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动态
发布时间 2023年09月23日
来源 国家艺术杂志 微信公众号
浏览量

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赵无极先生融合东西、拓古开今,他的绚烂艺术实践,当作如是观。

 

 

本周,作为杭州第19届亚运会重要文化项目的“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正式启幕。赵无极的艺术生涯发端于杭州,1935年,他入读国立杭州艺专(中国美术学院前身),1941年留校任教。

 

 

2023年是赵无极先生辞世十周年,回顾他的艺术人生,或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这位以独一无二、破格创新的抽象绘画精髓,将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一流的抽象艺术两方面相结合,再加上自己的个性,终成无人能超越的一代大师。

——编者

 

从小播下艺术的种子

享誉世界画坛的赵无极先生,1920年出生于北京,未及一年即随父母迁居南通。因此,一般都以为他是江苏南通人,其实他的祖籍在镇江大港。

1921年,他的父亲赵汉生调任南通银行经理。赵无极是长孙,爷爷赵绍甫是前清秀才,他爱孙心切,经常来往于大港与南通之间,亲自教孙子识字念书,后来干脆在南通住下,直到无极初中毕业去杭州上学才回大港。

 

我在杭州的家 布面油画 私人收藏 1947 65x80.7cm

 

赵家每年祭祖,总要拿出祖传的几件宝贝供奉在案前,最吸引小小无极的无疑是两幅古画,一幅是本家老祖元代大画家赵孟頫的画作,另一幅是米芾的书画,每次打开,都让年幼的他眼前一亮,为之所吸引。

赵宋人家,丹青的基因自是源远流长。父亲赵汉生虽是银行家,却也曾憧憬当一名画家,他曾先后斥资收藏了不少名家墨迹。他的两个叔叔,一个擅长写诗,教授中国文学,不时推荐书籍给侄儿课读。另一个叔叔曾在法国留学,时常从巴黎寄一些世界名画的明信片回来,激起赵无极对西洋画的无限向往。

这样的家庭文化氛围熏陶,为赵无极从小播下艺术的种子,一旦时机成熟,迅即破土生长。

 

遇到点亮眼睛的恩师

1935年,赵无极考入杭州国立艺专。这是一家在蔡元培先生直接擘画下设立的艺术院校,汇聚了当时最好的师资力量,许多教授都有留法、留日等背景,更有不少外籍教授;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等更是直接从欧洲采购。学校又坐落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孤山脚下,一时被人视为巴黎高等美术学院的分院。

杭州艺专在校长林风眠的主持下,得风气之先,自由包容,鼓励学生一专多能,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在如此活跃宽松的学习氛围中,赵无极打开视野,如饥似渴地学习。他进校时才15岁,年轻人难免调皮,有一次潘天寿的国画课考试,赵无极涂了个圆圈交卷,气得潘先生要开除他。林校长爱才心切,把他保了下来。

 

1939年,赵无极与同学在云南昆明安江村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教室前合影(前排左二为赵无极),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藏,许铁生家属捐赠

 

那时同学们最崇敬西画系教授吴大羽先生,他是国立艺专的一面旗帜,言传身教,卓有威望。赵无极称赞他是“一位善于点亮学生眼睛的恩师”。吴先生画艺超群,思想深邃。他的课非常吸引人,有时早上一连四节课,有学生连稀饭也不敢喝,唯恐因上厕所,错过老师精彩的讲解。

赵无极深受吴先生的启导,1938年师生俩因故滞留贵阳数月,两人几乎天天见面。吴先生纵谈人生和老庄思想,他的观念和品位,令赵无极茅塞顿开,终生受用。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赵无极的成功,毋宁说他是吴大羽艺术思想的完美践行者。“文革”后,赵无极每次回国,都要拜访恩师,并时常寄来毕加索等精美画册。

 

对艺术与和平的渴望

1937年抗战爆发,国立艺专被迫西迁,一路颠沛流离。赵无极也随学校转移,学生们同仇敌忾,满怀读书报国之心。在湘西沅陵暂驻期间,“大姐”麦放明拖家带口随校而来,安顿在附近的一个破庙里。很快女同学梁树祥、张权、谢景兰,男同学李毅夫、张祖武、莫桂新和赵无极,聚到麦家,结拜成兄弟姐妹。他们愤世嫉俗,在庙门上写上“傻子村”大字,狂放超脱。赵无极最小,大家都叫他“四郎”,当时正和“四姐”谢景兰热恋中,不久两人喜结连理。

在傻子村,赵无极作画不辍,给麦家小女儿画了很多速写。有一天,他还心血来潮,把一扇门板取下来,和麦放明等人画了一幅拉斐尔的《圣母升天》,真诚表达了对艺术与和平的渴望。

