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动态
发布时间 2023年09月19日
来源 新美学100人
浏览量

赵无极(1921.2.13-2013.4.9)

 

 

9月19日,由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与赵无极艺术基金会等机构合作的重磅大展“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在两场重要的开幕论坛中正式开启。

 

为期半年的大展,除作为庆祝“中法交流六十年”、杭州亚运会召开的重要文化盛事,亦彰显了赵无极卓绝显赫的艺术地位。

 

“大道无极”本是中国美术学院计划在赵无极先生诞辰百年之际,为其筹划的回顾特展,却遇上三年疫情。2023年正值赵无极仙逝十年,中法两国共同举办赵无极纪念展。来自于海内外美术馆、基金会、私人藏家的两百件展览作品,共同讲述了赵无极一生的艺术故事。

 

赵无极《无题:有苹果的静物》1935-1936

 

赵无极《翠绿森林》约1950

 

赵无极《父亲的花园》1955‍

 

赵无极《14.11.63》1963

 

赵无极《21.10.63》1963

 

1985年5月,64岁的赵无极回到当年接受启蒙的母校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现中国美术学院),开办了“绘画讲习班”,展开为期一个月的讲学,讲授他的艺术观念和绘画技巧,学员都是来自全国美术院校的教师,共计27位教师,这在当时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艺术评论家水天中曾在文章中写道:“1985年是中国美术界出现许多新人新事的时代,其中有一件事意义深远,但似乎并没有在当时就引起大家的重视,这就是赵无极绘画讲习班的举办。”

 

“赵无极绘画讲习班”最重要的目的,不仅是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艺,而是要唤醒学生的自主创造意识,从而成为能够从事自由创作的艺术家。

 

在此,我们通过当年赵无极绘画讲习班的教学经历和重要讲话,回顾这位横贯东西艺术大家的画与话。

 

1935年,14岁的赵无极考上杭州艺专

 

1985年,我在杭州就这样做了。教画很辛苦,因为观察和分析学生的作品,帮他们进步,就不能想自己的画。

 

在巴黎国立装饰艺术学院的经验,对我在中国的教学很有帮助。巴黎的学生大多文化修养好,视野开阔,对我的画很尊重,不需我做解释。他们在探索自己的方向,当然也有迷茫和迟疑,但能理解我的作品,我们之间相互有一种信任感。

 

赵无极与旧友相见‍‍‍‍‍‍‍

 

在杭州,我是被崇拜者,并不一定出于我的绘画,而常是人们想要了解我。

 

我第一堂课就告诉学生们:“开始画一幅画时,要从整体着眼,如果先画中间一部分,就难以控制它和区域部分的关系。每个颜色是不能单独使用的,他不能孤立的存在,因为只要落下一笔,整个画面就会变化。要想改动某一点,往往就要改动其他地方。应该从整体出发,以最精简的方式,找到最好的变奏。

 

如果搞得太复杂,画面混乱,就什么也表现不出了。细看模特儿背后的这块红布,你会发现那红色并不是恒定的,受人体肤色的影响而变化,在有的地方,他应该沉稳、柔和,在别的地方则应该活跃,因为空间各处同时在动。要对比,要敢于用纯色,要扩大用色的范围。”

 

所有的学生都站在小刘的画前看着我,惊愕不已。我马上明白,小刘是可以与之沟通的学生,他问我:“两天来,您给我们上课,要我们画裸体。而您是抽象画家,为什么不教我们抽象画呢?您怕有政治问题吗?”我把画笔放在画架边上,坐下来。向他们说明我的教学与政治无关,仅说明这一点所需要的漫长工作,已使我深感疲倦了。

 

赵无极在讲习班作示范‍‍‍‍‍‍‍‍

 

小刘是国画教师,四十五岁,当我讲到他所不熟悉的东西时,他在黑边眼镜后面的双眼闪烁着理解的光芒。

 

最难得的是,他抵制了苏联绘画的影响,尽管画写实的题材,却保留了国画中最美的着色和自由悬腕用笔的方式。

 

