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动态
发布时间 2021年06月18日
来源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微信公众号
浏览量

 

“学院制造了丰厚的土壤,使更多的人能够建立起自己的艺术生活,能够体验到那种有深度理解力和高度创造力的——你叫不叫它艺术都无所谓——让我们五感齐发、身心开启的东西。”

——高世名

 

 

现在史·2021第三届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已临近尾声,很多美院学生的大学生涯也将结束。在美院的学习过程中,大多数人所体会的并不是如何用自身已有的经历去做艺术,而是如何用艺术的方式建立自我。艺术频道将深入毕业现场,寻访毕设前后,聚焦部分作品背后所延伸的行为,思考将艺术作为方法时一切何以与“我”发生关联。

 

从“青春·观·世界”到“共同生活”到“现在史”

 

 

“重识时间、土地、身体”与创作的整体性——让艺术在自我潜能空间中前行

 

在毕业展的现场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第二工作室的师生完成了本科阶段的最后一堂课,在毕业这个特殊的节点,金亚楠从每个同学作品的“创作完整性”这个角度出发,强调了在创作中主动用“我”去建立联系的重要性。

 

“到了毕业这个节点,应当去想创作作为一种整体是如何出现的,以前都是进行一个个小的训练,以往某一件作品不成为一件完整的物品。只有到今天,把这些作品叙述到一起的时候,那条线突然被提出来,所以有必要花时间将之前所做的都堆起来。”

 

该作品线上展示链接🔗:https://www.caacosmos.com/stu/getWorks/312

 

“你无法对作品提前做假设,因为这不是一个智力游戏。比如朝炜那件作品,有必要在适当的时候出现你的身体,只有这种体验才能让你进入到一个临时性的材料的对接上。”身体的进入让展示空间成为一个自主的空间,即完整的作品应当有创作者的全程参与。“在感到困难的时候也可以适时退回到以前的方案,从源头去把那个东西再次拿回来解决当下的问题。”金亚楠提及的“思考的累积”、“身体的随时参与”、“源头的追溯”实际上都指向了创作完整性背后所要求的:破除界限,让艺术得以在自我潜能的空间中前行。“在学生阶段,我们大部分时间在面对一群人或一片土地创作时都是将自我投射到这些人身上选择性地观察。但只有一遍遍地做自己最后才有办法变成一个观察者。”

 

该作品线上展示链接🔗:https://www.caacosmos.com/stu/getWorks/319

 

“朝祥有意地把片子的声音给去掉,可能是一些和当地的那个人的一些对话和交谈,她想把自己当作一个客观的记录者当你很兴奋地把那棵树带回来的时候,其实你就完全忘记掉了你的客观身份,拿起相机的时候就已经在介入。那个门的设计我理解她还是想包裹住自己,把自己的东西放到安全区域里去做,但是问题是没有办法收住,所以到最后她选择了漫开去,欲望本身不会只是收缩在里面。”金亚楠将毕设视为一个重要的节点,此前此后不管是关于时间、工地还是身体的作品从某方面来说都是垒起以自己为圆心的那个“世界”的砖石。

 

 

该作品线上展示链接🔗:https://www.caacosmos.com/stu/getWorks/324

 

 

“制造第三空间”与创作的实验性——具体地焕发艺术感受力

 

•影像的出神与回神

 

技术世界存在的“标准化”、“递进式”趋势造成了熵化,艺术则被认为是“逆熵”或者“负人类纪”的重要力量。但这种感知性的力量落到作品上是如何被焕发和有效传递的?就此问题,康凯雯提出了“出神时刻”与“回神时刻”作为她艺术创作逆熵的关键词,她认为“回神时刻”具有逆熵的力量。

 

康凯雯:“回神时刻的方式是可以使出神和现实同时存在然后产生一个新的东西的,就像是两个不同的元素放在一起会产生一个第三者,这和艺术创作很像。逆熵的话也是需要这样的一种方式,熵是一个封闭的闭环,所有的程序和模式都是固定的。它不会自己产生新的东西的,但梦的逻辑却不受控制,是完全随机产生的。这就是两个不相关的元素组合起来突然产生了第三个东西,回神时刻就是一种类似梦逻辑的方式。

出神时刻就是发呆、思绪飞走,这时候身体和现实是消失的。回神时刻就是意识到自己刚才发呆了,现实回到眼前,刚才发呆的内容却还没有散去,出神的记忆和眼前的现实同时存在。

 

康凯雯 《图像纪念碑》

 

