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同心——中国美术学院师生捐赠作品特展
展览主办:中国美术学院
展览承办: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学术主持:许 江 杭 间 高士明
策展人:余旭鸿 杨桦林 张素琪
展览时间:2018年3月2日至3月30日
地点:美术馆1、2、3、4号展厅
为了纪念中国美术学院建校九十周年,由中国美术学院主办、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承办的《世纪同心——中国美术学院师生捐赠作品特展》于2018年3月2日至3月30日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并将于3月5日上午10:00举行展览开幕式,同时举办捐赠仪式。本次展览共展出馆藏作品200余件,以及部分手稿、文献。是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自1935年建立以来最大规模的藏品特展。
世纪同心
——向中国美术学院建校90周年致敬
国立艺术院的创立者蔡元培,提倡以美育改造社会,非常重视博物馆、美术馆的作用,他在1919年《文化运动中不要忘了美育》曾提到:“文化进步的国民,既要实施科学教育,尤要普及美术教育。……普及社会的,有公开的美术馆或博物院。”正是由于他对美术馆博物馆的高度重视,在创办国立艺术院这所全新的高等艺术学府时,他曾经对于建立大学美术馆寄予很高的期望:“将来若能将湖滨一带,拨归艺大管辖,加以整理,设立美术馆,音乐院,剧场等,成为艺术之区,影响于社会艺术前途,岂不深且远耶!”1928年4月9日,以“培养专门艺术人才、倡导艺术运动、促进社会美育”为宗旨的国立艺术院举办了开学典礼,蔡元培作“学校是为研究学术而设”的演讲。
在国立艺术院首任院长林风眠看来,“艺术运动有两点很重要,一是社会艺术事业,如建筑美术馆及大规模的展览会,使社会方面能得到接近艺术的机会,艺术亦能影响到人类的生活,促成一种新的倾向;一是艺术教育,如建立学校,以养成艺术上创作的人材,产生丰富的作品,使社会艺术事业有基础,有充分发达的可能。”(林风眠《重新估定中国绘画底价值》,原载《亚波罗》,1929年第7期。)在他关于艺术运动的设想中,社会艺术事业与艺术教育是两者并举的,并不是一种隶属关系,也就是说建造美术馆不是单纯为了辅助教学。社会艺术事业由美术馆与展览会所推动,艺术教育事业则凭借国立艺术院展开,二者共同形成艺术运动腾飞的两翼,缺一不可。
国立艺术院自建校伊始就十分重视美术展览活动,从学生阶段性的作业观摩到期末的教学展览,到每年春季常开的周年纪念展览会,再到外地的全校性综合大展,从1929年开始,连续三年在上海、日本、南京等地举办全校师生作品展,它对于提升师生专业水平、扩大学院影响力和推动社会美育都具有重要作用。
林风眠对美术馆建设的重要性,更是有专文论述,即发表于1932年第2期《美术从刊》的《美术馆之功用》,希望“中国有更多的美术馆在各相当的处所建设起来,已有的美术馆得到各方面有力的帮助更充实起来。”他还在同年发表的《美术的杭州》一文中直接建议:“划西湖为文化艺术区,建筑大图书馆,美术博物馆,使中外游人一接触西湖即如已触及中国固有之文化与艺术。”
早在1928年8月16日的《申报》的“教育消息”中,就已经刊登了国立艺术院“近有将照胆台空地建筑宿舍忠烈祠、改为美术博物馆之计划”。由于资金原因,1930年还处于“募款”阶段,但是“以期建造一座艺术博物馆”的初心始终没有动摇。最后直到1935年,才由国民政府教育部拨款3万银元,由学院教授、著名建筑师杜劳设计监造,将照胆台、三贤祠改建成陈列馆及部分教室。作为当时国内一流的大学美术陈列馆,对艺术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
时事艰辛,1937年至1945年,学院由于抗战西迁,陷入颠沛流离、流动办学的境况,美术陈列馆的建设自然也无从谈起,但展览活动从未间断。直到1946年学院全部复员返回杭州继续在西子湖畔、孤山南麓办学,陈列馆才重新恢复使用。
