一个非常明确的气象:在西湖边,大雨磅礴的气象。建议大家看原作,尤其近距离地看。”

余旭鸿自己是油画家,他会考证赵无极每一笔是怎么画的,“有竖起来画的,也放倒画布来画的(笔触)。他开始的时候是像泼墨一样,调得非常稀,并且用的颜料是伦布朗的象牙黑加上白颜料会发冷,所以画面上左边的山偏冷。”余旭鸿每次看画,会回到千年前苏东坡的《望湖楼醉书》的意向,“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画面黄色背后是从天而降的深色,就像黑云翻了墨。

这幅画左下角有一条船的意象,虽然不像赵无极另一幅作品《风吹海浪》中的那艘船那么具体,但是《15.01.82》里的这条船上有一条横杠。“苏东坡写这首诗时,既是对西湖美景的描绘,更是对自己人生况味的表达。对赵无极而言,何尝不是如此?” 

 

5.

西湖,是赵无极一生挥之不去的艺术现场。

在“大道无极”二楼的“无限生机”展厅的最后一幅作品《18.03.2008》,也是赵无极先生的(油画)封笔之作。在画完这幅画以后,他跟夫人弗朗索瓦兹说他已经找不到世界了,当时赵夫人非常紧张。

《18.03.2008》|布面油画|私人收藏|2008,116×89cm

 

策展团队对这件作品做了非常多的考证,“对赵无极而言,他的艺术起点之处,同时是生命最后真正思考的,是平静的湖面上空气的流动,微风吹拂岸边的树叶所形成的气象。”

赵先生晚年时候,手里拿着画笔,口中常念叨:“我要回杭州”。2015年,在赵夫人给余旭鸿写的一封信中,她说,到杭州的展览,是赵无极文化的寻根展览,是他回到故土的展览。

经过多年的努力,赵先生终于如愿地回到杭州,回到西湖边。

这三天,西湖晴雨不定,六时景象各不相同,也欢迎去西湖边,去美术馆,结识赵无极先生。

特别致谢:中国美术学院 夏商周 刘杨

画作版权:All works by Zao Wou-Ki:ⓒZao Wou-Ki-ProLitteris,Zurich.

其他未特别标注的照片由中国美术学院提供

 

展讯

展览

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

 

版块

1.两个传统

赵无极的艺术汲取中西文化传统,兼容并蓄。他自小接受中国传统教育与书法启蒙,早年入读国立杭州艺专,服膺林风眠、吴大羽先生融合中西的艺术主张,深受印象派以及塞尚、马蒂斯、毕加索等绘画的影响。

1948年,他赴法深造。初到巴黎,他的画作仍是对生命记忆的表达。1951年,他在瑞士见到保罗·克利的原作,顿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的潜能。他以甲骨文、青铜器铭文为灵感,用想象的书符创造形体,营造空间。

 

2.融会共生

1957年,赵无极在美国旅行时,结识了纽曼、罗斯科等抽象派画家。抽象表现主义扩展了他的绘画视界。1958年起,他不再为作品命名,而是以作品完成的日期命名。

20世纪60年代,他从形象和字符中解脱出来,以表现主义的狂飙涂抹响应草书的笔势与章法,将自己抛入绘画之中。至此,他的创作逐渐演化为一场肉身与画布搏斗的行动,在自发性的书写挥洒中,逐渐生长出抽象山水意象。

 

3.如镜他山

20世纪70年代初,在生活困顿之时,赵无极受到朋友亨利·米修的鼓励,重拾了赴巴黎后一度被他遗忘和警觉的水墨画。

1972年,他回到阔别24年的祖国,故国的山川风物激活了深植其内心深处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在水墨滋润的物象生发中,在油彩流动的呼吸节奏中,他的绘画融入了一份东方意蕴。在愈发自由的创作中,西方与东方、力量与静观紧密融合。

 

4.无限生机

2000年以来,赵无极的绘画与自然的联系愈发密切,重启带有形象含义的画作题目。《向我的朋友亨利·米修致敬》展现了光华初现、万物生长的意蕴。从抽象到山水气象,再回到写生,在“绘画的幸福”中,他晚年的作品氤氲化醇、生机无限。

赵无极始终抱持对绘画的忠诚,最后一幅油画《18.03.2008》,让我们与他一道,浮现记忆中西湖“平静水面上空气的流动”,在风的吹拂中体验生命的圆融。

 

5.如诗如画

赵无极的水彩画与油画创作互为印证。2007年4月9日,赵无极用水彩颜料重拾写生创作。山海花木在律动的笔触中幻化氤氲,水彩画成为他最后的绘画幸福。

赵无极自1949年起不断实验版画创作。本特别单元精选赵无极与亨利·米修、勒内·夏尔、克劳德·罗伊等西方文人共同创作的版画书,以绘画与诗歌的互文关系,直陈画家的诗心,呈现其对生命的体悟。

 

6.成为无极

1985年,赵无极应邀重返母校举办“赵无极绘画讲习班”,传授绘画实践与洞见,对中国当代绘画、艺术教育产生了独特贡献。

本单元通过文献、纪录片影像等,以他艺术人生的重要时刻及事件,呈现可信、可爱、可敬的赵无极及其艺术世界。

在跨越两个世纪的艺术河流中,赵无极以世界的眼光观照两个传统,开拓出一条大道无极的绵延之路。

 

时间

2024年2月18日-2月20日【09:00-21:00(下午、晚上场之间不清场)】

 

地点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南山路218号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预约购票请前往微信公众号“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