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下午,由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与中国美术学院联合主办,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中国美术学院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承办的“行走•观察:第二届影像西湖艺术现场”在中国美院美术馆开幕。
开幕式由省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徐晓主持。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杨越栾,浙江省摄协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摄影系主任、策展人代表矫健,策展人代表马楠,参展艺术家代表许力分别致辞,省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副主任田宇原宣布展览开幕。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
中国摄影家副主席杨越峦
策展人代表马楠
策展人代表矫健
参展艺术家代表许力
浙江省人大文教专委会副主任田宇原宣布展览开幕
省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徐晓主持开幕式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世名,美院党委宣传部部长傅巧玲,美院美术馆执行馆长余旭红,中国摄影报副主编柴选,中摄协影像中国网主编曹旭,人民摄影报副主编贾晓霞,美院研究生处处长、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杨振宇,美院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院长苏夏,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副院长姚大钧,上海摄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祈雅华,上海摄协副主席、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复旦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顾铮,上海摄协副主席、上海师大硕士生导师林路,河北摄协副主席赵宇,美院教授孙善春,美院教授周诗岩,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许力,策展人、影像批评家海杰,《典藏》杂志主编、专栏作家刘化童,青年批评家、策展人、艺术家姜俊,独立策展人宋振熙,浙江财经教授崇秀全,独立策展人汪单,参展艺术家冯建国、秋麦、赵晋龙等,中国电力摄协常务副主席蔡建平,省摄协名誉主席周闰三,主席吴宗其,副主席王小川、王芯克、矫健、傅拥军,秘书长毛小芳及主席团委员吴力、高世强、傅为新,副秘书长刘士斌、郑幼幼、刘轶恒,摄影手工书单元策展人傅为贫等嘉宾以及从省内外赶来观展的会员、摄影爱好者近百人参加了开幕式。
开幕式现场
“影像西湖艺术现场”是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与中国美术学院联合发起的重大实验性影像艺术活动。今年第二届的主题是“行走•观察”,延续了第一届围绕实时摄影艺术发展领域中的核心问题,关注以西湖为文化载体的核心对象的同时,又提出了此项目是集展览、研究、创作于一身,以展览带动教研和创作,以教研课题整合艺术及学术资源优势,反向推动和扩展展览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强调社会参与和公共教育的文化意义,以丰富的媒介语言和多维的组织形态向公众开放。策展人代表马楠表示,第二届影像西湖艺术现场以“行走·观察”为主题,是希望回到基本的体察单元,在物理和心理的双重克服中去捕捉和描绘一闪而过的生活世界,用穿越历史记忆的影像来重新激活当下的艺术表达。
摄影作为志业
——“行走·观察:影像西湖艺术现场”开幕致辞
摄影是一门专业。那相机装上胶卷,快门如扳机,你并不知摄入的“影”会是怎样。等着回家冲了胶卷、显影、定影,那旅途上的记忆,远方的景物,银汉迢迢暗度,一切显得格外珍贵。四十二年前,我在福州美术公司工作,同楼隔壁单位是新闻图片社。有时我帮他们冲洗两米的大照片,看那相纸上斑斑驳驳的呈现,最具一种出神入化的感觉。差不多十年前柯达破产,胶卷停止使用,颇有改朝换代的刻骨铭心,但今天的摄影专业的学习依然从暗房开始,银盐世界的那种沉稳与锐意,一如既往代表专业的尺度。我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张布列松先生送我的、他拍摄的鲍纳的肖像。鲍纳镜片后泪眼汪汪的悲悯的目光被决定性地定格世间。
摄影又不是一门专业。今日社会,人手一机,记录每日生活与亲眼所见。这种便利与普及,让摄影成为比写文字更方便的事。在那张著名的照片中,所有的人都在用手机拍,只有那个老太太在看。我们这个忙于拍录的时代,是谁真正看到了世界?我的华为手机,已经很老了,但有一种滤镜处理图像的功能,可以把照片迅速处理成硬度很强、锈迹斑斑的老照片。以致于我现在,非这样的处理,不照片。手机如此这般引领我们的视觉,让我始料未及。