苏俄画派将画面的元素按顺序放置上去,画面空间变平。虽然小刘也经过这个模式,他自己也未意识到与别人的不同,但他的画却对本质和内在的东西有所追求。

 

另一位魏先生,五十五岁,在东北教油画,却钻在牛角尖里,问我:“我做您的学生,是不是年纪太大了?”又说:“可我们不是这样学画的,而是先画素描,再加上一个个颜色。”这终于使我对他彻底绝望了。

 

我试着建立另一种对话:“如果您觉得在以前学的东西里收获更大,就不必到这里来,我也不必再教。”

 

当时的学生说想画外国模特儿,赵无极说没问题,就请法籍老婆马尔凯坐在画室中央让大家练习速写

 

我教了一个月。教课一开始就不顺利:“我到这儿来,是要告诉你们我的感受、我的知识,让你们在我走后知道如何走自己路。”

 

“绘画有点像爱情,如果你爱上一个女孩,就会想给她送花,送礼物,然后亲吻她。但这都只是计划,一旦你接触,可能她会拒绝你,如果你拉她的手,她或许会给你一记耳光。同样,一旦你触动了白色的画布,你的想法和欲念与它接触,情况就变了。你不能完全表达你所预想的东西,绘画拒绝你。真实的时刻,是画笔落向画布的时刻。如果你一厢情愿地考虑你的画,不接受对方的犹疑和你与它之间的关系,那么最好让父母替你选择配偶,也就是说替你作画。那就没有发明和探险,更谈不上创作了。”

 

“因此,不必把写实画和抽象画分开,唯一真实的,是内心的需要。一幅肖像或一张静物,其实是一回事,是创造某种东西的依托,你要主导这种创造,而不要为它所牵制。而“需要”就是真诚的感情,要深化它,不要去讨好。只有付出这样的代价,才能创新,因为你找到了绘画存在的理由,它与你创作和反思自己的能力、你的胆识相关。

 

“我画抽象画,他画具象画,各人的性格不同。绘画是一种个人的才能:有人停笔了,有人继续前进,有人模仿,有人创新,这便有了绘画质量的不同,这是潮流、历史或政治都无法改变的。

 

我对他们保守的心态当头棒喝,使他们一时间垂头丧气,而我一向采取这种方法,也想不出别的教法。我不知是否能治好社会写实主义的“癌症”,它长期以来侵蚀了国画的灵魂。我想我应该那样做。

 

——(摘自《赵无极自传》)

 

赵无极在画室中,1973年

 

— “赵无极绘画讲习班”讲课实录 —

(1985年5月3日(周五)素描人体)

 

我教课是边讲边改,我改也是照你们的办法改,尽量每天每个人都改过一遍。改一点,知道一点东西,再进步一点,再改。重要的是把你们的观察方法改一改。

 

我看你们画时都好像是画线勾个形状,用背景衬人体,背景和人体没有关系……

我当然不是反对画细,问题是如何理解这个体积同光怎样转动的关系。不要好像是单单地用线勾那个形状,要同时勾两边,线本身就可以代表体积。

 

将来油画里面也可以变化多一些,不要单单的——我看你们油画都是这样画——没有转动,都是摆。应该变化多一些,松的地方应该松,开始画时可以稀一些,慢慢地加,不要把它一下子加得很厚,并且厚度不能到处都一样。后边背景同前面人体都要有联系。注意空间关系的感觉。

 

赵无极《月光漫步》1955

 

 

刘大鸿:现在我们写生时,是不是强调全身进入画面自发性地画?

 

赵无极:我看你们的画,关键是空间少。现在的画,重要的是空间,法文是,I'espace,假如I'espace没有,你的画就松不了。画,就等于这样的感觉——画就是不停地动。现在你们的画,感觉停在那里,没有动的感觉。你们观察的方法是要怎样想办法改掉。绘画并不仅仅是画的问题,因为你们的技巧都很好,功夫都很深,问题是观点不够自由,所以大家画的差不多一样。我希望把你们每个人的个性想办法发挥出来,使每个人创造出自己的画风来。

 

刘大鸿:刚才您讲画要动,是不是超出了三维空间,不仅是三维、四维、五维……

 