1949年5月,杭州解放。9月27日,新中国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会从上海移至学院陈列馆及部分教室展出,共展出作品400余件,一时盛况空前。自此,学院陈列馆在新中国美术发展中开始发挥重要作用。1957年学院搬迁至南山路现址,新的陈列馆也紧锣密鼓地于11月开工建设,1958年4月投入使用。直至2000年中国美术学院南山路校园整体改造,陈列馆才完成其历史使命。据不完全统计,从1949年到2000年间,陈列馆举办200余场展览,从国家主旋律创作到实验主题,从古代到现代,从造型美术到设计,从中国到外国,从学院教学到学术研究,无所不包。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改革开放之后,浙江美院的艺术家以开阔的国际视野、激烈的个体自觉、多元的实验方式,呈现继承、融合、创新及开放的格局,开拓了新时期中国艺术的先锋探索之路,陈列馆正是这一系列变革的舞台中心。这些展览和活动是见证中国美术学院建设成果和新中国美术发展状态的核心现场。在这条历尽艰辛的文化之路上,陈列馆发挥重要作用。正是伴随陈列馆的建设和发展,中国美术学院创立了中西融合与传统出新的学术脉络,拓展了艺术教育东方诗性的品格理想,践行人民艺术的思想,深入巨变的时代生活。
新世纪伊始,学院领导不忘初心,2003年在南山校区整体改造竣工之际,将陈列馆升格为学院直属的独立美术馆,充分发挥了大学美术馆作为学院教学研究成果展示和在社会美育中的重要作用。
2015 年10 月,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获评全国重点美术馆。经过多年的建设,美术馆、民艺馆和设计馆总建筑面积达3万余平方米,三馆中外兼具、传统现代并重,现已成为极具中国美术学院特色的美术馆博物馆群。馆群致力于打造社会美育高地和公共文化服务高地,实现“双高并进”;既发展传统,又发掘当下,目标“双管齐下”;既放眼国际,又立足本土,追求“双轮驱动”。
作为国家重点美术馆的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群,已成为中国美术学院建设世界一流特色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重要展示平台。作为新时期全面推进社会美育的重要阵地,担当着核心价值观的视觉传播、推动当代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责任。她和同处于西湖边的浙江美术馆、西湖美术馆等一起,构筑起90年前蔡元培、林风眠希冀的杭州独特的“艺术之区”。
藏品是美术馆的立馆之本,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以现当代艺术藏品为中心,重点依托学院历史展开师生校友作品收藏工作,形成系统的中国现代艺术视觉谱系。多年来,在学院领导的重视和历年校友的支持下,美术馆的收藏有了长足的进展,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颇为可观。这些藏品有的展示出校友个人高超的艺术水准,有的呈现学院当年的教学风貌,有的表达对母校的眷念之情,但无论内容如何有异,捐赠者都怀有同样的心愿,即希望将自己受母校教诲的感恩之情诉诸其中,以为存念。
90年前的1928年春天,国立艺术院在开学之初便举办了教师作品展。2018年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将历年来师生校友们捐赠的部分经典之作进行展出,观众可以从这些跨越近一个世纪的作品之中,感受到这所历史名校的风范:兼容开放、从容自信。追昔抚今,世纪同心。学院的力量自始至终铿锵坚韧,令人感佩连绵。在文化自信的今天,我们正是在对历史的回望与现实的凝视中,方得以远眺未来。
余旭鸿谨识
2018年3月1日
一、艺术摇篮
历经90年风雨,中国美术学院作为中国艺术教育的摇篮,始终薪火传承。它吹奏着“为艺术战”的号角,在中华大地历经沉浮之际,辗转办学、筚路蓝缕,始终不忘历史使命,培育艺术萌芽,成为20 世纪中国艺术发展历程的缩影。
一代代学子不忘初心,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散播美育理念,孜孜一生,然而母校仍然是永远的精神故园。该版块展出的作品,既有表现各个办学时期的校园旧影,还有描摹先师的生动画像,以及难得一见的学院90年来的各时期的教师课徒稿、学生作业,可以让人管中窥豹,从生动细节中看到学院的历史发展,从中感受到这所拥有90年历史的美术学府卓然不群的学院气质。
蔡元培先生《以美育代宗教》手稿
