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动态
发布时间 2023年07月03日
来源 潮新闻客户端
浏览量

 

昌硕文化嫡传、诗书画印“四全”、“浙美三老”之一、篆刻高等教育先驱……这些都是在形容一位老实低调、心怀仁义的老先生,诸乐三。

1902年,诸乐三出生于浙江孝丰(今安吉)鹤鹿溪村,为纪念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中国美术学院、西泠印社、北京画院、安吉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了系列纪念活动。继北京、安吉之后,“艺者仁心——纪念诸乐三诞辰120周年艺术展”系列展收官展览回到了杭州,回到了诸乐三从教三十余年的中国美术学院。

7月3日一早,美术馆门庭若市,著名画家、理论家等各界嘉宾济济一堂,其中不乏两鬓斑白的老先生们,重聚展厅为了纪念自己的老师诸乐三。

 

627128aac8d73c091108c394d13c06c.jpg

 

诸乐三先生原名文萱,字乐三,号希斋。浙江安吉人。自幼酷爱传统艺术,师从吴昌硕,在诗、书、画、印四个领域继承了吴昌硕的综合成就,并用其一生将吴派艺术推向新的高峰。历任浙江美术学院 (今中国美术学院) 教授、浙江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西泠书画院院长等职。诸乐三先生学医出身,从“医者仁心”到“艺者仁心”,他始终饱含慈善悲悯之心,这也是他为人、从艺、从教的精神内核。

此次收官展是系列展中规模最大、展品最多、展陈最完整的一场展览,全面展示了诸乐三艺术人生的四个阶段——“问道缶庐八年”、“上海美专时期”、“返浙三老同道”、“晚年再次悟道”,以及诗、书、画、印四个领域的创作面貌,汇集了先生作品120件。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中还特别展示了诸乐三与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这20世纪“中国画四大家”中的三位交往的印迹,包括往来书信、画论批注等,黄宾虹曾赠与诸乐三的画作是首次展出。

 

af6be54e77d75d65c3ad40e6335e4c2.jpg

诸乐三画学篇解释(黄宾虹批改)

 

fdcf275ce5ba68d2c5d67466bf1212f.jpg

诸乐三私人收藏黄宾虹画作

 

783136b366a9bacbc2458e738be3ae4.jpg

诸乐三致黄宾虹信札

 

256f80c8eb0109cd814b73bad078ed2.jpg

潘天寿致诸乐三信

 

“画事不必三绝而须四全。”中国文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陈振濂是诸乐三的学生,他提到潘天寿曾提出的这一主张。当时,潘天寿提出中国画分科教学,在让学生们有一立足点的同时,还倡导“齐备”的类型——诗书画印融合贯通,“通人”诸乐三即为大家学习的典范。这样的“通人”也正是当今中国画界需要学习、培养的标杆。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浙江省美协主席高世名在开幕致辞中指出:“诸乐三先生是二十世纪举足轻重的书画大师,是我校历史上的重要先师,也是现代中国书画教育的一位重要的奠基者。他是黄宾虹、潘天寿先生的同道人,与吴茀之、顾坤伯、陆抑非等诸位先生一道,在西风东渐中力挽狂澜,以宏博的视野、坚定的毅力,建构起传统书画在现代艺术教育体系中得以教习与传承的人文系统。

 

85605856de1595ad6927726e7260878.jpg

展览现场

 

 诸乐三其“仁”

弃医从艺

“何药能医国,踌躇见性真,后天扶气脉,本草识君臣。鹤鹿有源水,沪江无尽春,霜红寻到否,期尔一流人。”这是吴昌硕曾赠给诸乐三的一首诗。

这里的“霜红”是指清代的傅山,他不但博通经史、善于书画,还精通于医术。以之作比正是因为,诸乐三除了艺术与教学,还是一名中医,早年曾入读上海中医专门学校,行医问诊二十三年。

然而国难当头,时局危厄,诸乐三慨叹“何药能医国”,于是弃医从艺,以立德树人之艺教作为毕生志业,此后致力于中国书画篆刻的道统传承,先后任教于上海美专、新华艺专、杭州国立艺专。

