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日,“现在史”·2021年第三届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正式启幕。第三届青艺周包含线上开幕式、线下展览展映、科幻论坛、音乐会等各板块累计30余项艺术活动,展出3500余件作品,总展出面积近1.8万平方米。
艺术频道此次直击了开幕式现场与展览现场,并且对话采访了本届青艺周的主创人员:执行策划于朕、展览主题刘呗宁,与大家共同分享第三届青艺周的幕后故事。
首届、第二届、第三届青艺周海报
作为第三届之江青艺周的主题,“现在史”是对第二届主题“共同生活”的延伸与“再思考”。今年青艺周举办到第三届,三个主题之间都有关联,层层递进。
首届青艺周,以“青春·观·世界”为题,“游戏”“科幻”“公社”为核心概念,召集3000+青年艺术家、设计师、作家、学者,冲破围墙,升级2010年首创的毕业创作展示周,呈现了一种开放性和多元性。首届青艺周,聚焦未来、聚焦青年,探索时代青年的世界观和青春观。
第二届青艺周,主题是“共同生活”。去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在不寻常的序曲中拉开帷幕。新冠疫情的突然而至,极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生活与世界面貌的方方面面,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场严峻的考验。这次疫情是全民性的,也是全球性的,我们每个人都感受到了“切肤之痛”。人类与万物的共生互联,非常直观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这场新冠疫情带给我们的,“是一种真切的社会感知,一种博大的同情与共情。”
本届青艺周的主题“现在史”
而本届青艺周的主题“现在史”,呈现出我们共同经历着全球疫症中的迷失与危机,也共同面对着数字时代生命伦理的新命题、新挑战。“现在史”不限于历史循环论,它希望凝聚出的是一种开端意识。现在作为显现着的、起作用的“存在”,暗含着更多并未实现的潜在。
2021,在这个被新冠疫症激进重塑的世界,在这个被科技资本强力加速的时刻,“现在史”邀请我们从更多维度去思考时间的意义,去关注“现在”所包裹的无数潜在的现实,去开辟出“现在”所蕴含的多种未来。
「在关于当下的海量记录与书写中,我们失去了“现在”。在无穷算力推动的“实时”与“同步”中,我们失去了“现在”。」
本届青艺周开幕片片段
我们在当下生活中“失去现在”的感觉,一方面,是处在一种“奔忙空转”的状态——社交平台带来了巨大的信息流动,反而让我们与自身的当下现实脱钩;另一方面,各种外力都在引诱你把注意力放在“未来”,实际上是为了剥削你当下的现在。
实际上,每一个当下都包含着各种潜在的未来,“现在史”的主旨,就在于我们其实可以发动一种属于当下的创造力,从而建造我们的“日常”。“建造日常”也是本届青艺周最初拟题的方向之一。
所谓的对去年“共同生活”的再思考,更多是意味着对于时间观和历史观的重新梳理。现在的人们不假思索、普遍接受的线性时间观,其实是一个相对粗糙的观念,既远远落后于现代物理学的研究成果,也抛弃了各种文明历史上出现过的极具启发性的时空理解。而粗糙时间观念的后果,就是使个体很容易地就被奴役。
通过对时间观念的重新思考、想象和阐发,其实也是对我们“何以安身立命”的再次校准。这与毕业作品的要求是相通的,这样的自我校准,在我们的一生中需要反复进行。
本届青艺周各场馆展览现场
「当现在不再现成,现在得以显现;当现在现在,现在得以成史。」
当我们试图克服一种现成的时间观念和当下意识,“现在”本身才逐渐清晰起来。玄奘翻译的《俱舍论》中有一句话:“有作用时名为现在。”它告诉我们,“现在”的意义在于某事的显现和存在,而不是一个机械的、不断刷新的时刻。
现代物理学告诉我们,过去、现在和未来之分是一个幻觉,世界中也不存在一个普适性的“现在”时刻,时间并非统一、连续、均匀地流动。那么,以艺术创造为手段,在无限时空的泛滥漫溢中截断众流,就是“现在史”想要追求的一种状态。
本届青艺周的开幕片,被创作团队称之为 “现在史系列影片”,核心的概念聚合成一句话,就是:「一切皆在时空中展开,有作用时名为现在。现在坍缩成为历史。」
由此,开幕片分为几个部分。
本届青艺周开幕片片段
《现在史系列之迁流之相》,将视角指向平行宇宙和多重未来, 以热力学第二定律对“无序-有序-更大的无序”进行空间设定,阐释万物的相变。在时间流动中显现的万物演变之态,万物演化的过程,即人们对于时间的感知。作为感知的记忆与预见,始终指向的是变动着的“现在”。
《现在史系列之数字新人类》,时间本身,只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过程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并不会因为个人或群体的改变而改变,但个体可以成为一个节点。虚假的“事实”也许会变成历史的“真相”,直到成为人人都以为的“历史”。创作团队制造了一些模块,并且编写了TA们的代码,输入设定好的记忆,从而给予TA们思考和生长进化的能力,再放到一颗被设定为“适宜生存的星球”,在万年的尺度下获取TA们的数据。