1928年3月16日,国立艺术院正式开课。4月9日补行开学典礼,蔡元培出席,并致信林风眠。
《磐溪艺苑图》潘韵 中国画 55cmx74cm 1945年
《苦行者·先行者——林风眠先生》 朱维明 版画 64.5cmx70.5cm 2002年
二、名师典存
正如许江院长所说, “国美的先师,有血有情;国美的人格,有范有型。他们的著述和艺术是中华文艺的瑰宝,他们的人格品节更是国美学脉的精神底色。”
该版块展出美术馆藏学院名师的若干经典作品,通过对他们艺术生命和作品创作的轨迹的追溯和回望,美院的历史不再是虚无缥缈的片段式的过往,而是成为厚重而有生命力的鲜活的存在。他们的艺术,不仅见证了学院曾经的辉煌,更是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是当之无愧的文化先锋。
《风景》林风眠 中国画 68cmx68cm 1980年
《花鸟册页》潘天寿 中国画 23.5cmx32.8cmx8 1933年
《八开杂画册》黄宾虹 中国画 28.5x32.8cmx8 1933年
《春》吴冠中 油画 73x91cm 1999年
《无题》赵无极 中国画 96cmx95cm 1980年代
《怀乡》朱德群 油画 73cmx60cm 年代不详
《宁死不屈》全山石 油画 216cmx232cm 2003年
《支柱》张怀江 版画 54cmx35cm 1999年
《凤仙花》吴茀之 中国画 91cmx42cm 1959年
《山水》陆俨少 中国画 69cmx44cm 1984年
三、湖山望境
湖山有约,大学望境。
90年来,诸多20世纪知名艺术教育家执守于这所高等艺术学府,在湖山之境中专心事教,承继学院文脉、传承哲匠之思、发扬劳作上手。不同时代的老师们心怀同样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为中国高等艺术教育殚精竭虑的同时,笔耕不辍,创佳作无数。该版块展出的是先后执教于学院的部分艺术家的代表作品,彰显继往开来的学院力量。
《江山万里图》草图 童中焘、卓鹤君、陈向迅 纸本素描 270cm×1150cm 1999年
*1999年夏,受中共中央委托,中国美术学院接受为中南海怀仁堂绘制主墙壁画创作任务,中国画系童中焘、卓鹤君、陈向迅三位艺术家创作完成巨幅力作《江山万里图》
《西湖秋胜图》吴山明、卓鹤君、闵学林、张谷旻、黄佳茂、陈可、徐境怿合笔共绘,许江、高士明跋,王冬龄书 330cm×900cm 2016年
《祖国的脉搏》 颜文樑 油画 65×89cm 1984年
《水电站发电了》黎冰鸿 油画 75.5cm×75.5cm 1958年
《一帆风顺》肖峰 油画 86cmx100cm 2000年
《葵峰》 许江 油画 186cm×266cm 2009年
四、桃李成蹊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90年来,学院培养了一大批蜚声海内外的艺术名家,他们活跃在全国乃至世界的艺术创作和教学领域,将母校的学术品格和艺术精神代代相传。该版块展出曾就读于学院的莘莘学子的代表作品若干,审视这些风格各异的作品,既有继承优秀传统菁华,又有大胆改革创新,形成百花齐放的艺术格局,这正是蔡元培先生在建院之初提出的“兼容并包”的学术理念的生动体现。
《蒲公英》吴凡 版画 59.5cmx39cm 1959年
《车间》黄永砯 油画 125cmx170cm 1982年
《雪》王广义 油画 117cmx187cm 1984年
《竞赛者》张培力 油画 120cm×193cm 1984年
《鱼》徐坚白 油画 91cmx122cm 1996年
《孙中山胸像》曾竹韶 雕塑 铜 66cmx50cmx43cm 1986年
本次展览期间还将邀请多位中国美术学院师生校友、研究专家开展题为“艺术频道:世纪同心”的系列公共教育讲座活动。敬请持续关注本馆微信公众号发布。
部分展品及展览现场:
《美院陈列馆》林达川 油画 纸本 37cmx54cm 1977年
《猫》郑月波 纸本设色 55cmx25cm 1960年代
《黑院墙校园》王辰 油画 布面 33cmx46cm 1940年代
《仕女》林风眠 纸本彩墨 68cmx68cm 1980年代
《浙美老校园》潘韵 中国画 纸本 101cmx96cm 1978年
《雁山小龙湫》童中焘 中国画 纸本 102cmx115cm 1991年
《永保青春》林风眠 书法 26cmx17cm(画心) 1988年
展厅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