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动态
发布时间 2020年05月16日
来源 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
浏览量

面对史无前例的新冠疫情,国美师生秉持“大义在胸、大爱在心、大责在肩”的精神担当,以“艺”抗“疫”,积极投身疫情防控阻击战, 共同绘写人间大爱,以艺术创作传递人们守望相助的温暖和关 怀 , 谱写出中华⺠族众志成城的生命赞歌。全校师生同视频、共呼 吸、化危为机,在居家教与学的双频互动中,开启一场艺术教育的在 线教学创新;以自己的艺术创作,上好一场自识自省、立德树人的人生大课。

 

 

 本次推出的是 

 创新设计学院部分教师创作抗疫的作品 

 分享他们创作的感悟感想 

 

创新设计学院师生在响应学校“众志赞歌——致敬抗疫英雄暨中国美术学院线上教学展”的创作动员后,经过抗疫期间的热烈讨论,形成了创新设计学院的创作主题——“设计向善”。“善”即为仁,仁(人与人)即是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彼此感知,是一种共同生活的方式。这一关系因疫情而放大,同时也因疫情而使我们倍加珍视。

创新设计学院的师生们在近3个月来,围绕该主题进行了各角度、层级的思考、创作与教学。

我们相信,“设计向善”不仅仅是一个直面危机、重新审视“设计”的主张,它同时也是一种解决方案。

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两类命题:

 

 

 命题一:设计是一种感知 

对我们每一位普通人而言,隔离成了我们疫情期间的日常,既是咫尺天涯,也是天涯咫尺。距离从来不会因为隔离而显得更长,因为我们不是孤单的个体。当我们被隔离的时候我们同这个世界的关系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以何种方式重新参与到社会之中?这种引遁是否消磨了我们生活的现实性?“危机”让我们重新思考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

正是有了感知,“即使在最黑暗的时代中,我们也有权去期待一种启明,这种启明或许并不来自理论和概念,而更多地来自一种不确定的、闪烁而又经常很微弱的光亮。这光亮源于某些男人和女人,源于他们的生命,它们在几乎所有情况下都点燃着,并把光散射到他们在尘世所拥有的生命所及的全部范围”——阿仑特。

经过这次“战疫”,设计作为一种感知,将成为我们的新命题。

 

 

 命题二:设计是一种态度 

设计物的背后是设计现实,这个现实既是设计条件,也是设计对象。疫情前创新设计学院就曾经展开过一次以“紧急设计”为题的设计课程。今天,我们重思这个命题,看到这个命题背后实际上是一种态度。有所为,有所不为。紧急时刻的设计是什么?美化装饰?奇思妙想?还是功能语境?此刻的危机所激发出来的社会机能的缺口,人与人的关系纽带上的断裂应该成为我们关照之处。此刻,危机将我们抛向了设计的问题关键:我们是为设计而设计,还是为社会而设计?是为需求而设计,还是为欲求而设计?

经过这次“战疫”,设计作为一种态度,将成为我们的新命题。

 

 众志成城——教师战疫主题性创作 

 

部分教师作品:

作品名称:护我护大家——你戴了么?是的!
作者:吴小华     作品类型:海报

 

作品名称:“检·御”一体智能检疫护具

作者:段卫斌、卞京     作品类型:产品设计

 

作品名称:聚     

作者:陈华沙     作品类型:海报 

 

作品名称:零号病人     

作者:俞佳迪     作品类型:海报

 

作品名称:数日子     

作者:范佳敏     作品类型:海报

 

作品名称:口罩生活     

作者:顾文佳、郭磊     作品类型:海报

 

作品名称:临行     

作者:林印吉     作品类型:雕塑

 

作品名称:驰援     

作者:林印吉     作品类型:雕塑

 

作品名称:巴别塔或许有可能     

作者:蔡逸鸣     作品类型:水墨逐帧动画

 

 

 创作感言:

