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艺术家
张大箴
1990年生于浙江杭州。2013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学士学位。2016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硕士学位,导师何加林教授。2020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博士学位,导师卓鹤君教授、万木春教授。现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为广州国家青苗画家培育计划画家、浙江省新峰计划视觉艺术培养人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山幕
张大箴
在任何人类文明中,山都是人类无法撼动无法超越的,是需要人敬畏的存在。这种关系的根源在于峰峦以其质坚万变能跨越时间而长久,人因脆弱的身体与有限的认知在时间面前只能短存。相对于不变永存的峰峦,人只是时间中的过客,所以古人只能发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之叹。这种认识即使在人能够欣赏山水之美后依然存在于古人对山水的艺术表达中,如诗文中“五马归来头似雪,青山不改故人稀”;“青山不改色,白发自多愁”。这种对于青山常在而人生短暂的感叹也跨越了时间,成为人与山水关系中挥之不去的一抹哀叹。青山可见历史之变迁,而人不可见历史之变迁。以致古人将安稳恒定的山寄托了许许多多人无法企及的幻想。
山之于作为观者的人,因其跨越时间的恒定,是人无法超越的存在。其在时间与空间上的浩瀚与人之渺小须臾相对。人即使在能够赞颂山峦之美的时候,那美的背后无法穷究的杳暝之处也是人的敬畏。同时山峦也是人寄托幻想之所。人无法超越自身的有限性,因而将超越有限性的完美形象寄放于人无法穷究的山中。因而在山与观者的关系中,山是观者对永恒与无法超越的一切的隐喻,而其中的种种可能是揭开“山幕”的唯一解法。
此次参展作品《山幕》灵感来自于对“瞬间”的捕捉。山水画的叙事方式倾向长线的表达,并积极营造前后语境,以宏大的视角审视所处的环境,而“瞬间”所产生的即刻感与当下感往往被忽视,恰巧,这便是我想把握的。《山幕》是以齐云山作为创作母题,准确说是一个特定时段的齐云山。彼时的齐云山恰好在加固山体,并整修摩崖石刻,脚手架与绿色的纱网将山体均匀分开,像一粒胶囊,一幅依山而展的绿幕嵌入其中,强烈且精准。往后的十天里,山体的切割造型每日都在发生变化,脚手架渐渐撤去,绿幕也随之落下,“山幕”顺势揭开。
在《山幕》的创作手法上,蓝色调的山体与客观还原的绿幕构成了主体画面。其中,山体处理更形式化,或者说是不具名化,使其可以摆脱名字的束缚,从而真正以纯粹的“山”来看待;绿幕则被烧制的银箔有序分割,穿插地砖、植被等等,构建起“我”对于“山”既恒远又瞬间的一幕。
之前在翻阅《齐云山志》时,对其中一句记忆深刻:三世为人,方到吾山。五世为人,方葬吾山。古人将对山的认知通过反复的游历与无限的遐想,凝练成一个时间概念,以“三世”、“五世”为一瞬,开解所有对短暂事物幻想的感叹。
“山幕”徐徐,几世如一瞬。
参展作品
《山幕》160cm×750cm
作品局部
《平山郁达夫 加州无梦达》33cm×66cm
《谁人得似张公子》33cm×66cm
《文人画抛出的蜡笔》33cm×66cm
《坐井观天三两事》33cm×66cm
展览现场
“五岳归来”第七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
展览时间:2023年4月22日—5月22日
展览地点: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策展人:张捷
联合策展人:王平、茹峰
策展助理:刘杨、沈临枫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国美术学院
承办单位: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浙江画院
特邀艺术家:(按出生年月排序)
范扬、徐龙森、张志民 、何曦 、陈平、何加林、卢禹舜、何士扬、茹峰、马锋辉、张捷、莫晓松、李晓柱、郑力、张铨、林海钟 、盛天晔、花俊、丘挺、张迎春、叶芃、杜松儒、刘海勇、徐钢
青年艺术家:(按出生年月排序)
韩斌、林爱国、陈雷、黄佳茂、陈明坤、王开通、陈赛赛、沈晓明、宋帅、蔺洁青、张大箴、李杨、张淳澈、范阳子、钟志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