赵无极:那是理论的问题,我们还是不讲理论,讲画。你们画画,空间关系多,就活。不然的话,就呆。绘画不同的地方就是——看的方法不同,每个人的动笔方法不同,画的作风也不同。现在你们的画有个毛病,就是不看签名,好像是一个人画的。我现在就是要把这点改变过来,发展你们每个人的个性。

 

所以我改画时,都是照你们的方法改,把你们好的地方提出来,坏的地方淘汰掉。一般地看来,素描的缺点是,勾线都是勾轮廓,然后慢慢地填,我的意思是,画的时候一起画,不要画了轮廓以后再加体积感觉,要一起来,用线画时已有体积感觉,那你就省事了嘛!

 

同时笔的变化要多一点,不要一样,将来油画也要注意,这个油画笔等于是心、眼、手和画面连结的工具,所以用笔要转动。中国画的笔就是动的,为什么油画笔不能动?同时油画里面都是不敢用线的,这个要把它加进去。

 

赵无极《10.1.68》1968

 

 

刘大鸿:现在国内风行比画皱纹,比功夫,以逼真为高。

 

赵无极:问题是功夫后面还有另外的一面,你看安格尔、夏尔丹、库尔贝、塞尚这些大师,他们的功夫都很好,但他们的画除去画内的功夫外,还有画外的功夫——天才——这就是他们的理解和别人的不同。

 

我的大纲就是单纯而有内容,简单里面不是没东西的简单,简单里面要有东西看,看的多,但不会疲倦。伦勃朗的画,画时并不是不累,但是人家看的不累。中国古代好的画,比如范宽的画,功夫很好,但是你觉得轻松得很。倪云林的画也是,淡淡几笔,表现很多的东西.他们的笔底以外,还有另外的功夫哪!

 

画到一定程度,功夫应该忘掉。功夫要变成你的工具。画应该有松有紧,素描也一样,该松的地方要松,该紧的地方要紧,比较得多,层次就多。现在你们的画,颜色太简单。比如,亮的都不要一样亮,灰的都不要一样灰,深的都不要一样深,那么,你们的画就变化无穷了。要做到这点,不容易。

 

你们开始要做到简单,简单之中慢慢丰富起来。丰富之后再把不要的去掉,重要的留住。这就是画家本身怎样选择的问题,要能做到自我批评,学会选择。这样,你的画就可以慢慢地长进。

 

刘大鸿:要不要教点抽象画的基础,诸如点、线、面之类?

 

赵无极:何必呢?绘画的倾向是自己需要。并不是我说要画抽象就可以画了,而是自己需要画抽象才画抽象。况且,现在抽象画也不是新的东西,是属于五十年代——我们那个时代的东西。所以假如你们要画,应该在理解抽象画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能画别的。

 

赵无极 《抽象》 1958

 

 

刘大鸿:现代教学体系讲立体构成、色彩构成,您怎么看?

 

赵无极:这又是理论问题嘛!在法国有专门研究色彩学的。颜色本身没有好坏之分,问题是你怎么处理。中国俗话讲:黄配紫,一大屎。其实黄配紫很好看。以前还讲画竹子的办法不能打叉,其实这个也没一定的道理。新的绘画观念,把这些方面都打破了。

 

从前绘画都是有个主题,现在没有主题,画是整个的。比如张大千,他对抽象画很喜欢,他也受抽象画影响。他画泼墨,一块大的蓝色泼在画面上,就有抽象画的因素。我和他很谈得来。他自己讲,我是和尚(大千),你是道士(无极)……

 

现在东西方交流很多,中国画和西洋画的界限已经没有了。我有时也画水墨画,不过我画水墨画也是按我自己的法子画,我自己也不是说画中国画,不过我利用它的材料就是了。我觉得画油画也是这样,也是利用材料。你画画的技巧,是完全帮助达到你的表现,技巧是第二个问题。你有了新的绘画的观点,技巧也跟着你的观点变。

 

赵无极在画室

 

— 少就是多 —

 