在本科阶段康凯雯持续地用影像这一媒介去实践对这两个词的理解,并将新的理解反馈到媒介形式和作品内容中去。她在《24帧》观影过程中发现其中元素强化的手法使得电影与观众从一种传输与接受的关系转向了引导和重视的关系,而心理事实与电影空间的同时进行产生了影片“出神”的气口。这种元素强化的手法所造成的特殊感受启发了她之后创作。在《图像纪念碑》中她将坏图像放在流动的真实影像中以起到元素强化的作用,但她发现仅依靠影像表现手法很难产生所谓出神时刻。

 

网络“坏图像”素材

 

 

康凯雯:“《图像纪念碑》算是一个尝试性更强的作品,整部片子都是一个‘元素强化’的‘坏图像’和现实重叠的空间,太多单一类似的‘高潮’拼接反而略显得平,很难产生‘回神时刻’。在《此刻发生的又被大雾遮住》里我加进了真实拍摄和叙事,'坏图像'在整体节奏里不断进入与出走反而变得更有力量。”

 

康凯雯 《此刻发生的又被大雾遮住》影片截图

 

在毕设影片《此刻发生的又被大雾遮住》中她尝试以散碎的生活叙事、坏图像、元素强化、画外音、脚步声等手段介入对地缘政治、他者的身份、历史的回溯、色情与暧昧等这些原本就具有距离感的题材的讨论,以增加“回神时刻”产生的可能性。

 

康凯雯 《此刻发生的又被大雾遮住》 影片截图

 

康凯雯用实验影像的方式逐渐形成了与大的母题之间无形却强有力的连结。艺术的感知力潜能毋庸质疑,技术世界的熵化也逐渐被普遍意识到,但如何具体地实践艺术逆熵却很值得思考。

 

该作品线上展示链接🔗:https://www.caacosmos.com/stu/getWorks/699

 

•洞天中的身心尺度

 

谭彬的毕业作品同样也是对混合现实的第三空间进行的尝试,但是他将关注点落在了洞天观念上。

 

访:“当时看到这组作品,首先看到的太湖石给我感觉是非常自然主义的东西,你翻了一个太湖石的模型,感觉是二次仿制人造物。后来看到太湖石上有蝴蝶,但是蝴蝶也是假的并且是静止的。所以在那之前感觉现场的很多东西都是造景,但是停留了一会就会发现眼睛能看到的现实存在的物体都没有在叙事,在说话的是虚拟的影子,那个时候会比较触动。

 

谭彬:“里面有些是有主观去处理的动机,有些也是试着来的。在我的看来,洞天观念本身就是一个在身、心的尺度上发生的。本身确实是混合现实的。身体尺度上的对于世界的模拟具有虚拟性,在心的尺度上就具有了虚构性。这里面都会涉及到时间的问题。有个美国的大学做过一个实验,就是让很多志愿者用想象的方式在一个真的微缩建筑模型里面运动,而在这个里面体验的时间的比例正好是跟微缩模型的缩影比例一致的,这个很有意思,所以才有洞中一日世上千年的这种叙事。”

 

该作品线上展示链接🔗:https://www.caacosmos.com/stu/getWorks/2158

 

 

“联系又分开的力量”与创作的公共性——使艺术产生有效共鸣

 

·零度的情感

 

郑丹  摄

 

郑丹:“我第一次回去堪景的时候村子里虽然是旅游区但是全是老人,快傍晚的时候拍到了这张照片。我来回走动了将近半个小时,他都是这个姿势没动过。”这张照片引发了郑丹的感触,但是要如何在影片中实现观众对孤寡老人等社会家庭问题的有效共鸣仍是一个难题。

 

“家庭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题材,家庭离不开故乡和亲人,大家对此容易产生共情,且贴近生活较容易描绘。男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如女生来的细腻直接,往往隐藏在深处但丝毫不少,所以我选择以父子来作为创作对象。我描写的仅仅是一位中年男子带着孩子回去给老人过生日这个过程中一两天的故事,没有很大的戏剧性和故事起伏,平平淡淡的上演生活情景。”

 

郑丹 《白日依山尽》影片截选画面

 

“对我来说‘生活流’是一个很好的表现手段,把小事作为切口,推动故事发展,在镜头的选择上也会力求精简,以长镜头为主,减少带入抒情的刻意的片段和镜头,更直观的去让观众来感受隐藏在画面下的内涵,所以毕设的片子也是采用这种方式去拍摄。”

 

郑丹 《白日依山尽》影片截选画面

 

郑丹 《白日依山尽》影片截选画面

 

