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动态
发布时间 2018年01月09日
来源 雅昌艺术网专稿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浏览量

 

展览标题:西湖志:徐君萱、金一德作品展

展览地点: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一楼二楼

开幕时间:2018年01月09日 上午十点

学术支持:许江  高士明

项目总监:佟飚  余旭鸿

策展人: 闵罕

展览支持: 赵辉

主办: 中国美术学院

承办: 中国美术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协办: 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

 

2018年1月9日上午,“西湖志——徐君萱、金一德作品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两位老人西湖边的生命史随即展开。三十余年前,他们曾在学校老的美术馆办过一次联展,这次再度携手除展出众多首次面世的绘画作品外,还以绘画文献、创作笔记、创作手稿等形式集中展现两位的“秘密工作”,以及长年累月高度自觉的创作过程。

 

展厅的处置别具匠心。展览整体分为上下两层楼,上下两处圆厅展出徐君萱的作品,上下两处方厅展出的是金一德的作品,前文提及的“秘密工作”均位于二楼,据策展人闵罕透露,为呈现“秘密感”特地设计了两处“遮蔽空间”,一方一曲,外表无一物,内部有乾坤。

 

“在上世纪下半叶的油画系教师中,徐君萱先生和金一德先生是颇善思考的一对。早在博巴油画训练班之时,他们就悉心撰写了大量的教学笔记,临摹了不少博巴先生的素描。令人惊讶的是,这些笔记和摹品经过‘文革’时期‘红光亮’的浩劫,居然保存了下来,并在上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之初就迅速地以变革和理性的形象登上学术反思的讲坛,发出素描内涵大讨论的信号。”中国美术学院许江如此说,在他眼里,“徐老师的油画色彩调性拉得很开,以色布光,以光蕴境,笔触却有大的自由,正如黄宾虹先生所言:‘一烛之光,通体皆灵。’他的江南,他的湖山,往往疏疏一树,却又飞絮飞花。繁丝摇落,人忆春山;西风好恨,秋壑绵长。”与这些风景比,“金一德先生此次主要展出的玉兰花依然是他的浑朴一路。玉兰花素朴高洁,却被金老师画作岁月狂飙。美花如是,凋残必要伤情。这飞花风波的骤起,让人遥想人生无尽、孤心断肠。”

 

“西湖志——徐君萱、金一德作品展”是两位艺术家时隔三十年之后的又一次联展,此次展览除了展出为数众多的首次面世的绘画作品之外,还以绘画文献、创作笔记、创作手稿的形式集中展现了两位先生的“秘密工作”,以及长年累月的高度自觉的创作过程。通过展览打开两位老人西湖边的生命史,展现朴素、真挚与纯粹之物。

 

艺术家自述 

 

“个人兴趣使然,我很喜欢画风景。早期的其他题材的绘画更多叙事性,画作也会连带许多的情节信息,而‘风景’这个题材在画面传达信息这件事情上要抽象得多,大多数情况下画作只是传达了一种氛围或感情。观画者也不必以‘理解’为己任。大可随意轻松一点。”

 

------徐君萱

 

“… 我心中有一个梦想。渴望获得自由,想解脱一切羁绊,在画布上纵横驰骋,挥写自如,进入心手双畅的境地 … 其实我也清楚,这无非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而且画家的探索,本来就是一个无终点的悲欣交集的煎熬过程。人活着,总应该努力去接近梦想。”

 

------金一德

 

 

湖山如画  艺心相照

 

1928年早春,国立艺术院建在孤山罗苑。那里一片葳蕤柳色,水映曙霞。90年过去,学院数易其名,数迁其址,却湖伴不变,山居不改。最忆者,始终在西湖。

孤山北枕葛岭,襟抱外湖,在春秋轮替的静默中醉卧,俯览青山绿水,连苏堤,伴曲院,接平湖,踏断桥,将春晓风荷、秋月残雪变作一段湖山,变作千载的诗意。受这样的湖山熏养,学院总怀一份浓郁的诗性。徐君萱先生与金一德先生正是将这种湖山诗性铸成人生情谊的一对名师益友。

他们的名字被放在一起,最初是因了57年前的博巴油画训练班。这段上世纪60年代的著名教习,不仅在当时的单一样式的艺术教育潮流中,树立起一个“漱石”一般的异类,引出另一种造型与创作的体系,而且这一教习的深处还蕴含着一种让东方观念得以现代式地活化的诗性内涵,而这一内涵的真正实现,正得益于以徐君萱先生、金一德先生为代表的名师们数十年的不懈努力。