 

我父亲的花园 布面油画 私人收藏 1955 38x46cm

 

1941年,赵无极毕业,稍后即留校。他父亲在重庆帮助他办了首次画展,还买了他一幅画以示鼓励。1944年,潘天寿当校长后,请林风眠回校任教,赵无极担任林先生的助教。两人对现代派绘画有共同的爱好,有段时间几乎朝夕相处,覃研画理,亦师亦友,情同父子。

在重庆期间,赵无极结识时任法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艾利塞夫(Vadime Elisseeff),他热爱东方艺术,回国时带了赵的二十幅油画,后来这些作品在1946年塞努奇博物馆“当代中国绘画”展览上展出。艾利塞夫鼓励赵无极到巴黎去,日后他担任塞努奇博物馆馆长,对赵无极的帮助很大。

1945年,赵无极参加了“现代画会”在重庆组织的“独立美展”,有林风眠、关良、方干民、倪贻德、庞薰琹等十三位画家参展,赵无极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他的作品《母与子》《玩具》和《小屋的故事》等已有毕加索、夏加尔和克利的风味。

 

探寻中国绘画的精神本质

1948年初,他偕妻子谢景兰启程赴法深造。早上来到巴黎,他下午就到卢浮宫去参观,饱览世界名画。稍后,他们搬进绿磨坊街的一间小工作室,与现代雕塑家贾科梅蒂做了十七年的邻居。很快,赵无极在巴黎脱颖而出,第二年克兹画廊就举办了他的首次个展,得到相当肯定。连毕加索、米罗等大师都很欣赏他的才华。

 

21.12.59 布面油画 私人收藏 1959 160.7x111.8cm

 

赵无极在巴黎扎了根。上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自己在艺术上深层性格的逐渐成形,他渐渐重新发现了东方,重新发现了中国传统文明的魅力。商周甲骨金文的书法意象,北宋水墨山水的空灵雄浑,谢赫六法中“气韵生动”的绘画精髓,均在赵无极的笔下得到尽情呈现。作品虚实相生,有无相间,变幻莫测,磅礴壮观,分明是中国道家思想的现代再现。中国的绘画传统帮助他用抽象的方式表达真实的事物,“似乎宇宙之大,草木之微,都能为他所有”。

他说:“在我近来的绘画中,我的中国文化以一种与生俱来的方式被表现出来。似非而是,此番回归自己的本源实归功于巴黎。”他曾深有感叹:“因为塞尚,我才投奔法国艺术;因为克利,又让我回到了抽象绘画;而伦勃朗的水墨画,启悟我探寻到中国绘画的精神本质……”

 

融东西拓古今的实践

1972年,赵无极首次回国探亲,并看望师友。1975年,他将陕西户县农民画带到法国,在翌年巴黎双年展上展出。

1979年,随着国门渐开,巴金、徐迟等作家代表团到访法国,赵无极更是殷勤接待,还特意在画室办了隆重的招待酒会。当时,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接手北京香山饭店改造项目,“钦点”好友赵无极创作抽象画。他二话没说,放弃本来计划好的海边度假,画了两幅巨型抽象水墨,顿使大堂熠熠生辉。

 

一月-27.10.2002 双联画,布面油画 私人收藏 2002 195x260cm

 

1983年,中国文化部邀请赵无极到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赵无极竭尽全力,调来最好的作品。当时国内的意识形态还很保守,对这个展览很少做宣传。展厅冷冷清清,现场不少观众更表示看不懂,但赵无极并不因此气馁,他觉得“对于现代国内的年轻画家,我应该做这份工作”。

稍后展览移至杭州母校,却引起热烈反响,先后有6000多人前来参观。1985年春天,赵无极再回母校,举办为期一个月的讲习班,来自全国八大美院的27位学员参加了学习。他们恰似27粒火种,渐次星火燎原开来……

 

十月伊始 布面油画 私人收藏 1955 97x146cm

 

十多年后,当1998年11月初,上海博物馆率先开启“赵无极绘画六十年回顾”沪京广三地大型巡回展览时,观者如潮,马上成为沪上盛事。开幕那天,光母校就来了一百多位师生观摩助威,台湾也来了上百位资深藏家和媒体,三个巨大的展厅被嘉宾们围得水泄不通。他的抽象艺术已不再令人陌生,全国各地的爱好者纷纷跑来看展。大家对赵先生的艺术充满敬意,更引发无限共鸣。

西方和东方,并非对立的两极。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赵无极先生融合东西、拓古开今,他的绚烂艺术实践,当作如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