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动态
发布时间 2018年03月06日
来源 雅昌艺术网
浏览量

 

▲2018年3月5日,为纪念中国美术学院建校90周年,由中国美术学院主办、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承办的《世纪同心——中国美术学院师生捐赠作品特展》开幕式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现场,9位校友代表参加了捐赠仪式,共43件套新作品入藏。本次展览共展出馆藏作品200余件,文献手稿若干,为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自1935年建立以来最大规模的藏品特展,将持续至3月30日。 图为嘉宾现场合影(中国美术学院供图)

 

▲《世纪同心——中国美术学院师生捐赠作品特展》现场

(部分图片由中国美术学院提供)

 

▲《世纪同心—中国美术学院师生捐赠作品特展》

开幕式现场

 

▲《世纪同心—中国美术学院师生捐赠作品特展》

开幕式莅临嘉宾

 

▲《世纪同心——中国美术学院师生捐赠作品特展》

开幕式现场

9位校友代表参加了捐赠仪式,共43件套新作品入藏

 

3月5日,是中国美术学院创建者蔡元培先生的忌日。

2018年3月5日,一个分量很重的展览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今天,我们以这样的方式纪念蔡元培先生,非常有意义。”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钱晓芳深情地说。当日,为纪念中国美术学院建校90周年,由中国美术学院主办、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承办的《世纪同心——中国美术学院师生捐赠作品特展》开幕式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现场,9位校友代表参加了捐赠仪式,共43件套新作品入藏。本次展览共展出馆藏作品200余件,文献手稿若干,为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自1935年建立以来最大规模的藏品特展,将持续至3月30日。

这个展览,呈现的不仅是一个个光辉的艺术家和一件件作品,更是一所艺术院校的成长史,其中也包含了新中国美术极为关键的90年。它的观看方式至少有两种:一是根据自己喜欢的艺术家,在展厅里一个个找着看;还有一种,是抛开个人光辉,整体观照一所学院的发展史。但无论何种方式的观看,都分量十足。如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手稿;蔡元培致林风眠的信件手稿;一幅潘韵所绘《磐溪艺苑图》上有各位院长或负责人的题跋,十分珍贵;1999年夏,受中共中央委托,中国美术学院接受为中南海怀仁堂绘制主墙壁画创作任务,中国画系童中焘、卓鹤君、陈向迅三位艺术家创作完成的巨幅力作《江山万里图》;吴山明、卓鹤君、闵学林、张谷旻、黄佳茂、陈可、徐境怿合笔共绘,许江、高士明跋,王冬龄书作于2016年的《西湖秋胜图》;吴凡作于1959年的版画《蒲公英》极具中国文化韵味;以及一件1928年国立艺术院学号001的郑月波的作品《猫》,似乎能一下子带领观众追溯到建校伊始…

 

▲蔡元培的相关信件手稿等(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供图)

 

▲吴山明、卓鹤君、闵学林、张谷旻、黄佳茂、陈可、徐境怿合笔共绘,许江、高士明跋,王冬龄书作于2016年的《西湖秋胜图》(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供图)

 

▲左起第一幅即为郑月波的作品《猫》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供图)

 

此展内容分为四个板块:艺术摇篮、名师典存、湖山望境、桃李成蹊。“艺术摇篮”版块呈现的是历经90年风雨,中国美术学院作为中国艺术教育的摇篮,始终薪火传承。该版块展出的作品既有表现各个办学时期的校园旧影,还有描摹先师的生动画像,以及难得一见的学院90年来的各时期的教师课徒稿、学生作业,可以让人管中窥豹,从生动细节中看到学院的历史发展,从中感受到这所拥有90年历史的美术学府卓然不群的学院气质。“名师典存”版块展出美术馆藏学院名师的若干经典作品,通过对他们艺术生命和作品创作的轨迹的追溯和回望,美院的历史不再是虚无缥缈的片段式的过往,而是成为厚重而有生命力的鲜活的存在。他们的艺术,不仅见证了学院曾经的辉煌,更是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是当之无愧的文化先锋。“桃李成蹊”版块展出的是曾就读于学院的莘莘学子的代表作品若干,审视这些风格各异的作品,既有继承优秀传统菁华,又有大胆改革创新,形成百花齐放的艺术格局。“湖山望境”部分聚焦的则是先后执教于学院的部分艺术家的代表作品。90年来,诸多20世纪知名艺术教育家执守于这所高等艺术学府,在湖山之境中专心事教,承继学院文脉、传承哲匠之思、发扬劳作上手,笔耕不辍,创佳作无数。