在上世纪下半叶的油画系教师中,徐君萱先生和金一德先生是颇善思考的一对。早在博巴油画训练班之时,他们就悉心撰写了大量的教学笔记,临摹了不少博巴先生的素描。令人惊讶的是,这些笔记和摹品经过“文革”时期“红光亮”的浩劫,居然保存了下来,并在上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之初就迅速地以变革和理性的形象登上学术反思的讲坛,发出素描内涵大讨论的信号。在1979年于美院召开的全国第二届素描讨论会上,徐君萱先生的发言引起广泛的讨论。80年代初美院的前卫风潮几乎都是以这种理性分析、线性表现的方法为发端而探入批判的实验世界。1980年,油画系分工作室,第一工作室主要的任课教师正是徐、金两位老师。在他们身上不仅连缀着博巴先生的教学体系,还连缀着倪贻德先生、王流秋先生、胡善馀先生等满含中国式造型和韵味的艺心追求。那段时间正是他们两人思想活泼、讨论密集的时期。特立独行,思痕斑驳,一工置身于西方现代精神与中国诗化传统的崖壁之上,立足当代生活实践,统览扑面而来的各类资源,努力形成自主性的研究与创造的谱系。

近年来,金一德先生在京杭各地均举办了大型个展。他的“老人”系列、“大脸”系列以放拓的用笔、强烈的色彩及其蕴蓄的悲怀悯心,已为大家熟悉。徐君萱先生因为身体缘故少有亮相。多年来,徐老师画了大量的江南风景,此次展出的正是其中的代表。徐君萱先生的风景用笔简节、色彩披纷。中国人讲“文节著见”,即用富有节制的文笔,来让人易于见到此景此情。徐老师的画正有此类品味。徐老师的油画色彩调性拉得很开,以色布光,以光蕴境,笔触却有大的自由,正如黄宾虹先生所言:“一烛之光,通体皆灵。”他的江南,他的湖山,往往疏疏一树,却又飞絮飞花。繁丝摇落,人忆春山;西风好恨,秋壑绵长。徐老师的写生有一份江南人的沉醉,他画《家山》,画《故乡月》,画《梦里横塘》,写眼前之景,已将离断蕴于其间,含而不露,一若水乡上的戏台,以聚散的方式让水乡更显婉转深邃。湖山景与徐君萱先生的画不能离,那湖山的晨曦落照正是在披纷中跬成某种深深的牵挂,洒脱而凄美,自然而天成。与这些风景比,金一德先生此次主要展出的玉兰花依然是他的浑朴一路。玉兰花素朴高洁,却被金老师画作岁月狂飙。美花如是,凋残必要伤情。这飞花风波的骤起,让人遥想人生无尽、孤心断肠。徐老师、金老师的画中既有沧桑之气、飘蓬之慨,又有翻墨之韵、跳珠之笔,最具烟云道情、湖山噎心的况味。

徐君萱先生与金一德先生皆是文采画采兼具。上世纪80年代初,徐老师带我们赴敦煌考察,望雁塞与古窟,曾慨言退休后写小说以抒怀。退休前,徐老师著述是丰富的。金老师更是众学生倾心求教的对象。老美院未拆之前,西大楼三层阁楼的灯光每晚必亮,被当时的师生称为“一德灯光”,以作为执着努力的劝勉。他们数十年艺心相照,文心相融。现在,他们已年过古稀,也少相伴而行,甚至因世事揪心,森然积郁,却彼此间始终不思量、自难忘,心心而相印。昨日,金一德先生发来一短信:“两个老人在西湖边共同探讨艺术一辈子。……诚如鲁迅有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同怀视之。’”这样的短信,令人动容。如此之境,湖山之志也!

 

许  江

2018年1月5日

 

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现场许江院长讲话

 

两位先生向母校捐赠作品

 

展览嘉宾合影

 

 

 

部分参展作品:

徐君萱作品

金一德作品

玉兰系列-红 200cm×200cm 布面油画 2017年

玉兰系列 150cm×200cm 布面油画 2007年

柏树系列 200cm×150cm 布面油画 2009年

六和塔 130cm×160cm 布面油画 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