无论摄影是否一门专业,我想摄影肯定是一门志业。每当我们谈论延安的岁月,满目都是吴印咸先生那一代人的摄影。这种摄影让那代人的风神定影,让代代后人感怀无尽、记忆永远。近代摄影史学者高初告诉我:战争年代,条件艰苦,有相机,没胶卷。战斗之前,每个战士都留影,有无胶卷却并不知道。但所有的战士都昂首对着镜头。这个叙事让我心中如噎,总想着在相关影展上置一大面黑墙,奉无数鲜花,献给那些为共和国牺牲的无数的无名无像的烈士们。摄影的志业贵在坚持。浙报那位老记者跟踪四十余年拍嘉兴的一户人家,其意义只有历史懂得。我的一位干部朋友,乐于摄影。我看他的一组海岸礁岩拍得精神,他说:你见过半夜三点的礁者吗?那时潮水初上,千万年的石头有一种渴望,一种深沉的浸润。这使我知道好照片不是拍出来的,是用生命去守出来。
此次影像展,以西湖作为现场,展现江南文人溪山行旅、朴实纪怀的摄影风习。它让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历史的存照,而且是一种湖山与人的历史;看到的不仅是摩质上的西湖烟云与梦痕,而且是一类文人用志不兮的志业与凝神。西湖作为方法告诉我们的是风雨江山外的万不得已者,是造物者的无尽之藏。“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摄影如有神助,必在湖山。
许 江
2019年1月25日
影像西湖的在场
——“行走·观察:影像西湖艺术现场”展览前言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在此湖”。
自宋代以来的“西湖十景”历经枯荣留存至今,作为文化景观的“世界遗产”与我们日常照面。漫步湖边,“苏堤春晓”、“曲苑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呈现四季气象,“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南屏晚钟” 、“三潭印月”,“双峰插云”,则在一日四时中,近观平视远眺,在行走与观看中体察“实景清而空景现”和“真境逼而神境生”。
的确,一般人是因为西湖的风景好和满足他们的爱美的欲望而来的。1928年4月9日,蔡元培在国立艺术院开学典礼的演讲上说,“自然美不能完全满足人的爱美欲望,所以必定要于自然美外有人造美。艺术是创造美的,实现美的,西湖既有自然美,必定要加上人造美”,“所以大学院在西湖设立艺术院,创造美,使以后的人,都移其迷信的心为爱美的心,藉以真正的完成人们的生活。”林风眠也于1932年在《美术的杭州》一文中,从天然美、人工美以及创造美的对象为依据,着重在创造美的“美术的西湖”。
西湖的湖山见证了《现象·录像》中国第一个影像艺术展,见证了中国第一个新媒体艺术研究中心和跨媒体艺术学院的成立。影像的西湖也因此别开生面,是张岱的“西湖梦寻”?还是杨福东的“陌生的天堂”?
“影像西湖艺术现场”是浙江省文联与中国美术学院联合主办,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影视动画学院等联合发起,集展览、研究、创作于一身的双年艺术项目。项目试图以展览带动研究和创作,以研究整合国内外艺术前沿,打造影像艺术创作与交流的共享平台。首届的“非常西湖”主题,以西湖为文化对象,从手工技艺与经验感知的双重激活中,回应当代摄影面临的问题。
本届“影像西湖艺术现场”以“行走·观察”为主题,“碧水·丘壑”和“曾经·西湖”为篇章,以穿越历史的影像记忆来激活当下的艺术表达。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谈论的是抽象的西湖,它不局限于一地一景,而是中国文人传统于当下市民生活的映照显影,是江南美学的传统活化、是涵养人文印记的文化现场。
今日,我们以西湖为理由相邀,在湖光山色中体味世事变迁,叩问艺术创造的原力和社会动能。
此刻,苏东坡的《望湖楼醉书》可以代言影像西湖的在场: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在已亥新春之际,“影像西湖艺术现场”与同期举办的论坛研讨、手工书展示、家庭相册公教等系列活动,会是杭城一场寓教于乐、老少咸宜的文化盛宴,是一个新时代美育的西湖版本。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执行馆长 余旭鸿
2019年1月22日
展厅现场
此次展览经历半年多的筹备,共分为四个单元:主单元“行走·观察”、“碧水·丘壑”风景摄影展单元、“曾经·西湖”单元、手工书展区,展出近500多件作品。
论坛现场
晚上,主题论坛如期举行,顾铮、马楠、高士强、海杰、姜俊、刘化童、林路、孙善春、宋振熙、汪单、许力、杨振宇、周诗岩、崇秀全等学者和策展人围绕“西湖作为方法—当代摄影与在地影像生产”来讨论和反思当下的艺术创作和知识生产。
配合此次展览,也作为过年期间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重要的艺术公教活动,“家庭影像书工作坊”和“摄影书工作坊”将于1月26-28日,2月14-16日举行。
本次展览将跨越农历新年,持续至2月17日,欢迎广大观众拖家带口来展厅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