 

▲《世纪同心——中国美术学院师生捐赠作品特展》
展览主办:中国美术学院
展览承办: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学术主持:许 江 杭 间 高士明
策展人:余旭鸿 杨桦林 张素琪
展览时间:2018年3月2日至3月30日
地点:美术馆1、2、3、4号展厅

 

“国美之路是中国近现代历史背景下,中国美术学院历九十载而生生不息的一条文化之路。”正如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所言:“从1928年国立艺术院初创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是新文化的20年,中国不仅请来了代表民主和科学的‘德先生’和‘赛先生’,还请来了新文化的种子。国立艺专正是新文化的产儿,从那里开启了文化启蒙与民族救亡的漫漫征程。这是引水之年。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新中国30年,依助共和国的力量,学院事业开渠奠基;伴随共和国的成长,学院亦历经艰辛。这是开渠之年。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40年,中国振兴的40年,也是学院事业的奔流之年。中国的艺术不仅回返人性和艺术本体的起点,而且回返传承和大地的根源。”

2018年是国美建校90周年,观众可以从这些跨越了80余年的作品之中,感受到这所历史名校的风范:兼容开放、从容自信。“‘世纪’是时间,20世纪的中国是了不起的,90年历史,我们学校的一代代师生,有幸在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背景下,承先启后,发展中国艺术;更有幸的是,传统社会,一个流派一种风格往往独步数百年,而我们身逢传统向现代转折,90年的国立艺专在世界艺术的大变局中,为艺术战,超越风格流派技法,‘艺术日新、革命不止’,这个伟大的世纪,造就了杰出的艺术,也造就了学校的辉煌。”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国美美术馆群总馆长杭间说:“这条浩瀚的奔腾不息的河流,最形象地体现在今天的这个融会着许许多多国美人心意的‘师生捐赠作品特展’,各位先生、老师、校友捐赠背后的故事感人至深,无法用一句‘谢字’可以概括,我们要回报的是,学校美术馆的最大的目标是要使这些作品历久常新,启迪后学,永传后世。”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钱晓芳,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胡钟华,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国美美术馆群总馆长杭间,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士明,中国美术学院原副院长赵宗藻,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骆献跃,浙江美术馆主持副馆长应金飞,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院长杨参军,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学院院长杨奇瑞,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书记方利民,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处处长杨振宇,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书记文涛等领导和嘉宾理论现场,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先后入学或者工作的中国美术学院老教授:马玉如教授1949、潘锡柔教授1953、汪诚一教授1954、杜曼华女士1954、金一德教授1954、王庆明教授1955、俞启慧教授1955、陈聿强教授1956、王建武教授1956、甘正伦教授1957、仲兆鼐教授1957、达榴生教授1957、韩黎坤教授1958、朱维明教授1959、胡振宇教授1959等。参加开幕式的家属代表有:校友郑月波先生女儿郑嘉辉女士、家属陈力宇先生,校友郑张毓怡先生儿子张建东先生、家属崔海萍女士,校友陈玲娟女士,儿子赵一新先生,校友 洪惠镇先生,中国美术学院原副院长黎冰鸿教授儿子黎江先生,老教授周轻鼎先生儿子周逢盛先生,老教授张漾兮先生儿子张鼓峰先生,老教授丁正献先生女儿丁依依女士,老教授高建新先生女儿高坚慧女士等。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杭间教授致辞

 

▲最早入学的校友代表:1928年入学的郑月波先生的家属,来自美国的陈力宇先生致辞

 