医艺相通,在诸乐三身上可以归结为一个“仁”字。于是,策展人卢炘以“艺者仁心”概括了诸乐三为人、从艺的品格。

早在1920年代,18岁的诸乐三首次随二哥诸闻韵到上海,因为姻亲关系住在姨公吴昌硕家,诸氏兄弟就拜了吴昌硕为师。

诸乐三原名“乐山”,“乐三”其名就是出自恩师的建议,源于孔夫子的“益者三乐”——“作人之乐、诗书画事之乐、篆刻之乐”。

诸乐三跟吴昌硕朝夕学艺达七年之久。吴昌硕曾帮诸乐三改画、改图章、改诗赠诗,使得诸乐三在诗、书、画、印四个领域全面继承了缶翁的综合成就,更用其一生将吴派艺术推向新的高峰。吴昌硕曾叹:“乐三得我神韵。

诸乐三由于深受吴昌硕影响,深谙以金石入画,与古为徒之道,同时又能吃透缶师精髓,另辟蹊径,开创新局。

 

9ece9b1b1df678fd0584d183e7346e8.jpg

展览以这幅水仙作为结尾,上书:超出规矩范围之外

 

也是在吴家,诸乐三与潘天寿相识。但二人真正合道,共同打出一番天地,是在抗日战争结束之后。

战后国立艺专复员回杭,时任校长的潘天寿发函邀请诸乐三。1948年,诸乐三应聘上任,从此再没有离开过这所学校。

“浙美三老”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都受到吴昌硕的影响,但是因为性情有别,三人创作风格各异。潘天寿“造险破险”,沉雄博大,更具有现代意识;吴茀之丰润刚健、婀娜多姿,堪称诗书画“三绝”;而诸乐三则深耕昌硕文化,得诗书画印“四全”。

“三老”友谊深厚,志同道合。作为潘天寿的左膀右臂,吴茀之和诸乐三发挥了很大作用,在人山花分科教学、建立全国首个书法篆刻专业等方面,三人共同商议,共同实践。他们的艺术思想和教育思想高度一致,都注重传统功力的培养,并主张在传承中有所拓展。

在此之后,潘天寿陆续聘来顾坤伯、陆抑非、陆维钊、陆俨少、沙孟海等名师,名家齐聚,济济一堂。在“大师团”的带领下,浙美中国画教学渐成规模,培养出一代代优秀的书画家、教育家。

此次展览之中,展示了三幅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三老”合作的大画,各人都尽量收敛自己的风格,做到互相配合,求得整幅的协调,使画面看起来出自一人之手,最后题跋落款则由诸乐三先生完成。

 

1961年诸乐三潘天寿吴茀之合作《东风颂》.png

1961年诸乐三潘天寿吴茀之合作《东风颂》

 

从教一甲子

从1922年任教于上海美专算起,诸乐三从教的时间足足超过一甲子。1922年,诸乐三到上海美专为诸闻韵代课,成为了这所学校最年轻的国画教师。他不爱讲话,上课时以当场挥毫、示范教学为主,受到学生好评。

后来他先后在新华美专、昌明艺专任教,直到1948年来到杭州国立艺专(现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过花鸟、书法篆刻、古文、画论、诗词题跋等多种课程。

1963年,诸乐三与潘天寿、陆维钊、沙孟海三位先生一道,共同创办了新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史上第一个本科书法篆刻专业,负责起草篆刻教学大纲,教授篆书和篆刻。他还力求在书法教学中建立博雅兼通的学术体系,培养出具备会通与思辨能力的学子。

1979年,他更以年近八十的高龄,与陆维钊、沙孟海两位先生合作,在当时的浙江美术学院开启书法篆刻研究生教育,为中国教育史开辟了新的篇章。

在书法篆刻方面,刘江、陈振濂、朱关田、金鉴才、王冬龄、祝遂之、李文采、童衍方等名家都受过他的熏陶和教育;而在绘画上,人山花的名家李震坚、周昌谷、方增先、顾生岳、宋忠元、王庆明、吴永良、吴山明、马其宽、徐家昌等都接受过他的教导。可谓桃李满天下