《现在史系列之现在切片》,概念是将古今的二元消融。从古至今,人类提出过许多问题,“古人们将答案寄托在神灵身上,现代人可能需要一枚硬币。切开现在这个维度,在时间轴上采样,从点线面体观察。贯穿始终的黑色图形符号,承载着可能世界的终极命题,对于人类的求解,或许是一个答案。”
本届青艺周开幕式现场
《现在史系列之无限分之一》,拥有典型的科幻式设定。这段的视角投向未来,人类在“MAGI”系统上传了自身所有的知识和记忆,渐而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意识整体。当这个整体实现高度文明后,未来人却不可避免地日渐趋同。一切探索和进步失去参照,沦为永无止尽的原地踏步。而一位新冠冷冻患者在240年后的未来被唤醒,面对集合了人类所有知识和意识的新世界,他需要做出不同的选择。
《现在史系列之可能世界》,“我们共同生活的世界,只有这一个世界。但我们相信,这个世界的打开方式存在着无数种可能。”可以说,“可能世界”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了对多重维度、多元未来的想象建构。这是一部讲诉后核能时代,人类重返地球重启生命的一部宇宙编年体,重新去定义所有事物的存在。
此次开幕式团队面临的挑战,需要结合主题与场馆,混合现实需求的前提下,又对内容制作产生了极高的要求。在制作完成后,从5月28日晚上7点开始进行全黑夜测试,开幕式团队成员每天工作到凌晨5点,直至6月1日开幕式当天。
本届青艺周开幕式现场
第三届青艺周的另一特色,在于面向社会公众,在全城的十个展馆开放。这也让主创团队处在了全程紧张、全程协调的状态中。
由于工作对接面的无限扩大、延展,他们需要逐层对接、逐层确认,从和场地方的空间图纸到布展规则,再从合理性角度对接院系需求,每天都要遇到此前难以想象的困难。这不仅需要相对缜密的计划执行,也需要靠美院团队的彼此信任和担当来充分协调。
本届青艺周十大展馆
主题概念与开放公众展馆之外,第三届青艺周的“科幻论坛”仍旧会成为一以贯之的重要部分。
科幻是最容易让全球观众产生共鸣的文化类型之一。因为在科幻作品中,人类经常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共同面对挑战、变革与苦难。与一般的传统文艺作品所描述的不同,这不是一个人的面对,而是整个人类共同面对,就更容易让观众跨越语言、文化而产生共鸣。
科幻是对于未来总体社会的想像,是一种对于人类及世界“可能”的探寻。而作为青艺周的初始核心概念之一,从首届至今,这也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线索和维度。
首届、本届青艺周科幻论坛
首届青艺周的“科幻论坛暨另一颗星球科幻大会”,以科幻为想象的锚点,从上古神话到宇宙法则,从古代未明到未来创想。论坛、“写作松”、“再生园冶”展览,都成为了这一创想下共同展开的实验,讨论了“宇宙观大设定”、“科幻中的中国视觉”等议题。
当地球成为外太空中的一个暗淡蓝点,一颗在遥远过去被发射到无垠宇宙中的探索器,一段流落太空而待未来翻译的数据编码。我们的青春、人生、历史与未来,都在超人类的尺度上凝缩成了水滴中的世界一隅。
第二届青艺周,科幻论坛深度切合于“共同生活”的主题,论坛形式也以线上为主。开幕论坛以“比特、基因、艺术,人类心智的过去和未来”为主题,共同探讨如果要给千年后的人讲述人类当前的时代问题,可以如何描述?了解和讲述世界,会如何塑造人类的过去和未来?作为个体,我们可以做什么?
三场线上的圆桌论坛:“世界观的建构与创作:位面造物主的皮下聚会”、“共同生活:未来千年居住备忘”、“科幻跨界创作者之歌”,都是以“科幻与艺术”为题,展开跨界讨论。
“可能世界档案”科幻论坛邀请函
而今年,在本届青艺周“现在史”的大语境下,主创团队凝结、选定了“可能世界档案”作为本次科幻论坛的主题。其实,早在首届科幻论坛中,“宇宙观大设定”的议题就引发过一次思考:在今天这样一个技术加速的时代,另一个世界是可能的吗?
本次论坛的主题“可能世界档案”,从某种程度而言,也是对前两届论坛的回应和继续思考。现实与梦境逼迫我们改造旧有的世界观。我们将“科幻”放在历史与当下来看,而非仅仅是未来与虚构的视角中来看。
现实世界由无数种“可能”交织而成,这些“可能”从过去而来,向未来而去。时间与历史不断相融,形成无边无际的海洋。当我们将目光投向这片海洋,当我们关心“现实是什么”时,“可能是什么”也就涌入了我们的视线。“可能世界”有多少种“可能”?以及之后“可能世界档案馆”的建立及运行机制、藏品标准等,都将是本次论坛探讨的议题。
开幕式团队
开幕式总导演:于朕
A组导演:杨树
团队:陈申、劳小武
B组导演:吴建斌
团队:陈紫梦、张壹、林骞、朱钰璇
C组导演:李朝林、张林
D组导演:张文嘉
团队:萧金哲、陆丹丹、古丽尼尕尔·艾克拜尔
E组导演:刘志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