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动态
发布时间 2023年04月16日
来源 中国文化报
浏览量

▲西湖图(国画) 27×80.7厘米 南宋 李嵩 上海博物馆藏

 

3月18日, 一经开幕即成为顶流的“宋韵今辉”艺术特展在坐落于杭州西子湖畔的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特展因集中呈现了大量宋元明清名家真迹而备受瞩目,出现了观者如云、一票难求的盛况。

事实上,“宋韵今辉”是一个展览集群,“湖山揽胜——宋韵江南书画艺术”作为核心展览,在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天津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的大力支持下,展出37件(套)传世书画,国家一级文物13件(套),二级文物21件(套),三级文物3件(套),系统呈现了从宋、元、明、清到近现代江南地区的宋韵书画艺术文脉。此展与“夜山钩古——黄宾虹的宋画研究及其传承”“立最高峰——潘天寿的常变之道”“含英咀华——绘通中西的国美油画”“典垂百代——两宋书画传习展”共同构成了特展集群。更为千载难逢的是,南宋四大家“李刘马夏”的作品首次齐聚同一个展览。

两宋,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为辉煌璀璨的年代。两宋时代秉持文化正统,作为文化体现之一的艺术也不例外。

宋画,即为中国绘画史上的最“高光”的时期。陈寅恪先生曾经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知名国际艺术史学家高居翰更是写过一段洋洋洒洒的文字来赞美宋画:“在他们的作品中,自然与艺术取得了完美的平衡。他们使用奇异的技巧,以达到恰当的绘画效果,但是他们从不纯以奇技感人;一种古典的自制力掌握了整个表现,不容流于滥情。”

宋韵风华今安在?也许我们可以从此次展览中得到些许启示。

▲烟岫林居图(国画) 25.3×26.5厘米 南宋 夏圭 故宫博物院藏

 

两宋之韵,生生不息

中国山水画源远流长,其旨趣肇于魏晋,及至有宋而达于高峰。正所谓“印宗秦汉,书宗晋唐,画宗两宋”。

两宋绘画,丘壑谨严,万象森然,其观念、图示、风格乃至画题,泽被后世,此后历代画家往往从中汲取养分、获得启发。两宋山水画家,经过对自然山川的切身观照和长期体察,师法造化,营造出一种全然的山水世界观。北宋绘画,为天地造型,在层峦叠嶂中蕴藉着宇宙太古的广大与寂静,而南宋绘画兼具“尽精微”的写实与“致广大”的意韵,其氤氲化醇的气象构成了中国古典绘画传统中的一座高峰。

从北宋气象万千的全景山水,到南宋别开生面的边角之景,中国山水画的思想观念和绘画技法发生了重要的历史变化。以“李刘马夏”为代表的南宋院体山水画,水墨苍劲、意境清远,为中国山水画开辟了新的路径,传之千载。以北宋的李成、范宽、郭熙、赵佶和南宋的刘李马夏为代表的院派画家,开创了文人绘画,铸造了影响千年的诗、书、画一体的文人世界和品鉴标准。这些伟大的画家通过最日常的笔墨纸砚创造出了独具中国文脉属性的宏大艺术宇宙观,由此带来的审美自由极大促发着艺术的蓬勃生长,中国绘画也从此真正迈进独立的艺术门槛,这种有机世界的整体观将中国文化的品味提升至顶格。元、明、清时代,文人墨客多居于江南,笔底云烟,承继南宋文化,渊源有致。

这股“艺术的生产力”更是生生不息,绵延至今,并将在未来发挥关键作用。

因此,“宋韵今辉”中的“今”不只指当下,也包括现代,这条链绵延千年的艺术基因中,我们不仅需要回应伟大传统,还须开辟一方新天地。“宋韵今辉”面向的是历史,立足的是当代,指向的是未来。展览火爆的背后,是中国文化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生发,是文化自信的彰显。

根据浙江省“十四五”发展规划、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实施方案,2020年,浙江省启动了“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全面挖掘、梳理浙江文化,解码阐释文化基因。2021年8月,浙江省委召开的高规格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2022年6月,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再次画下“着重号”——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

从去年7月,由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王澍设计、充满宋韵的杭州国家版本馆亮相,到20年来经过四次较大规模考古发掘、11月惊艳亮相的南宋德寿宫遗址,到如今成为现象级展览的“宋韵今辉”……从一方山水到一方建筑,从一座宫殿到一场宋画展览,衔接起古与今的浩瀚时空与深厚积淀,在宋韵文化的源头去重新接续民族的博大精深的文化气息,打造着具有中国气派和浙江辨识度的文化标识。

▲风景(国画) 67.5×65厘米 1980年代 林风眠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西湖山水,千年风韵

胸襟潇洒墨花飞,天开画图在西湖。

长忆西湖胜它处,春波千顷绿如铺。

“湖山揽胜——宋韵江南书画艺术”特展含两大板块:“浙水敷文”展现了以浙江为代表的江南山水以其独特的诗性精神,催生了历代文人无穷无尽的想象和潜能,使江南山水画成为中国艺术史上影响不绝的伟大母题。“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湖山信美”板块展示了南宋以来,以杭州和西湖为中心的历代书画,承载了湖山胜景丰厚的人文内涵和美学价值,见证了杭州西湖文脉的悠远传续。