郑丹:“关于‘白日依山尽’这个题目,我当初其实也想在这里放一条隐线的。可惜一个短片里面包含的内容太多并不是一件好事,影片本身承载的内容也已经不少了。主角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对国学是喜爱的,而脍炙人口的古诗反而是最简单具有内涵的,在我的设定中老余年轻时喜爱这首诗是因为最后一句,“更上一层楼”,而年老时他的处境只剩下落寞,便有了这个片名。其实不仅是他,片中讲的其实是空巢老人这一个群体,现在的农村里只剩下老人,我们也曾在新闻里听说不少空巢老人的遭遇,这也是我最开始定题想表达的内容。其实与母亲有关的镜头不少,例如第一幕老余独自在晨雾中走着,远处的坟冢便是母亲坟墓所在的山头,他们在吃饭时背后放的也是母亲的遗像等等。更多细节其实是在画面中不会被注意的地方,比如饭桌上老余的茶杯和正泽明明的塑料杯之间的对比。”

 

郑丹 《白日依山尽》影片截选画面

 

平白的“生活流”叙事离不开细节的斟酌, 影片中的父亲失去了妻子,儿子离婚,孙子生活中没有父亲的陪伴,他们都不拥有一个完形的家庭但又彼此联系、互相找补,郑丹从一个时间节点切入他们的生活,叙述三代男性之间复杂而微妙的情感变化,以作品为中介为观众留下了情感共鸣的空间。

 

郑丹 《白日依山尽》影片截选画面

 

·共时性场域

 

陈伟坤则是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有效共鸣的可能性,“我一直都比较关注场域这个问题,我们老家永春有社火的习俗,我对这个习俗展开了调查,比如当时采访了当地永春辇轿的制轿师和木雕师。整个社火的过程中有集体记忆与信仰支撑,比如永春辇轿上的雕饰内容大多表现蔚为大观的世相、轿身上雕有封神榜神祇木雕,轿子在巡游时会晃动暗示神的显身,逐火把和跳火佛的行为又形成了超日常状态,集体经验和超日常状态也就是剧场感共同营造了社火的共时性场域。”

 

陈伟坤《踽踽》

 

陈伟坤《踽踽》创作草图

 

“场域性中最重要的也就是对于秩序感的营造。世界不断的趋于混沌与无序,祭祀仪式甚至人类文明是在混沌中建立一种秩序感,使人们获得一种精神上的存在感。我想说的是社火中的场域性首先应该是它恒常的神话叙事,然后是秩序感的建立。对社火的观察和分析也为我对艺术公共性理解带来了启发。”

 

陈伟坤《踽踽》局部

 

“不过我平时思考的东西在做作品的时候就不会想了,都是对所见之物的直接感受,就像它原本就应该怎样。”

 

陈伟坤《踽踽》局部 

 

作品《踽踽》选取了故乡生活中的记忆残片,比如榕树根、石板路、老街上的路、窗、⻔、梯等元素,陈伟坤结合个人所形成的雕塑语言隐喻不同阶段的心理体验,营造了一个封闭的超日常状态的剧场空间。

 

陈伟坤《踽踽》手稿

 

陈伟坤 摄 老家场景

 

“本科的时候我会更注重雕塑的本体语言,这次的毕业创作更侧重于展示空间的营造,就是对东方剧场性的思考。但是对于剧场性的解读涉及了很多交叉学科,在具体的雕塑场景里,也有一定的特殊性,我感觉我还在把握的过程中。”

 

该作品线上展览链接🔗:https://www.caacosmos.com/stu/getWorks/1977

 

————————————

 

 

创作的完整性、实验性和公共性是使得我们与人、事、物建立起了切身的关联。从美院毕业以后,即使不将艺术当作职业,“艺术也成为了开始做很多事的理由”。鲁迅的那句“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都与我有关”当中所说的,让一切与“我”发生关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强烈意愿并主动地重新认识一切。

 

 

现在史·2021第三届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大部分线下展览已圆满结束,浙江美术馆展场和西湖美术馆将延长展期至6月19日,参观时间为9:00-17:00,参观请提前在“浙江美术馆”和“浙江省博物馆”公众号上进行预约。

 

毕业展线上展览链接🔗:https://www.caacosmos.com/

 

策 划|杭 间  余旭鸿

公教策划|夏商周

本期主理|陈南汐

视觉设计|Atelier Dalilai

主 办|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公共教育与发展部

艺术频道(Channel A)是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推出的全面改版的视频栏目。艺术频道以年轻的态度、多样的选题、多面的视角观察最新的艺术现场,与大家一同深入美术馆与当下艺术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