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著名水彩画家、我院1954届校友徐坚先生向学院美术馆捐赠作品6件,分别是《静静的山涧》《山间小桥》《草原人家》《草原风云》《杜甫草堂》《暮色》。美术馆向徐坚先生颁发证书,以示感谢。
徐坚,1932年生于江苏南通。教授,水彩画家,油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水彩画家协会理事。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绘画系。先后在内蒙古师范学院艺术系、无锡轻工大学造型美术系任教,同时进行水彩、油画创作。出版有《徐坚水彩画选》《徐坚画集》《徐坚油画风景写生集》《徐坚教授从艺六十年师生画集》和诗文集《秋叶集》。
徐坚
他把坎坷烦扰的一生,
献给美的事业。
他用自己的画笔,
讴歌阳光、大地,
他在每一幅画中对人们说:
“你看,这世界何等美丽!”
大自然的歌者
A Painter: Singer of the Nature
——评徐坚教授的风景画艺术
李剑晨
但凡看过徐坚教授风景画的人,莫不为其中诚挚细腻的意绪、洒脱流畅的笔风、清新恬淡的诗情画意所感染。
无论是描绘冬日兴安岭的《幼林》(水彩,1960年)、表现静谧大河的《石滩》(油画,1985年),讴歌苍茫塞北草原的《大青山下》(油画,1956年),还是赞颂温润江南水乡的《姑苏水巷》(油画,1976年),都不啻是一页页饱含激情的大自然的诗篇。
《西湖日出》,徐坚 ,纸本水彩 ,1950年,18×25cm
徐坚教授认定:“艺术是传达感情的手段。”因此其风景画的强大魅力和突出特色均在抒情性。画家把他的激情灌注在整个作画过程中,色彩、笔触成为画家激情的物质载体,从而产生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枯萎的花》(油画,1970年)、《北方之夜》(油画,1973年)表达了画家在十年浩劫中的悲怆心情。前者画了书桌一角,淡淡的冬日阳光投入室内,桌面上零乱的书籍文具、花瓶里一束不知干枯了多少日子的花,传达出画家忧伤、无奈的心情和对宁静生活的渴望。《北方之夜》则是画家在一种悲愤、无望的心情下的产物,一轮冷月,几棵白桦,曲屈伸展的枯枝似在向苍天发问:“为何人生要有这样多的磨难和不幸?”灰冷低沉的色调加重了画面的悲怆气氛。《人民的哀悼》(油画,1976年)是一篇沉痛、愤激的乐章。画家在细雨纷纷的广场上记录下人民群众哀悼周总理、申讨四人帮的历史画面,以黑、白、红组成强烈、庄严的调子,表现出人民的悲痛和人民的愤怒。《山涧》(油画,1971年)、《雾》(油画,1983年)歌唱了远离尘嚣的大自然的恬静优美。前者画的是内蒙草原上的一处河湾。曲折有致的河岸,远远近近的柳丛,两头牛在悠闲从容地饮水,更加深了周围环境的宁静感,暖绿的调子充满柔情。《雾》则是描写江南的初夏之晨。浓雾弥漫,蒲草丛边一叶小舟,朦胧的日光在人的头顶,肩膀和近处的草叶上折射出许多微妙的亮点,预告一个炎热天气的到来。画家准确地把握了当时的特定色调,传达出大自然的瑰丽和诗意。《飞翔》(水彩,1983年)、《初春》(油画,1982年)表达了一种明朗欢愉的心情,反映了思想解放后画家和时代的心理特征。在《飞翔》中画家以激动的笔触、温暖的色调描绘了鸥群在初阳里喧哗和翔舞,洋溢着生命的欢乐和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初春》一画以跳跃的笔触表现春的到来,画面贯穿着跳动的音符和快速的节奏,笔飞墨舞,使我们仿佛闻到春的气息,听到她姗姗而来的脚步。
《暮色》, 徐坚,纸本水彩, 1996年, 38×53cm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静静的山涧》,徐坚,布面油画,2008年,46×65cm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有人说,徐坚的画像一首首抒情诗,我更想说,他的画反映着一颗热爱自然、执着艺术的诚挚诗心,是诚挚的艺术情感铸造了徐坚风景画一贯的抒情品格。
《草原风云》,徐坚,布面油画,2006年,59×65cm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远方》,徐坚,纸本水彩,1956年,22.5×31.5cm
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徐坚为人刚正,虽不善言辞交际,然心地明慧,秉赋甚高,加上师表风范,学生莫不由衷敬佩。作为一位风景画家,徐坚绘事艺风,奉诚挚为唯一法则,不为沽名钓誉而违心趋奉。如此人格艺风,使他能够如此深刻地认同于天籁自然,以至能够如此深切地体悟并揭示出大自然的美和诗意。
《山间小桥》,徐坚,纸本水彩,1990年,39×55cm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徐坚是一位非常勤奋的画家。自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绘画系以来,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中,他从未间断过户外写生和风景画的创作。即使在“文革”中遭受冲击,也没放下手上的画笔。他的最大乐趣就是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静心倾听苍天的启谕和大地的呼唤,洗耳恭聆密林的细语和泉溪的轻歌。从东北大兴安岭林区到湘西土家族聚落,从塞北草原到江南水乡,从西土戈壁到东海渔岛,都留印着这位勤奋画家的足迹。如今,他已年逾花甲,却依然不知疲倦地外出写生,并带领学生,像年轻人一样地跋山涉水,领略大自然的万千气象。
《草原人家》,徐坚,纸本水彩,1990年,37×55cm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徐坚早在50年代就创作和出版过《佛子岭的春天》(油画,1954年)、《收获》(油画,1958年)、《小黑河上》(油画,1956年)和《幼林》(水彩,1960年)等许多优秀作品,深受好评,在社会上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他早先致力于油画风景创作,构图法度严谨,色调细雅明快,笔触刚健厚实,显示出深厚的油画造型功底和全面的艺术素养。
《秋天》(《我的第一张油画》),徐坚,纸本油画
1953年,20×15cm
从70年代末起,他转向水彩风景艺术,推出了一大批有分量、见功力的好作品。他称水彩画为“水的艺术”,悉心研究水和彩在纸面上的性能及其变化,如流动、晕化、冲刷、吸收、渗透、推移等等,使之成为艺术表现的丰富手段。基于对语言特性的驾驭和崇尚朴素的审美观,徐坚作画十分自信、自然,多缘笔直放,率性写来,绝不滥用或炫耀奇巧的特技。因此,徐坚的水彩风景不仅以笔法见长,更以笔法为其艺术气守之要。毎观其画,但见其笔法苍劲有力、健实浑朴、老辣洒脱、兴味敦厚,洋溢着充沛的激情,极富艺术感染力。承徐坚自家磨砺的这种笔法,运水流彩之迹与抒情发性之象,亲密无间地交融于纸面幅间,大有水色淋漓、迹象斑斓之磅礴气象。
《杜甫草堂》,徐坚,纸本水彩,2010年,45×37cm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在四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徐坚教授走过的是一条充满艰辛、坎坷的道路,但他始终如一地热爱自已的祖国和事业,热爱自己钟情的大自然。在其水彩画选集开篇上,写有这样一段话:“画家画他所观察、认识、感受到的美丽的东西,通过热情、真挚的艺术语言,把自己感受到的大自然的雄伟和诗意传达给观众。”言简意赅地表达了这位大自然歌者的艺术观,同时也恰好总结了他那牧歌一般的风景画的艺术精神。
原载《美术》杂志1994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