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
中国美院贡布里希·哈斯克尔·巴克森德尔研究中心
[G.H.B.Center]
承办: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中国美术学院贡布里希纪念图书室
广西美术出版社
贡布里希在1965年受邀参加欧美艺术博物馆联合讨论会时的发言时,做了关于《博物馆: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演说。关于展览,他曾这样评论道:“我们见过许多切实的展览,如把一位由于某些原因被忽视的大师的作品集中起来而办的大型个展。我们还见过许多为了纪念某位艺术家去世一百周年而举行的展览。我认为,这样的展览是一种让公众记住过去的方法。”今天,我们也以展览的方式纪念这位富有自我批判精神的伟大的人文主义学者。
贡布里希不止一次提到,他的文章出自一位艺术史学者之手,但同时也是对文化史问题的思考。他的研究不仅在艺术界举足轻重,同样在科学、哲学和心理学等领域产生过影响。因此,除了艺术史而外,我们还希望通过许多其他途径进入贡布里希的思想世界。贡布里希藏书丰富,包括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领域内数十种语言的出版物,尤以艺术、艺术史、心理学、哲学方面的书籍居多。想到藏书,我们自然也会联想到贡布里希供职了四十余年的瓦尔堡研究院,这所世界著名的艺术史和文化史研究中心。其精神价值是“在所谓的学科之间不应该设有任何人为的屏障”。研究院图书馆的第一层是有关一般表现问题和关于象征的本质的书籍,第二层则是关于艺术中的表现、理论和历史,第三层是关于语言和文学,第四层则专门收藏关于人类生活的种种社会形态的书籍。瓦尔堡研究院距离大英图书馆仅十分钟的脚程,这里也是贡布里希津津乐道的阅读重地。这样一幅地图,也似乎为我们勾勒了他的阅读的视野。
本次纪念展,我们得到瓦尔堡研究院院长比尔·舍曼[Bill Sherman]教授的鼎力支持,他请瓦尔堡学院图像组保罗·泰勒[Paul Taylor]查找了瓦尔堡研究院档案,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图片,其中包括贡布里希上课和研究中使用过的资料(有其本人批注),他的书信,以及后来被出版的作品的原手稿,瓦尔堡研究院变迁史及多位重要学者的资料图片。期间联系工作,均由本学院姚雨辰女士完成。
依照贡布里希的遗愿,中国美术学院于2007年接受了他所捐赠的四千余册图书。书中的笔记,所夹便签、信件悉数保留。这些信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智识片段。本次展览,我们陈列了几十年来贡布里希著作的各种不同语言版本,与他交往的学者、艺术家、出版人的通信与赠书,他在书页中留下过翻阅痕迹、便签、笔记的书籍,以及他珍存已久的17、18、19世纪出版的善本。
在贡布里希的著作目录里,第一条就是《一首中国诗译成德文的一些可能性》,这是他发表的第一篇论文,时间为1930年,讨论的正是关于中国的内容。贡布里希纪念图书馆曾四凯先生从他的藏书中整理出一份关于中国文化的书单,其中那些早期出版物反映了贡布里希少年时期学习中文的努力以及他对中国文化的神往,这也可被视为一份关于贡布里希与中国文化结缘的物证清单。
展览还将展出关于贡布里希及中国美术学院举办的贡布里希纪念讲座的所有视频,将展厅变成一间动态教室。贡布里希说美术馆是圣所,而此刻,圣所与教育空间将借由本次展览相互连接。另外,中国美术学院三十年来的翻译出版的贡氏著作及相关中文译稿也将在展厅进行陈列。
艺术人文学院
恩斯特·贡布里希[Ernst Hans Josef Gombrich](曹意强画)
1994年 9月,贡布里希、范景中、曹意强、杨思梁在英国伦敦瓦尔堡研究院
1995 年6 月,曹意强英国牛津大学博士学位授予典礼之后与导师弗朗西斯·哈斯克尔[Francis Haskell]
[英] 贡布里希:《图像学的目的和范围》,宋濂译、范景中校, 译自E.H.Gombrich:Symbolic Images, Phaidon.1972. 载于《美术译丛》1984 年第3 期
1994年9月,贡布里希、范景中、曹意强,英国伦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