▲目前最高龄的校友:105岁高龄陈玲娟女士,因身体原因不能到开幕式现场,她特意写了讲话稿,由她的儿子赵一新先生宣读

 

▲老教授代表:金一德教授致辞

 

▲开幕式由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余旭鸿教授主持

 

一位百岁老人的惦念

陈玲娟,今年105岁,1935年8月考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今中国美术学院)时刚满21岁。

“杭州艺专是我踏入艺术殿堂的第一站。对我之后,无论是求学还是工作都有深刻的影响。母校当年其情其景,历历在目,终身难忘。”在她的记忆里,位于西湖十景之一的平湖秋月旁的哈同花园艺专校舍和林风眠校长,林文峥教务长,关大羽、潘天寿等师长,朱德群、吴冠中、朱怀新等同学的音容笑貌常会在睡梦中出现。“记得林风眠校长常邀我们在周末去他寓所作客,拿出西点水果招待,还留我们吃饭。他把家里的中外名作品一一向我们介绍,使我们大饱眼福、开阔视野。他的热情、他的教诲、师生之间浓浓的情谊,感染、温暖着我们。在校期间,我们多次聆听到林校长谈蔡元培倡导的美育办学理念和他的艺术观,鼓动激奋着我们年轻的学子。”

当时,她草拟了一个《西湖美学》的写作提纲,拿去请教林校长,林校长不仅认真修改,还鼓励她大胆写下去。此后林文峥教务长又提出很具体的意见。“时至今日,我觉得《西湖美学》这个美育命题仍然大有研究之必要。去年在西湖文化研讨会上,我委托他人呼吁创建《西湖美学》研究,得到与会专家一致赞成。”离开艺专前夕,林校长在她的笔记本扉页写上“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画画”勉励赠言。可惜的是,稿件与笔记在战乱中遗失,但林校长身体力行、重视美育的精神和赠言是她一辈子努力的方向。退休后,她曾向教育部门建议在中小学中增加美育教育课程,得到有关部门重视。

2018年3月5日,《世纪同心——中国美术学院师生捐赠作品特展》开幕式上,105岁高龄的陈玲娟因身体原因不能到现场,她特意写了讲话稿,请儿子赵一新深情诵读,字字句句均饱含一位学子对母校的情谊。

她的经历,虽是个人,却可从中窥见中国一代艺术从业者的独特史迹。

国立艺术院自建校伊始就十分重视美术展览活动,从学生阶段性的作业观摩到期末的教学展览,到每年春季常开的周年纪念展览会,再到外地的全校性综合大展,从1929年开始,连续三年在上海、日本、南京等地举办全校师生作品展,它对于提升师生专业水平、扩大学院影响力和推动社会美育都具有重要作用。

国立艺术院的创立者蔡元培在1919年《文化运动中不要忘了美育》曾提到:“文化进步的国民,既要实施科学教育,尤要普及美术教育。……普及社会的,有公开的美术馆或博物院。”他对建立大学美术馆寄予很高期望:“将来若能将湖滨一带,拨归艺大管辖,加以整理,设立美术馆,音乐院,剧场等,成为艺术之区,影响于社会艺术前途,岂不深且远耶!”

在国立艺术院首任院长林风眠看来,“艺术运动有两点很重要,一是社会艺术事业,如建筑美术馆及大规模的展览会,使社会方面能得到接近艺术的机会,艺术亦能影响到人类的生活,促成一种新的倾向;一是艺术教育,如建立学校,以养成艺术上创作的人材,产生丰富的作品,使社会艺术事业有基础,有充分发达的可能。” (林风眠《重新估定中国绘画底价值》,原载《亚波罗》,1929年第7期。)在他关于艺术运动的设想中,社会艺术事业与艺术教育是两者并举的,并不是一种隶属关系,也就是说建造美术馆不是单纯为了辅助教学。社会艺术事业由美术馆与展览会所推动,艺术教育事业则凭借国立艺术院展开,二者共同形成艺术运动腾飞的两翼,缺一不可。