疫情最危时,人人居家抗疫,那段日子,我每天傍晚在临窗眺望远处阑珊窗灯时,不禁想起了“零号病人究竟是谁”这个命题。正是“零号病人”抛给了全世界一个大问题。时至今日,该命题的追溯已经在各媒体上反复论战,但究其本源,仍然无解。在疫情期间,我与学生于线上教学讨论时,论及此题,大家深度热议。零号病人并不是一个人,而可能是一个存在的未知社会符号,它处在道德、伦理、社会与自然的十字路口。中国在一度被世界误解为疫情源头的危急时刻,并不是全员发动搜寻零号病人,而是众志成城,积极抗疫,取得了世界范围内抗击疫情的重大阶段性胜利。相比世界上某些国家的消极抗疫、舆论失控与流言漫天,“谁是零号病人”这个命题,反而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毕竟谎言造成的长鼻,即无助抗疫,也戴不得口罩了。

—— 俞佳迪 

 

疫情的突如其来禁锢了所有人的步伐,居家隔离成为常态,为抵制病毒扩散,白衣天使为我们冲到了抗疫的最前头,而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老老实实在家隔离。从除夕至春分,十四天的漫长隔离期一个接着一个,全国各地疫情变化牵动着大家的心,我们数着难熬的时光,盼着春暖花开的到来。

—— 范佳敏

在这过去的100多天的日子里,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携手对抗这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役。面对口罩状态之下人们的非常亦日常、交往亦隔离的例外生活状态,我们希望用插画的叙事组织生动的抗疫剧情,模拟霓虹灯管隐喻暂时熄灯的隔离后方,歌颂普通群众们在生活中配合抗击疫情意志与行动之坚决。

—— 顾文佳

 

《临行》根据全网熟知的图片创作而成,非常仓促,翻制过程中损失了一部分细节,希望没有影响传达给观众的那份温情,医护人员静默无声地、简单地装备彼此,准备上岗近身诊治病患,默契得就像每一个平常的日子,这平静的时刻,暗含着不平常的奉献与历险,关切与友爱像月光一样在她们之间静静流淌……《驰援》的创作源自一个简单的念头,想要留下一个非同寻常时期的纪念:以湖北武汉为原点的疫情扩散影响全境,多少的家庭多少的人历经苦难,多少人失去生命,多少默默无闻艰难付出的工作人员,这一切,都值得留下一座如特殊时期最有代表性的象征物“口罩”这样一座纪念碑,被生者缅怀、尊重和纪念。

—— 林印吉

在希伯来语中,“巴别”是指“混乱”的意思,但这只是一方面,同时在巴比伦语中,“巴别”指的是“神之门”,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解释也是源于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攻占耶路撒冷后烧毁圣殿从而引发的两种文明长期的冲突。所以在“巴别”一词中隐含了一种对话语权的争夺。但巴别塔是否能实现其可能根源在于人们的众志成城,而绝非话语权的争夺。人们应当把精力投入到事情本身,从这点上来说,我们在面对新冠疫情时的境遇是一样的。在本世纪最危难的一次世界疫情面前,人类展现出了出人意料的强大合力,虽然期间有少数不和谐的声音,但这并不影响世界最终会被重新照亮。就如同惊动了上帝的那个宏大理想,如果大家共举薪火,巴别塔如何就不可能?

—— 蔡逸鸣

隔离中的人,度秒如年,太空中的漫游者,被一层又一层地保护着,一直一直,一双眼睛注视着人类称之为世界的这个家。抗疫中的人,日日夜夜,太空中的冒险者,被全人类所关注着,他们坚毅,他们无私,消解着全人类的孤独。这个人,是你的父母,也是你的儿女,是你的爱人,也是你昨天刚刚擦肩而过的陌生人,我们都在这个太空中,期待着“0”的出现。2020,方舱奥德赛。

—— 俞同舟

 

这些日子里,我们目睹了生与死,也经历了情与义,无意间都成了日常生活的英雄,这场“战疫”需要铭记,世界的现实性再一次在彼此的“隔离”中确凿地显现出来。

 

“善”就是我们引遁墙内

还依然心念着那个窗外的现实

这个现实并不是此刻的危机

更不是日更的数据

而是我们日以继夜的日常

潜藏心底的生潮与业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