由于各位先生的远见卓识,中国美术学院的书法教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开创出一种培养“通人”的模式,既通达于古文字、金石文献、经史之学,亦能旁及文学辞章之道。展览纪念诸乐三先生诞辰120周年,今年还是中国书法高等教育60周年,展览的举办对于“重建中国古典脉络中的‘通人’之学,再造民族书画创作与研究的时代高峰”具有重要意义。

 

73b3ff7cc160e87343553b4af27673b.jpg

展览现场

 

 诸乐三其“艺”

展览中有诸乐三先生朴茂浑穆、厚重含蓄且四体皆精的书法作品,有点化生发的诗词作品,有笔笔精到、意蕴横生的绘画作品,也有先生印外求印的篆刻作品。

高世名强调:对于诸乐三先生而言,诗书画印四者是互为助益、触类旁通的,艺术家、学者与教育家这三重身份同样也是合而为一、相辅相成的。他研习书画经典、名家笔意不止于“坐而论道”。他“起而行之”,将新社会的风貌、新时代的精神带入画中,推陈出新、别开生面。他传道授业,不仅承担花鸟、书法篆刻、古文、画论、诗词题跋等多种课程,并在艺理与道义上融会贯通。作为教育家,诸乐三先生执教数十载,在中国画科以及书法篆刻专业的初创与重建、开拓与勃兴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7cb8256cabd5cff7dcb18a2331ff2b0.jpg

展览现场

 

 

诸乐三的诗词造诣颇深,深谙书画题跋之道。如果观察他的题画之诗会发现,这些诗句不仅灵动恰切,更能与画境互为点化生发,诗画交融而意蕴横生。

“诗中有画画中诗。”他的绘画也十分注重诗情画意,认为在绘画前要有诗意,而后生发画意,作品配合题画诗,相得益彰。深厚的诗词修养使他能以诗情观物,以诗意入画,画作的立意与意境也就愈加高远。

 

65d1cad7639fa3f3896d3b344783697f.jpg

诸乐三先生为浙江美院成立五十周年所作诗

 

853a21e53d273fa17c7887458af080d5.jpg

《希斋吟草》《希斋题画杂录》五本

 

0891e8d3e6bb325204646bf66830ecd5.jpg

《希斋吟草》内页

 

 

诸乐三的楷书从钟繇入手,于颜柳颇有心得,后转攻汉魏六朝碑版,参以二王、倪黄。行书则潇洒遒劲、从容放达,结体峭拔磊落、浑朴凝练,运笔柔中带刚、力透纸背。篆书初学邓石如、吴大澂,后精研《石鼓》,兼收甲骨、钟鼎,熔铸为朴茂浑穆的自我面目。

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又直接作用于篆刻,引甲骨、金文于汉印,寓灵动于雅正,置豪放于古拙,自汉印之平实一路化出高华意趣,于古玺之浑古遒劲中展露疏宕意气。

 

38ce68d78d54db4db5f0ae79eb7a3086.jpg

1962年作《篆书集甲骨字短歌》(美院藏)108×33cm

 

836c8d9bd16f9925e76209e61e67ffb9.jpg

1962年作《篆书集殷墟甲骨文字》(安吉藏)110×35cm

 

f062ffd746b1e69fb43ab49d1a5aa928.jpg

1963年作《隶书录毛主席蝶恋花词》(西泠藏)92×35cm

 

05c153d38aac7417a1c30e34b457e6df.jpg

1978年作《篆书好花归鸟五言联》-1(美院藏)98×27cm×2

 

21874d1aa97d9d800982873a8a6fb22b.jpg

1978年作《篆书好花归鸟五言联》-2(美院藏)98×27cm×2

 

953114f754b88b6c9fdd871bdee53f90.jpg

无纪年《行书毛泽东北戴河词》(家属藏)139×69cm

 

 

“风引藤花舞,露浥猗兰芳。山窗春日丽,拈笔亦生香。”诸乐三画紫藤,缘书入画,以篆、隶、狂草合而为一的笔法,勾绘出蜿蜒盘郁的姿态,乱中有序、浑厚灵动,沉着雅丽又清新自然。

