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由中国美术学院主办,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浙江省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承办的“神州国光:王中秀藏黄宾虹艺术文献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
对于黄宾虹近三十年的深入研究,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知名学者,原上海书画出版社资深编辑王中秀认为, 近代中国画坛深陷东渐而来的世界艺术潮流的旋涡, 黄宾虹身处于斯, 持续思索着沟通中西的艺术之道,逐渐铺就了一条具有国际视野、以中国艺术与文化传统为本位的现代国画创作实践和史论研究的路径。身为学者型艺术家, 黄宾虹以发扬国光为己任, 以笔墨语言的内在变革为契机, 倡导画学中兴以强固中华民族之精神, 为中国现代美术发展开拓出一片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疆域。
半生之缘 一场展览的缘起
“非常遗憾,今天站在这里的本该是我的父亲王中秀先生。”王中秀的女儿王婉在展览开幕式上说。
王中秀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知名学者,1986年秋调入上海书画出版社直至退休,其间编辑了数十种实用美术书籍和画册。与一般的美术史论研究者不同,王中秀虽然多年从事与美术相关的工作,但真正进行美术史论的深入研究和写作,是从退休之后开始的。
自1994年整理编辑浙江省博物馆藏黄宾虹艺术文献始,王中秀遍读近现代报刊档案、走访宾翁遗属门生、故人旧友、寻觅书信、手札等遗稿文存,建立了以即时报道和可考史料为基础的黄宾虹艺术文献库,同时以黄宾虹为中心,由点及面地对中国近现代画家群体作了全面梳理和考证。王中秀主笔编撰或者编辑《黄宾虹年谱》《黄宾虹谈艺书信集》《黄宾虹画传》《黄宾虹文集》《王一亭年谱长编》《曾熙年谱长编》《近现代金石书画家润例》等著作和书籍,成为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者的案头书。王中秀于2018年11月28日在上海瑞金医院逝世,享年78岁。
“治学之路是漫长而寂寞的,以经济价值来衡量,也许只有傻瓜才会去选择的道路。文化艺术是人类独有的创造,从远古第一个在岩石上刻下第一笔开始,人类以绘画表达对宇宙、对世界之我思从未停止过。”王婉说,通过对于黄宾虹近三十年的资料整理、悉心研究,父亲想要如实还原历史,纠正传统研究上的偏差。“几乎每天从书房到图书馆两点一线的生活,电脑是我父亲最亲密的伴侣,这样的生活持续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我父亲半生献给了黄宾虹文献资料的整理、收集,他的心愿是有更多的人加入到美术史学的行业中来。”
王中秀与同道往来书信(其中部分为黄宾虹在世学生及晚辈来信)
2017年11月,经美国普吉湾大学艺术史系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南山讲座教授洪再新牵线,王中秀将其毕生所集黄宾虹研究史料悉数慷慨赠予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以期助益于同道与后学。在这批捐赠中,不仅有近现代美术研究参考书和画册图录、历史影像、翻印的档案文献、摘抄的读报笔记、手稿及出版清样,还有王中秀与宾翁故人间的信札、部分未公开的宾翁书信,以及王中秀个人收藏的古代与近现代书画作品和他个人创作的绘画作品。
据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馆长张坚介绍,2018年1月,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正式接受王中秀先生捐赠,3月便着手进行王中秀藏黄宾虹艺术文献清理工作,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文献整理工作团队历时数月,初步完成了文献分类、编目和部分内容的识读,在南山校区图书馆为这批特藏设立“王中秀藏黄宾虹研究文献库”以期推进中国美术学院近现代美术文献资源的建设、整理和研究,同时也为当下国画、书法和美术史论的教学工作提供有益的辅助。
黄宾虹《故宫审画录》手稿复印件及王中秀释读手稿与清样
作为王中秀藏黄宾虹艺术文献整理工作的一项成果,本次展览旨在展示王中秀的黄宾虹研究的缘起,以及他在黄宾虹艺术文献和史料的发掘、整理和研究方面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王中秀先生捐赠的这批文献资料为我们进一步研究黄宾虹提供了重要帮助,近现代的中国绘画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尤其是中国画人文画的发展到了黄宾虹一代面临着中国国家民族命运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王赞表示,山水画到了黄宾虹先生翻开了历史的新一页,而这一页真正能够读懂他,真正能够了解黄宾虹内心的世界,是需要通过大量的资料的研究的。