李唐是中国绘画史上跨南北宋变局的关键人物。他因创立大斧劈而使看画的人产生“神惊目眩”的威压感,笔意不凡。从中原南迁至杭州,他的画风,也从《万壑松风》的雄峻厚重,转变为后来以《采薇图》为代表的苍劲洒脱。此次展出的天津博物馆藏《濠梁秋水图》,是李唐画风转变的重要见证,是稀见的宋画珍品。刘松年,因居住在清波门故号“清波”,此次,他的代表作《四景山水图》真迹回到了清波门。这组深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国宝级文物,描写西湖四季景色,显示了画家对家乡山水的挚爱之情和对西湖景色的细致体察:《春》页画的是桃李争妍,嫩柳成荫,春意盎然的审美感受今天依然在线;《夏》页画水阁凉亭,花木丛生;《秋》页画小桥通幽,老者喝茶;《冬》页则是踏雪寻梅,好一片白茫茫。情深方能意切,意切才能笔到,他在《四景山水图》中勾勒的景别,令熟识西湖景致的杭州观者似乎已然穿越800年的时空与之情深共鸣。

马远和夏圭则在构图上一变五代、北宋以来的“全景式”,选择“小中见大”的方式和概括性笔墨,凸显强烈的空间感,取得了既巧妙又震撼的艺术效果,故人称“马一角”“夏半边”,标志着南宋山水画的时代特色。展览中马远的《松寿图》《雪屐观梅图》、夏圭的《烟岫林居图》,是宋韵江南书画艺术的典型之作。

此外,特展还展出了名声赫赫的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堪称元画最热门IP;藏于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的北宋翟院深《雪山归猎图》气象万千;北宋郭熙真迹全球存世仅7张,此次展出的《溪山行旅图》是云南博物馆书画类藏品的镇馆之宝,首次出馆展出;李嵩《西湖图》、赵孟頫《行书吴兴赋》、马和之《毛诗图》、佚名《柳下双牛图》、沈周《湖山佳趣图》、吴彬《莲社求友图》等来自各大博物馆的顶级藏品真迹……

西湖边,800年前人们的所见所感神奇般地穿越到今天,历史的当下感和时间的在场性就这样被释放出来,艺术的能量藉此潜移默化地住进了人们的心里,抚慰着今人的精神世界。宋画里的宇宙观和能量在真迹中得以窥见,通过真迹我们可以真正找到努力的方向。

 

执古之道,与古携新

“宋韵今辉”面向的是历史,立足是当代,指向的是未来。这条生生不息的文化基链中,黄宾虹和潘天寿是两座高峰。  

“夜山钩古——黄宾虹的宋画研究及其传承”展现了黄宾虹“师古人、师造化、得心源”的绘画之路,他坚持从传统文化内部寻求“内美”,尤以宋画为尊,以浑厚华滋的风格把传统山水画推向新高峰,更从真山水中证悟晚年变法之“理”。

“立最高峰——潘天寿的常变之道”则呈现潘天寿“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以“充分了解自己”的方式,以高度自信和宽广视野面对世界,呈现出来的新中国气象、新时代风貌。

黄宾虹、潘天寿等大家通过自身博雅和贯通古今,亦开启了中国画和书法的高等教育的历程。中国美院地处杭州,秉承宋代画院千年文脉,为中国画高等教育的开创者。特展上“典垂百代——两宋书画传习展”以中国美术学院师生的书画临摹作业,呈现不同时期学院教学中对宋代书画的传习。

“含英咀华——绘通中西的国美油画”板块则以林风眠、赵无极等延至当代具象表现的油画作品,表现融汇中西的深厚脉络。

“宋韵今辉”艺术特展受到了观众的热烈追捧,自开幕以来,每天观展预约人数满员,总计观展人数达12万人次,各类媒体阅读量超3亿人次,“读画”现场持续火爆。

“宋韵今辉”艺术特展,还是一场全民社会美育大课堂,通过一系列精彩纷呈的美育工作坊,将“读画”内涵充分展开:既有面向专业人群的各种学术论坛,也有面向中小学生的“身边的艺术课堂”;更启动了“读画”短视频拍摄计划,通过十多位学者、画家、文博馆员、美术史论家、策展人,围绕宋元明清经典画作进行解读,围绕“画”这一主体,通过“读”这一核心要义,对创作者、作品、作品背后的历史文化进行解码,打造名画品读系列,以多媒介的方式共享给全民。   

中国精神不仅存在于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之中,更在于生生不息的现实生活之中。我们要珍视中国文化的固有精神,把它的根源性力量还原到当代生活的沃土之中,去实现创造性的转化。随着时代的瞬息万变,本着艺术主体的坚守与更新,中国精神的传承与拓新也正处在一个伟大的历史进程之中。

▲松寿图(国画) 122×52.7厘米 南宋 马远 辽宁省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