诸乐三在继承吴昌硕以石鼓文与篆刻入画之外,又从“金石味”中脱出,复归传统文人画之趣味,吸收“青藤之豪放、白阳之灵秀、八大之奇崛、石涛之通变”。他的代表作品,皆是笔墨浑朴、凝练泼辣,设色古艳中绽露生气,苍润中尽显高华,可谓形气兼得,既具家法又饶新趣。

而在题材的选择上,诸乐三突破了传统文人画梅兰竹菊式的惯常主题。他出生于安吉县的小山村,又有过下乡的体验经历,于是在他笔下,棉花、玉米、红柿、稻穗这些中国画难以表现的题材都得到精彩的呈现。

这类农村生活题材的构思,在大写意绘画中时十分少见的。高世名评价诸乐三的题材创新时说道:“不仅以亲近自然民生的乡土物事拓展了花鸟画的意蕴与情致,更从平凡日常之物中兴发出一种清真古朴的人间情味。”

 

de857355747fed7ae032356ec61333ef.jpg

1956年作《紫雪蒙茸》(美院藏)122×44cm

 

012d8332426850690d3f7f1e829c77db.jpg

1953年作《蜀葵》(中国美术馆藏)129×33cm

 

57ed0691e221a006e0ce425025c3ac4e.jpg

1958年作《白鸡红柿》(美院藏)135.5×50.5cm

 

a07d106f13d58755431fb965921c9f09.jpg

1958年作《湖堤群燕图》(西泠藏)

 

5d2e684aa81d3f8ad4505943491e2bf3.jpg

1958年作《玉米蓼花》(美院藏)136×33cm

 

889c148dd22e672eaae0598b6a60c4ce.jpg

1959年作《蜂蝶团花》(安吉藏)98×41cm

 

68f528e931ae3032b035ce6112687724.jpg

1960年作《秋芳颂寿》(中国美术馆藏)205×90cm

 

2ca48a10672ba0259d9a47952d5b3f92.jpg

1961年作《秋厨佳味》(美院藏)74×40cm

 

38b13a0ee0eb476b4fba0f2c41b7d051.jpg

1962年作《紫藤》(美院藏)98×50cm

 

b83fdf1491154d511342f482392d7ebf.jpg

1971年作《竹报平安》(安吉藏)88×34cm

 

38f4ee639625acb144c6116bbb18b799.jpg

1973年作《棉丛图》(美院藏)138×63cm

 

 

“在我的记忆中,他经常用的就是‘团得拢’和‘苍苍茫茫’这样两个词。”诸乐三的学生、书法家金鉴才描述诸乐三治印时这样说道,“前者是指章法,要求印面上的每个字甚至每个笔画,不论距离远近,都要互相顾盼照应;后者是指刀法和笔法,要求有浑厚古拙的意趣,切忌平滑。”

这一点与吴昌硕治印“重意气,求古朴”的观点可谓异曲同工。

 

13b84dd817171394d7669387c79495ea.jpg

诸乐三印屏(陈振濂、朱关田、王冬龄、祝遂之、邱振中、童衍方题)196×38.5cm×6 私人收藏

 

030b0c15e6ecef630029b8f0cacbf767.jpg

1951年作“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美院藏)2.2cm×2.2cm

 

200d8cdc3a6141fe14221783f700f75e.jpg

1965年作“晚明楼”(安吉藏)2.4cm×2.4cm

 

3a0b0ac9dbb03ee8f955dcb6a83d1fe5.jpg

1972年作“浙江美院”(安吉藏)2.2cm×1.6cm

 

e56b92e7a1241371902736e1c11640c5.jpg

1978年作“攻关”(安吉藏)5.0cm×2.5cm

 

展览将于8月5日结束。同期还将举行“艺者仁心— — 诸乐三学术研讨会”和系列讲座,并出版《诸乐三集》花鸟卷、篆刻卷、综合卷,以及《诸乐三年谱》、《诸乐三诗集校注》、《诸乐三研究(一)(二)》论文集等七本著作,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eef6bf2a76c040b7e5c2769ccbf40f3.jpg

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