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 Sanben
施三本
这次的两个作品呈现方式都挺特别的,是不是在展呈方面有特别的考虑?
施:“浴室” 这个作品是空间与时间的错位不断交叠而成的。浴室本身是一个非常私密的空间,作品中人们在此交叠喧闹如同公共场合一般。这种冲突感延续到这次的展示中来:利用楼梯口的正负空间分屏展示,一个屏幕是人们在篝火前长谈,另外一个屏幕是“浴室”这个作品主体。公共性与私密性就此碰撞,来了一场包裹着风情的爆发。
“flow”笨拙的用了一席帘子和狭长的隔板墙,其本质在于“凝视”。我相信大家都有通过狭窄巷子的经历,目光会锁定尽头的那道光,这个展示非常具有情景式体验。“当你在凝视作品的时候作品也在回望你”,作品中的人物的交流并非电影镜头中惯用的“正反打”手法,而是时常面向镜头或者是说面向观众。而阅读台上展示影像是从正片中提炼甚至是延展开来的,我试图让观众在碎片化的影像中游走,自行构建起其中的联系。
为什么会选择动画的手段来做创作?
施:这可能来与最初的训练有关。我在幼儿园时期因兴趣开始接触绘画,在长达十几年的绘画训练中,它已然成为我的肌肉记忆了。再则,我的创作启蒙是一个叫“一米剧场”的课程训练,你会被限制在一个以自身为圆心半径一米的狭小空间里进行影像创作,同时创作密度非常之高且须“零成本”,这种极端的训练下会激发出很多意想不到的奇招。
拿“浴室”来说,重叠编排的特殊叙事结构若采用实拍,会涉及到大量的人员调度和道具制作,这对短期的创作实施来说是不现实的,动画这一媒介恰恰充分发挥了优势,虽然它占用了绝大部分的时间。而“flow”大量涉及了对自身记忆的追溯和再创作,除了镜头可以让它们穿过时空的长河之外,再来就是画笔。肆意妄为的想象不被实施的问题禁锢,与其说是选择,不如说是被选择。
Shen Ruilan
沈蕊兰
“消失”创作的契机是?
沈:其实是基于当时开始对“语言的功能”产生了怀疑。语言的边界在哪里。语言是否可以指代一切事物,包括感受之类的。以及词语、符号与它们所指代的真实事物之间的距离。这个小说中的人物因为一场视觉的畸变逐渐开始用介词写作,这个过程其实就是语义的消解。最后把自己的存在也消解了。
在与你聊之前,已经有点忘记当时创作的原因。现在终于稍微想起一些。当时做的笔记,现在也已经看不懂。
你遗忘了自己为什么做这个作品显得很切题,记忆消失在了创作之中。
沈:并且小说第一句话就是:“本来,我完全不记得这个人。”希望观众也是看完就能忘掉。现在做成书是因为与一个设计师朋友探讨的时候说怎么把这个主角的那种感官体验放到书的本身,继而发展成现在。
这样消失的感觉似乎也在“当一切光都熄灭”这个作品里出现?
沈:你是说视线的消失吗?其实我做这个作品的时候没想到消失,这个影像一开始是来源于我个人的阅读体验。
消失其实也和文字有关,阅读似乎成了你的生活常态。
沈:看完书后会留下的印象和感受不完全书里的文字所指的东西,我经常走神。
我对日常生活里面的异化的东西很有兴趣。感觉这些东西和想象力是有关的,尤其喜欢阴翳美学,就是事物处在半明半昧的那种状态。有段时间喜欢晚上出来闲逛。
你在暗夜里奔跑的状态?
沈:不是全黑的地方!全黑就太阴暗了。
我在看一个我非常喜欢的台湾小说家骆以军的《西夏旅馆》时,它里面有和文明、历史这些宏大命题的相关的部分,也有那种细枝末节的个人感受。我去回忆我的阅读体验的时候,会发现小说的语言会隐隐留下一个印象在那里,成为一个个人经验的东西。有时候这种印象是毁灭式的,可以摧毁你在被教育的过程中对一些事物的概念上的片面理解,就是文字所制造的那种记忆,那种庞大的幻觉一样的东西,好像根植在每个人的原始生命力,然后通过阅读,这种东西就被唤醒了。这个录像就像是在模拟这一个过程。
沈:总觉这个世界还是需要秘密,所以就做创作。
创作是秘密?
