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动态
发布时间 2023年04月09日
来源 钱江晚报
浏览量

观展现场

 

刘松年《四景山水图》局部

 

黄公望《剩山图》局部

 

沈周《湖山佳趣图》局部

 

 

  这个春天,杭州最不容错过的展览,“宋韵今辉”艺术特展首屈一指。这场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重磅大展,不仅让南宋四大家“李刘马夏”齐聚杭州,更有其他宋元明清名家真迹。展期还有一周,特展将在下周日,也就是4月16日闭幕。

  几天前,潮新闻·钱江晚报开设专场导览,让许多不能到现场的朋友以线上观展的方式,收获了一次历代山水的“卧游”之旅。也有50位幸运的读者,在现场穿越数百年——看西湖的今人和古人,实现了一次对话。

  每天,馆里的人头都乌泱泱的。“你说,谁画的西湖最好看,谁最牛呢?”一个保安大哥凑过来问我。

  这还真把我问住了。李嵩?刘松年?还是唐伯虎?“都很牛”,我只好这样回答。

  从古至今,多少人画过西湖,谁最牛?

 

  画师们的天堂

  十三世纪的杭州,这座南方的都邑,见证了一个伟大的绘画时代。画师云集,他们有的来自中原,有的则是土生土长的江南人。此地生活安逸,湖山秀美,让人充满了画画的冲动。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最高统治者,也是一位喜欢书画的皇帝。

  1127年,北宋灭亡,赵构称帝,后来定都临安(今杭州)。这个南宋第一任CEO,很快淡忘了亡国恨,醉在了西湖的暖风中。和他父亲宋徽宗一样,赵构也设立了画院,网罗画师,以歌功颂德。

  那么,还会不会诞生像王希孟这样的天才少年,画出《千里江山图》这样的名作呢?

  这个朝代,更多的是隐忍、文气,是及时行乐,是安逸躺平。这在很多宋画里都有体现。

  画师们领着俸禄,奉旨画画,一旦得到皇帝的赏识,便是青云直上,一画成名。科举之外,他们,用画笔改变人生。

  西湖,自然成了画师们的最大创作之地。时人这样描绘,“大抵杭州胜景,全在西湖”“西湖天下景,朝昏晴雨,四序总宜,杭人亦无时不游”。

  可见,南宋的西湖已完完全全融入了杭州的城市生活。此时,西湖绘画艺术也迎来了历史上的第一个兴盛期。

 

  群星璀璨的时代

  署名李嵩的《西湖图》横空问世。这张画的视角让人拍案叫绝。在3月19日的人文读本上,我们曾就这幅画展开说了说——那时,画家何来“无人机”视角?

  现在来看,画面上的那种温润之韵,那种浩渺之气,那种隐喻之美,画出了他们的内心,这也是一个时代的内心。

  杭州人李嵩的命运就是因为画画而改变的。他出身贫寒,做过木匠,喜欢画画,后来被国画院的画师李从训看中,收作养子。李嵩从一个小木匠做到了画院待诏,活到七十多岁,服务过三任皇帝。

  另一位大师刘松年绝对是当时最闪亮的星,在画院里上班长达半世纪之久。他比李嵩大三十多岁,李嵩还在辛苦干木工活的的时候,刘松年已经是名震朝野的大画家了。

  刘松年画过很多西湖风景画,这次展出的四景山水图,就是他画作的绝绝子。

  春夏秋冬,四张画,与其说是画西湖,不如说是画的一种生活状态。每一幅都是不同的生活场景,都在讲生动的故事,卧榻赏花,打水烹茶,雪天访友……精致、风雅、闲适、讲究等等,画里头流动着南宋社会的运行节律与生机。

  同样为南宋四大家的马远和夏圭也画过不少与杭州尤其是西湖有关的山水图,如马远曾画《西湖小景图》《放鹤图》和《怀鹤图》等作。夏圭所绘的西湖山水图,记载中就有《西湖春雨图卷》《西湖柳艇图》。

  总之,那是一个大师辈出群星璀璨的时代,一个绘画艺术高度繁荣的时代。

 

  流星的光芒

  但是,在高手如云的杭州,并不是每一个画师都能有刘松年和李嵩这么好的命。

  除了天赋、努力,还要靠运气、贵人等等。更多的画师,只能成为一颗流星,但即便他们一生默默无名,但依然在画史闪过耀眼的光芒。

  比如叶肖严。他的生平事迹等等,罕见记载。至今流传下来的他的画,只有一套册页,就是《西湖十景图》。

  今天,我们熟知的众多景点,如“三潭印月”“苏堤春晓”等等叫法,就是从南宋开始的。当时,西湖十景是一个流行的作画题材,叶肖严就画了十开册页,最后一页上留下了他的名字,世人才得以知晓。

  这套册页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前两年在台湾展出过。

  这位寒门画师不会想到,在南宋灭亡的几百年后,这套册页到了乾隆皇帝手里。这位“弹幕”皇帝,一口气为册页题了十首诗,可见他的喜爱。

  不知道还有多少叶肖严,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

  无论是国画院还是民间,画师们的突出表现,造就了西湖山水图的第一个兴盛期,南宋西湖山水图在状物的细致与真实展现上达到了后世难以企及的高度,至今令人叹为观止。

 

  第二个春天

  元朝的西湖是沉寂的,倒是本土画家黄公望留下了富春山居图,他在距离杭州几十公里外的富阳隐居并终老。

  到了明朝,随着大规模疏浚和主体景观的逐渐成熟,西湖声名日盛。

  明朝的画坛上,浙派占据了重要一席,吴伟、蓝瑛、项圣谟等名噪一时的大画家都是浙江人,且都画过西湖,这次展览上就有他们的画作。

  明代画坛,还不得不说一下吴门画派。沈周是开创者,这次展览上有《湖山佳趣图》,这是他第一次访浙后回去画的。唐寅的《钱塘景物图》也是一件精品,可以说是明代众多西湖景画的佼佼者了。

  但是,西湖题材的画在当时来说,只是小众的。直到1699年,康熙皇帝第三次南巡,西湖风景画也在康乾盛世里迎来了第二个春天。

  这次南巡游览到杭州,康熙兴致勃勃,题写了西湖十景、刻石造碑,并在孤山建立行宫。回京后,他还下令王原祁画了一幅西湖十景图。画面自钱塘门始,至涌金门外问水亭止,将西湖十景尽收其中。

  王原祁,这位做过财政部副部长的清代大画家,在史料记载里画过三张西湖图,都是皇帝让他画的。

  西湖十景图这次也到了杭州。看这幅画的人特别多,因为杭州人看着觉得非常亲切——是的,这幅画其实更像一张绘景地图,密密麻麻标注了地名。说这话可能有点贬低了王原祁先生,但他也没有办法,毕竟这是皇帝布置下来的一道命题作文,容他发挥的空间太小了。

  王原祁是清初画坛的“四大天王”之一,而且这四位确实都姓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王原祁是最年轻的,也是最有成就的。

  不过,中国的山水画到了他们这里,已经日益陷入程式化了,少了很多灵气。

  西湖是经典的,是永恒的。每个时代的人会画出不同的湖山之色。

  800年过去了,西湖边云集了更多研修艺术和美的人,比如一个世纪里来自五湖四海的国美学子,比如此次展览中的大师潘天寿、黄宾虹等等。

  下一版,我们走近黄宾虹先生,探究一下在他的“山不似山,树不似树”里,是如何回应“宋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