画画要“经济”,也就是说要能从简单里看到丰富,从少里看到多,但不是表面的多。换句话说,就是简单里要有东西看。有的人功夫很好,可他画的画让人看了累得不得了。好的画,就算他自己画得累,可别人却看不出他累。

 

怎样既画得简单,又包含很多东西呢?就是要“中肯”。如果中肯,力量就大,不中肯,摆了很多东西也没用。你们画画总是注意小的东西,罗哩罗嗦,我总是要求你们单纯、再单纯,简单、再简单。

 

— 看整体,不是看小趣味 —

 

画画其实不需要那么多的理论,我觉得理论越少越好,只要能把眼睛和手结合起来就好了。然后要学会观察和控制画面,画的时候一开始就应该整个来,不要一开始就找小趣味。比如画人体,起稿时要把人体连同背景一起画,不要单单地画人体,否则关系不容易找到。

 

一笔动,整个画面都动。这里动,别的地方要呼应,要连起来画。动一笔算不了什么,“刷!”刮掉就行了。不要为了一笔好,让别的将就它,这是个大毛病!整个好,才是好。有了整体后,再来求变化,但要保持整体,在里面变化。

 

赵无极《15.03.60》1960

 

— 重要的是节奏 —

 

要小心,到处都是一样的效果,就没效果了!画里重要的是节奏,不要总是温吞水。画时各方面都有联系,不是画布看布,画人看人,要一起画,不要把布和人分割开,它们之间都有连带关系。

 

所有的画,不是功夫好就能画好,画到一定的程度时,应当把功夫忘掉。你们有功夫,但画面到处都紧,紧得透不过气来,应该有松有紧,比较得多,层次就多。你们画的色彩却又太简单,要注意亮的地方不要都一样亮,灰的地方不要一样灰,深的也不要一样深,那么你们的画面效果就变化无穷了。

 

— 画要能呼吸 —

 

你们一开始要做到简单,再从简单之中慢慢丰富起来,丰富之后再把不要的东西去掉,这就是画家本身怎样选择的问题。

 

你们的画常感觉是停在那里,没有动的感觉,用笔也总有停的感觉,笔像是“摆”着画,笔不要用得太死,要活。

 

画面要有紧有松。到处紧透不过气来,到处松就空洞。世界上的事物都存在着对比,音乐总有停的时候,中国画也有休息的地方——留白。画画同呼吸一样,不呼吸活不下去。要把自己的感情放进去,让画面同你一道呼吸。

 

赵无极《07.05.60》1960

 

— 用自己的眼睛看世 —

 

一个妈妈生八个孩子,八个孩子脾气都不一样,为什么你们画画却都是一样的?你们的技巧和功夫都很好,问题是观念没打开,没有真正地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没有把每个人的本性都发挥出来。这不在于你怎样画,而在于你的观点,假如你看不见,当然就画不进去。

 

……中国有灿烂的文化和历史,有精妙绝伦的绘画,根本无须向那些灰褐色基调的死板愚蠢的画面求教。……我的学生们或许忘记了,也或许根本就不知道宋代绘画的空间感和构图的高妙。他们不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去细细观察。

 

— 要找自己的麻烦 —

 

一个艺术家最重要的是自我批评。这地方好,那地方坏,这地方应该多一点,那地方应该少一点,每一笔都自问是不是对的。能做到自检,就能经常发现自己的问题。

 

我不是个聪明人,除了画画,我什么事都不会干。做一个艺术家别把自己估计得太高,总是估计低一点好。因为这工作是一辈子的事,做到40岁时有40岁的问题,做到50岁时有50岁的问题。你画得多了后,就容易形成自己的一套,这时更要不停地讨论、批评自己。一旦放弃对自己的批判,就无法进步。

 

赵无极《29.09.64》1964‍

 

— 胆子要大,观念要新 —

在我看来,从16世纪起中国画就失去了创造力,画家只会抄袭汉代和宋代所创立的伟大传统。中国艺术变成技巧的堆砌,美和技巧被混为一谈,章法用笔都有了模式,再也没有想像和意外发明的余地。

 

中国的教育建立在记忆之上,学习写字和书法必须经过长期的重复动作,而所有的学院主义都来自重复。绘画正是要避免这个陷阱。要是在1935年,杭州美专的老师就教我这些,我该节省下多少领悟这些道理所费的时间啊!