沈:不是,就是说这个世界需要未知的东西。如果想知道真理,就去做哲学家和科学家或者出家。
所以这些作品创作都是关于一些未知的存在。
沈:关于如何感知未知。我自己就是本来对这些很麻木,通过做东西有时候会突然觉得好像和这个世界多一些联系。
是这样,做作品会让人变得敏感起来。
沈:对。“一些时刻,夜晚在黎明前终止”其实就是我们前面说的那些,由夜游开始的项目,而且还没做完。
这个项目始于夜游。有段时间我总是在夜里,在杭州的不同地方步行闲逛。这可能是一种用身体丈量地理的方式,就是你对这个城市的理解会在你整个闲逛的过程逐渐深入。在这个个过程中我有遇到一些奇异的事情,会和一些很神秘的东西擦肩而过。我觉得的去理解一个城市不太需要去百度或者什么的,就是去在这个环境里闲逛,不一定非得是明亮的地方,有时候可以是这个城市的暗面。所以我也喜欢拍纪录片。我拍了大量有关夜里的茂盛植物,在那个蓝色的屏里文字“一些时刻,夜晚在黎明前终止”的背景里有呈现。然后我又把这些植物投射到一些日常生活的环境中,比如夜里偶尔有人经过的站台上,晾衣服的天台等。这些影像很像是一种来自远古的幻觉,他形状上不是很具体,也没有说要去表达或者呈现什么。
Huang Jingying
黄晶莹
你这次展的作品,画框、A4纸和文档,和你之前创作影像的方向和感觉很不一样。为什么会突然做这种类型的作品呢?
黄:为什么忽然做这样的作品:因为我最近开始怀疑我所做的事情,怀疑艺术本身。
我觉得我一直是很矛盾的艺术态度,一方面,我相信艺术本身,所以我会做像之前那种类型的艺术作品,另一方面,我怀疑艺术本身,所以就有了现在这些作品。而对艺术态度的矛盾,也让我开始思考新的作品模式。
这么说来,你创作的出发点都是对艺术本身的一些思考呢?是不是和你的生活经历有什么关系呢?
黄:其实也并不全是,我觉得艺术问题的答案不是一下子就有了。或者说对于艺术的疑问也不是一开始就会有的。这是一个摸索的过程和反复思量的过程。和我的生活经历唯一相关的,应该是我性格执拗?
我真的不知道和我生活的关系,感觉似乎是和生活分裂的状态。
Shen Yihan&Wang Jiaxin
申一涵&汪嘉欣
不如简单聊一下你们这次的创作?
申一涵&汪嘉欣:这次展览的合作挺逗的,作为两个对于影像处理有不同方式的人,在基于对一个通道的臆想,组织大量网络视频,在理解说明书、广告这种通俗媒体的组织语言后,揉杂在一起,做了一个关于空间传送的作品。这些网络视频基本上都是边组织边曲解的状态,编造空间传送在当代生活当中无所不在的证据。
这一次,你们为什么会选择去联合创作?
申一涵&汪嘉欣:出发点源于我俩对于钻进这个空间的体验感非常好,本来以为通道只是一个完全封闭的底部,但是里面有两三人高的空间,头顶盘旋排风扇。钻进这个通道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体会一种惊叹,尤其在我们俩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我们有请观众进入的意愿,但我们希望将我们第一次的那种体验瓦解。在我们竭力消费这条通道之后,他被赋予了丰富的解释,但却唯独不传达惊叹。
无效兑换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青年艺术家扶持项目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承办单位: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基本视觉研究所
学术主持:张培力
展览总监:余旭鸿
策 展 人 :童茜、杨又晨、张钧雷
展览统筹:夏商周、蔡可成
媒体宣传:赵怡、杨翔
视觉设计:杨炳华
参展艺术家:
陈芷豪、傅文超、黄晶莹、龙盼、刘宸、吕凯杰、刘铁源、李心夷、李依珊、林璟、米一峰、Pumunu、潘草原、邱奕雯、施三本、沈蕊兰、石冰、申一涵、王志鹏、汪嘉欣、月台小组、于航、易超、Ziv Zeev Cohen
展览时间:2019年3月26日——2019年4月26日
展览地址:杭州市上城区南山路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实验展厅(-1楼)【从缪斯咖啡楼梯通过】
特别鸣谢:范厉、张辽源、刘畑、郭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