梦蝶传奇 一场超时空的对话
对于中国文化传统的思考,可以通过像黄宾虹这样的人,通过他们的艺术实践,从他们实践当中的思想来了解中国传统文人的精髓。
进入一楼展厅不难发现,此次展览还专门设立了一个黄宾虹绘画原作的展区。展区展示的23件作品,选自浙江省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和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和书法学院所藏的黄宾虹绘画原作,正好与艺术文献相得益彰。王赞认为,黄宾虹先生给予今人很多思考的地方——很多的山水画家读不懂黄宾虹先生,为什么读不懂?因为黄宾虹先生的思想已经超越了近现代文人的思想范畴,已经不是中国人所能理解的那个绘画方式,他的思想,他的学术已经走到了世界的最前沿,可以与世界的任何一位近现代画家相比。“在绘画的表层,只是看到一位艺术家的诞生,可他的思想凝聚着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对未来发展的一种强烈的变革。”
在“梦蝶传奇:一场超时空的对话”展厅,展出的王中秀的研究文献,其中包括部分宾翁与其亲属、学生、朋友、同道往来书信,王中秀与同行交流黄宾虹研究的往来书信,这些书信都真实地呈现了艺者与学人探寻艺术真谛、追求学术理想的可贵精神。此外,展览还呈现了一批珍贵的历史材料,如1935年—1937年间黄宾虹为故宫书画作鉴定的手稿《故宫审画录》复印件和王中秀释读稿,以及王中秀所发现的黄宾虹早期以“予向”为笔名在旧报刊上发表的讨论中西方美术认识的文章。
据洪再新教授介绍,去年元旦,王中秀先生在电邮中与他分享了自己无怨无悔的追求:“寂寞也是一个小世界,守得住守不住寂寞,关乎性格也关乎从事的事情特性。寂寞里也有快乐,这种快乐不同于热闹所得的快乐浮泛,它具有一种深沉的秉性。”自1995年王中秀在藏书楼里翻检《神州日报》和《时报》时,第一次发现宾老未被人发现的批量文章:“对这些文章半个世纪未被学者和宾老友人发现,我独自拥有的那种感觉非常美妙。”
“肉身都会离去,能为世界留下一些有价值的资料,亦不失为自豪的离去。”洪再新钦佩王中秀先生的这种精神,“为什么是黄宾虹文化自信源头?因为黄宾虹重建的是民学理念,即现代审美理念,即其内美画学观。”
在这次文献展中读者可以看到,王中秀谈论黄宾虹的第一篇文章,题目是《追求内美的黄宾虹》。90年前,黄宾虹已经非常清楚自己在历史上的定位。
黄宾虹在《新北京报》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署名“予向”
1949年8月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聘请黄宾虹为教授的聘书
黄宾虹在中国美术学院工作时期文献资料,表明他与中国美术学院结缘已久。1949年,先生曾受聘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中国美术学院前身),任中国画教授;新中国成立之后,续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授,直至1955年逝世于杭州。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世名在致辞中说,91年前,蔡元培先生明确地设定了西湖国立艺术院的性质,使之建成为学术研究的机构。建校三十年时,黄宾虹加盟担任国立艺专的中国画教授,成为学院的丰碑。就像同年黄宾虹草拟《西湖文艺美术馆简章》的理念,到他决定将所有收藏捐赠给浙江省博物馆,奠定了个人与制度相互关系的基础。中秀先生之所以能在黄宾虹研究中取得突破性的成就,正是和黄宾虹的无私捐赠互为因果的。
叶恭绰与黄宾虹书(王中秀捐赠)
“个人的长时段理念,离不开制度的保障,而制度的延续也端赖个人的全身心投入。”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从成立贡布里希教授纪念图书室、高居翰教授纪念图书室到王中秀藏黄宾虹研究文献库,正是体现了这种内在张力。
在高世名看来,黄宾虹先生的卓越之处,在于他的视野一直追溯到文明源头。他不止是成就卓著的画家,而且是了不起的画学家,他不止是人们所说的传统派大师,而且是一位开创性的宗师。黄宾虹是鉴古名家,也是一位不断实验的艺术家,栖霞岭下的蜗居是他的实验室,他留下的上万件作品就是他的实验报告。他以他的实验所开辟出的这条道路,通向一个无限丰富的境界。“黄宾虹先生找到了画学通达于文明的真谛——‘浑厚华兹’乃民族之性,‘不齐之齐’乃民学精神。这才是黄先生所倡导的‘神州国光’。”
此外,为期三天的“黄宾虹与近现代美术文献发掘、整理和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同期举行,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学人来此分享自己对黄宾虹的热爱,对学问的热爱,对真理的热爱。洪再新希望通过王中秀先生的学术著述,他留下的资料文献,他提出的许多待解的问题,激励更多年轻学子,摈弃诱惑,专注学问,做一个纯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