林风眠对美术馆建设的重要性,更是有专文论述,即发表于1932年第2期《美术从刊》的《美术馆之功用》,希望“中国有更多的美术馆在各相当的处所建设起来,已有的美术馆得到各方面有力的帮助更充实起来。”他还在同年发表的《美术的杭州》一文中直接建议:“划西湖为文化艺术区,建筑大图书馆,美术博物馆,使中外游人一接触西湖即如已触及中国固有之文化与艺术。”

1935年,由国民政府教育部拨款3万银元,由学院教授、著名建筑师杜劳设计监造,将照胆台、三贤祠改建成陈列馆及部分教室。作为当时国内一流的大学美术陈列馆,对艺术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会从上海移至学院陈列馆及部分教室展出,共展出作品400余件,一时盛况空前。自此,学院陈列馆在新中国美术发展中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1957年学院搬迁至南山路现址,新的陈列馆也紧锣密鼓地于11月开工建设,1958年4月投入使用。直至2000年中国美术学院南山路校园整体改造,陈列馆才完成其历史使命。据不完全统计,从1949年到2000年间,陈列馆举办200余场展览,从国家主旋律创作到实验主题,从古代到现代,从造型美术到设计,从中国到外国,从学院教学到学术研究,无所不包。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改革开放之后,浙江美院的艺术家以开阔的国际视野、激烈的个体自觉、多元的实验方式,呈现继承、融合、创新及开放的格局,开拓了新时期中国艺术的先锋探索之路,陈列馆正是这一系列变革的舞台中心。这些展览和活动是见证中国美术学院建设成果和新中国美术发展状态的核心现场。在这条历尽艰辛的文化之路上,陈列馆发挥重要作用。

新世纪伊始,学院领导不忘初心,2003年在南山校区整体改造竣工之际,将陈列馆升格为学院直属的独立美术馆,充分发挥了大学美术馆作为学院教学研究成果展示和在社会美育中的重要作用。

2015 年10 月,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获评全国重点美术馆。经过多年的建设,美术馆、民艺馆和设计馆总建筑面积达3万余平方米,三馆中外兼具、传统现代并重,现已成为极具中国美术学院特色的美术馆博物馆群。

部分展品(排名不分先后)

▲《母校万岁》吴冠中 2009年

 

▲《苦行者·先行者——林风眠先生》 朱维明

版画 纸本 2002年64.5cmx70.5cm 

 

▲《磐溪艺苑图》潘韵 中国画 纸本

1945年 55cmx74cm

 

▲《浙美老校园》潘韵 中国画

纸本 1978年 101cmx96cm

 

▲《女人体素描》张毓怡 素描

纸本1935年 48cmx64cm

 

▲《男人体素描》张毓怡 素描

纸本1936年 48cmx64cm

 

▲《男人体》  金一德 布面油画

1961年123cmx88cm

 

▲临摹博巴《潘天寿》金一德

油画 布面  1962年

 

▲《美院陈列馆》林达川油画

纸本 1977年 37cmx54cm

 

▲《外国女子》吴小昌 油画

1985年84.5cm×64.5cm

 

▲2004年赵无极来油画系学术访问的课堂教学示范

 

▲2004年赵无极来油画系学术访问的课堂教学示范

 

▲《园丁宗师巨匠——林风眠肖像》吴永良

中国画 纸本 76cm×69cm

 

▲《我的老师吴大羽和他的作品》 闵希文

布面油画1987年 61cmx73cm

 

▲《我的老师方干民和他的作品 》闵希文

油画 布面1987年 66cmx68cm

 

▲《人体素描》苏天赐 素描 纸本

 

▲《硕果满园》铁瑛 书法 纸本

1987年172.5cmx54.5cm

 

▲《人才辈出》艾青 书法 纸本

1987年 186.5cmx64cm

 

▲《培养美术人才》王蒙 书法

纸本 1988年 166cmx49cm

 

▲《永保青春》林风眠 书法

纸本 1988年 画心:26cmx17cm

 

▲《潘天寿、吕凤子、陈之佛画像》张一弓

中国画1988年 纸本

 