 

— 体察内心的需要 —

 

一个画家总觉得有话要讲,总觉得画不完,那就变成一种需要,这是画家最重要的动力。绘画的倾向是因为自己的需要,不是我不敢教你们抽象画,因为绘画创作是一种需要,一种自身的需要,内心的需要。你没有这种需要,硬要变,变不了,硬要新,新不了。

 

作画家,就得接受周期性阵痛,今天或许高兴,明天可能痛苦,但是决不能失望。今天,我回顾自己的历程,觉得这股绘画的力量始终是一致的,我一直忠于自己的初衷,未曾逃避困难,也未曾以熟练的技巧去迎合创新的需要。

 

赵无极《15.02.65》1965

 

— 忠于自己,不要自欺欺人 —

 

“你想画画?那就先割掉你的舌头,因为从此你只能用画笔来表达。”想画画,就要有马蒂斯这样的觉悟。

 

画家要有忠实、诚恳的性格。所以绘画的问题,也是一个道德观念的问题。艺术家最好的镜子是对自己忠实。要反省一下在自己的作品中有没有说谎话,有没有取媚、讨好人,这点很重要。

 

绘画是一辈子的事情,像做和尚一样,要不停地画,不停地画,一天都不能停。我能够生活,我要画画,我不能够生活,我也要画画。画画这个事业是这样的,上坡、下坡、上坡、下坡,不会是一直上去的,高的时候不要得意,低的时候不要灰心。

 

— 远离低级趣味 —

 

你们要想办法闭上眼睛,不要看低级趣味的东西,自己画自己的。假如看不到国外的东西,你就多看中国的好东西。中国的好东西很多,你可以在商周铜器里发现好东西,在唐宋陶瓷里发现好东西。艺术这事,总是要往高看,不要往底下看。

 

也不要去将就别人的趣味,因为别人的趣味又有什么标准呢?你在十个人里面也不能讨好两个人吧,何必呢!不要因为你成名了就会有很多的观众,没有这么简单的事情,说有很多人懂你的画,那是骗人的。

 

赵无极《宁静时刻》1957

 

— 不要抄,要消化 —

 

当你模仿时,你是不会了解自己的,不会懂得发掘并表现自己的不同。不要重复前人,也不要重复自己,那将腐蚀你的创造力,成为一种反覆使用的既定程式。我们中国有非常深厚丰富的传统,比如商周青铜器,汉魏的石刻玉器,唐宋的绘画书法这一大套。中国这么博大的传统若不好好利用,岂不太可惜了。

 

临画是要去理解作画人当时的心境,不要临表面皮毛的东西。比如中国画,不要仅仅临结构,要临他的呼吸和精神。一个创造型的画家总在变,你临他的外表是跟不上的。

 

— 面向你的时代 —

 

我以为有两种画家,一种是地方性的画家,一种是国际性的画家。你不能说范宽、米芾只是中国的画家,他们肯定是世界性的画家。毕加索你能说他只是西班牙的画家吗?他是属于大家的啊。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不要把自己放在一个圈套里。世界上最好的画,最棒的杰作,即使换了时代也还是存在的。

 

我们对于来自各方面的影响都应该接受,这些观念上的东西对于艺术创作都会有帮助的。每代有每代的问题,二十世纪的画家怎能去画十八世纪的画呢?绘画问题是一生的问题,问题总是不断的产生。一个人生活在二十世纪,却对新时代的文化观念不瞭解,或是不愿意瞭解,我觉得很不妥。艺术创作,应与时代有关。

 

赵无极《无题》1950

 

赵无极《红、蓝、黑》1957

 

赵无极《盛夏森林 - 05.07.54》1954

 

赵无极《莲花》1952‍

 

赵无极《15.05.60》1960

 

赵无极《15.03.60》1960

 

赵无极《07.05.60》1960

 

赵无极《02.16.64》1964‍

赵无极《01.10.81》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