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效兑换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青年艺术家扶持项目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承办单位: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基本视觉研究所
学术主持:张培力
展览总监:余旭鸿
策 展 人 :童茜、杨又晨、张钧雷
展览统筹:夏商周、蔡可成
媒体宣传:赵怡、杨翔
视觉设计:杨炳华
参展艺术家:
陈芷豪、傅文超、黄晶莹、龙盼、刘宸、吕凯杰、刘铁源、李心夷、李依珊、林璟、米一峰、Pumunu、潘草原、邱奕雯、施三本、沈蕊兰、石冰、申一涵、王志鹏、汪嘉欣、月台小组、于航、易超、Ziv Zeev Cohen
展览时间:2019年3月26日——2019年4月26日
展览地址:杭州市上城区南山路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实验展厅(-1楼)【从缪斯咖啡楼梯通过】
特别鸣谢:范厉、张辽源、刘畑、郭熙
2019年3月26日下午2:00,由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主办,跨媒体艺术学院-基本视觉研究所承办的《无效兑换》——青年艺术家扶持项目,顺利开幕。
开幕式上,中国美术学院老教授金一德先生、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张培力老师、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余旭鸿老师、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管怀宾老师一一致辞。
金一德老师发言:
“今天,我看了以后很高兴。我首先看到的是:作为一个艺术家,个人性的纯度非常鲜明!这个是我一直在追求的。在做创作或者是在平时思考和阅读的时候,尽量保持这种个人性的纯度,处于一种孤独的状态,这个时候会看到一种艺术的水准。所以我今天来确实看到了一种很有纯度的个人思考。没有什么利益,也没有什么利害关系,也没有一定要如何的目的性。所以我觉得学生里面可以经常搞这样的展览,对整个学校的艺术气氛,对个人整个的艺术追求都是很有价值的。”
张培力老师发言:
“他们一开始跟我谈这个概念,我觉得无效兑换这个概念非常好。有几层意思,一是在概念之外,它的无效兑换是指我们不需要在一个常识、一个轨迹里面。受一些常识,或者其他东西的控制,这个是无效兑换。或者说有那种在臆想当中的现成的那种解说。这个也是我们讲现在的年轻艺术家需要警示和回避的。
还有一点我比较看重的,包括我自己,在工作当中,作品当中比较注意的是:作品当中或者创作当中的不可言说的部分。不可言说的部分对我来说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去做的最重要的理由。否则你不需要做,你说就可以了,你写就可以了。如果说文字可以替代一件作品,那你为什么要做呢?如果说你几句话说得清楚,那你为什么要做呢?那就是因为我们看到的那件作品。这个作品里面,或者说你做的过程当中,有很多重要的,不可言说的部分。是需要看的人去琢磨的,或者说提供给看的人一个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这个是很重要的。
我们现在看到的按照逻辑,按照一种固有的思维来进行创作的这样的东西太多了,固有的模式化的东西太多了。所以也许无效兑换这个展览,当然,这个展览里面也有很多作品可能还不是那么成熟。这些艺术家可能还不为社会所关注,或者说大家可能还觉得他们默默无闻。但是我觉得是一股新鲜的空气,一种新的力量,一种新的趋势。
所以说我们这样的尝试是非常可贵的!包括这里的所有的艺术家,包括策展人,他们都非常非常的认真、非常严谨,是花了力气的,是经过思考的。所以,感谢你们的工作,感谢艺术家参展。也感谢余馆长,都要感谢金老师特意来参加我们展览的开幕。”
余旭鸿老师发言:
“金老师是我老师的老师,也是美院非常重要的实验艺术的一条线索。大概在五天前,我在罗马尼亚与匈牙利交界处的一个小镇,给金老师打了一个电话,跟他汇报了,我看到他将近60年前在那里亲笔签下的几句话。当时是博巴先生在杭州六零到六二年的一个学习班。这条线索,给了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启发。
包括博巴提到的,关于艺术家自我的感觉,关于绘画的形式结构,以及关于中国传统的梳理。其实这条线对后面绘画以及当代艺术的进展的线索,都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所以我第一个要感谢金老师能在百忙之中赶来。谢谢金老师。
“第二个呢,要感谢张培力老师。这个项目大概是一年多前,我跟吴俊勇老师一起去拜访张老师,也交流了很多关于美术馆,关于青年艺术生态,关于艺术的未来的一些思考。其实那天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在现有的大学美术馆的结构中,如何凸显美院的学术生态和年轻的活力,以至于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回望的时候,是一个起点。
就像张老师所说的,有些默默无闻的时刻,那恰恰才是艺术最自律,最自在的时刻,能够把这种生态,这种良好的空气保持着。形成一个我们新一代年轻人的精神状态。我们也做了一些思考,所以非常荣幸邀请张老师作为学术召集人。也请年轻的策展人和年轻的艺术家从自身的作品,和空间的对应关系,以及跟观者的一些关于艺术本里思考的若干角度展开探讨。
严格意义上来讲,本次展览是我们地下实验空间改造好以来的第一个实验展览。为什么我们不遗余力的在非常有限的资金和各种机制下,非常努力的推进美术馆的青年艺术家扶持计划。地下展厅保留了一些特殊的空间,这些特殊的空间可能会激发创作的动机,或者互动的可能。
另外一个我想说的是,应当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过几天就是清明节了。也就是我们纪念我们最重要的亲人或者先师的时刻。所以这个展览,我也跟范厉老师在商量,也是代表美术馆,或者是年轻一代的青年艺术家,对于自己老师的深深的怀念,或者说深深的敬意。他的精神的传承一直会在你们每一个青年艺术家的内心深处,他一直是保存在这里的。这个是艺术创作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源头。我在威尼斯双年展上当时看到耿老师作品的时候,其实也非常感动。所以这个展览当时跟范丽老师约这么个时间我们也是希望纪念耿建翌老师。“
管怀宾老师发言:
“三个策展人,我知道是张培力老师和耿建翌老师的研究生,他们本身是做作品的。从他们的视角来选择的艺术家,本身和他们是处在一个层面。大家有更深的了解,我从之前对展览就一直非常期待。
我觉得学校里面最有生机的东西就是学生层面的一个共同体。我进美院看的第一个展览,就是张培力老师和耿建翌老师,他们做的八五新空间。因为我是八五年入校,那是我看的第一个展览。那个展览可以说是对整个80年代,对整个八五新潮都是非常有影响的一个展览。
我们在校期间,在八五年底和八六年出的时候看到池社。一夜醒来,发现对面的军区大墙上,还有万松岭那,都是池社的作品。所以我觉得这些是从前辈身上过来的。八五新空间的那个班里面很多都是金老师的弟子,是那个班上很重要的一波力量。而且这波力量,刚才张老师在展厅里面也说过,他其实是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一波。
而我们作为张老师的后辈,我们进学校之后知道了这个历程对于我们来说,包括对于学校里的学生来说十分可贵。你们自发的组织展览,而且从展览的选择来说,你们的对谈,包括每个人的那一部分都不是单一的。包括这些现场的交流的确是让我们看到了我们通常所看到的当代艺术中苍白的东西在这里是没有的。
虽然说可能还有一些不成熟,但是还是有很强的青春的气息。我觉得这种东西是很重要的,我想在美术馆这个空间,推出这样的一个展览,实际上是美院学生层面上的一个自发性,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推动。谢谢大家。也谢谢各位艺术家。非常好的作品,给我们带来一个非常好的体验。”
展厅现场
开幕导览
感谢所有到场的嘉宾以及观众!
感谢在本次展览中提供帮助的所有师长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