▲《继承优秀传统》张仃 书法 纸本

1988年 135cmx65cm

 

▲《劲松》洪世清 中国画 纸本

2003年 83cmx101cm

 

▲李苦禅 风云鹰扬图

 

▲李金发 雕塑 黄少强像

 

▲黄宾虹杂画册

 

▲花鸟册页 潘天寿 国画 1933年

 

▲《祖国的脉搏》颜文樑 油画 布面

1984年 65cmx89cm

 

▲《紫藤》诸乐三 中国画 纸本

1962年 137cmx70cm

 

▲《钟馗》关良 油画 布面

19XX年 56cm×71cm

 

▲《支柱》张怀江 版画 纸本

1999年 54cmx35cm

 

▲《一帆风顺》肖峰 油画 布面

2000年 86cmx100cm

 

▲《野菊与迎春花》王流秋油画

2003年 50cmx50cm

 

▲《雁南飞》 刘既漂 中国画 纸本

1975年 57cmx42cm

 

▲《无题》赵无极 中国画 纸本

1980年代 96cmx95cm

 

▲《送饭到田间》张漾兮 版画 纸本

1956年 31cmx68cm

 

▲《四季春》赵宗藻 版画 纸本

1960年 42.2cmx40.7cm

 

▲《水乡》沈文强 雕塑42cmx35cmx22cm

 

▲《水电站发电了》黎冰鸿 油画 布面

1958年75.5cm×75.5cm

 

▲《社员王金才》蔡亮 速写 纸本

1963年 50cmx33cm

 

▲《山水》陆俨少 中国画 纸本

1984年 69cmx44cm

 

▲《青岛街景》倪贻德 木板油画

52cm×39cm 1950年

 

▲《宁死不屈》全山石 油画 布面

2003年 216cmx232cm

 

▲《牡丹》陆抑非 中国画 纸本

1983年 70cmx46cm

 

▲《梅花》邓白 中国画 纸本

1988年 150cmx68cm

 

▲《猫头鹰》舒传曦 中国画

纸本49cmx68cm

 

▲《芦茨山村》顾坤伯 中国画 纸本

1957年 36cmx55cm

 

▲《隶书对联》-1 陆维钊 书法 纸本

1978年 139cmx35cm

 

▲《隶书对联》-2 陆维钊 书法 纸本

1978年 139cmx35cm

 

▲《继承遗志——宋庆龄像》顾生岳

中国画 纸本 2002年 61cmx76cm

 

▲《谷底春风》苏天赐 油画 布面

2001年 73cmx125cm

 

▲《孤山秋色》博巴 油画 布面

1961年 66cmx92cm

 

▲《凤仙花》吴茀之 中国画 纸本

1959年 91cmx42cm

 

▲《风景》林风眠 中国画 纸本

1980年 68cmx68cm

 

▲《杜甫胸像》刘开渠 雕塑

1963年 48cmx24cmx22cm

 

▲《邓白教授》宋忠元 中国画 纸本

1998年 92.5cmx92.5cm

 

▲《傣族妇女像》胡善馀 油画 布面

1983年 89cmx64cm

 

▲《不辜负良辰美景》之一 沙孟海

书法 纸本1988年 150cmx28cm

 

▲《不辜负良辰美景》之二沙孟海

书法 纸本 1988年 150cmx28cm

 

▲《拜占庭》保加利亚 万曼 壁挂

1978年 250cm x 95cm

 

▲《春》吴冠中 73x91cm

1999年 浙江美术馆藏

 

▲张光 池光涵露 47.5x160.2

 

▲夏子颐 闻一多像 1947年 版画 44×35cm

 

▲潘长臻 天目春深

 

▲李子候 江南蚕忙 130.5x342

 

▲丁正献 平湖秋月 1953年 版画35×25cm

 

▲百合花 徐永祥 油画.72x62cm

 

▲王公懿 版画 秋瑾之一 求索

 

▲潘锡柔 雕塑 播种

 

▲达榴生 雕塑 清泉

 

▲章培筠  中国画  笔下育花年年秀

 

▲杜曼华 中国画 初阳

 

▲《紫色家园 》章晓明 油画 布面

2012 年180cm×120cm

 

▲《雨后》吕洪仁 油画 布面

65.5cmx50cm

 

▲《雁山小龙湫》童中焘 中国画 纸本

1991年 102cmx115cm

 

▲《悬水绵绵下剡中》孔仲起  中国画

纸本1987年 68cmx101cm

 

▲《天官赐福》野夫 版画 纸本

1946年 16cmx10.5cm

 

▲《四九年》秦大虎 油画 布面

1999年 156cmx156cm

 

▲《山涧》朱琴葆 版画  纸本

1980年 57cmx45cm 

 

▲《塞纳河》金冶 油画 布面

1998年 53cmx72cm

 

▲《满江红》刘江 书法

2000年 98cmx170cm

 

▲《丽水秋光》马玉如 油画

布面  50.5cmx61cm

 

▲《老兵》宋韧 油画 布面

1982年 110cmx89cm

 

▲《静物》刘依闻 油画 布面

2002年 39.5cmx29.5cm

 

▲《家居物事系列之一》司徒立 素描

纸本 156.5cmx115.5cm

 

▲《风萧萧兮易水寒》-1.章祖安 书法

纸本 2010年 180cmx48cm

 

▲《法国乡村》李风白 水彩画

纸本 24cmx33cm

 

▲《葵峰》 许江 油画  布面

2009年186cm×266cm

 

▲《晨牧》汪诚一 油画 布面

1980年 71cmx90cm

 

▲《杜鹃》朱颖人 中国画 纸本

1983年 59cmx38cm

 

▲卢辅圣 中国画 对花(牛)

 

▲曾宓 中国画 山水 69x41cm 1984

 

▲《小雨初收》 林锴 中国画

纸本1997年 68cmx136cm

 

▲《猫》郑月波  中国画 纸本

55cmx25cm

 

▲《满架秋风》姜宝林 中国画 纸本

1996年 186cmx96cm

 

▲《黄土地的老人》刘文西

中国画 纸本 2003年 95cmx69cm

 

 

▲《高瞻远瞩》王昌杰 中国画  纸本1959年

 

 

▲《飞天》段文杰 中国画 纸本 51.5cmx85cm

 

▲《白荷》袁运甫 中国画 纸本

2003年 100cmx100cm

 

▲《携归》刘业昭 中国画 纸本

1974年 70cmx65cm

 

▲徐进 油画  绣地毯

 

▲《鱼》徐坚白 油画 布面

91cmx122cm

 

▲《嫣花杨柳各半红》郑毓敏油画 布面

2003年 61cmx81cm

 

▲《雪》王广义 油画 布面

1984年 117cmx187cm

 

▲《石榴》张世范 油画 布面

2001年 53cmx73cm

 

▲《竞赛者》张培力 油画 布面

1984年120cm×193cm

 

▲《鬼面岩》涂克 油画  布面 26cmx38cm

 

▲《大提琴手》谢意佳 油画 布面

80.5cmx99cm

 

▲《车间》黄永砯 油画 布面

1982年 125cmx170cm

 

▲《纺织女工胸像》陈禾衣 雕塑

65cmx44cmx26cm

 

▲《少女像》朱培钧 雕塑

54cmx30cmx28cm

 

▲《孙中山胸像》曾竹韶 雕塑 铜

1986年 66cmx50cmx43cm

 

▲《唐人诗意》胡博 雕塑43cmx41cmx30cm

 

▲《李有才板话》插图 罗工柳 版画 纸本

 

▲《改造二流子》王式廓 版画 纸本

 

▲《工地》王维新 版画 纸本42cmx36cm

 

▲《林间》力群 版画 纸本

1980年 38.5cmx37.8cm

 

▲《牛具变工队》胡一川 版画

纸本 1943年12cmx18.7cm

 

▲《蒲公英》吴凡 版画 纸本

1959年 59.5cmx39cm

 

(注:本文部分内容摘自余旭鸿著《世纪同心——向中国美术学院建校90周年致敬》,特表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