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动态
发布时间 2024年06月10日
来源 潮新闻
浏览量

2024年6月9日21时57分,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著名书法篆刻家,西泠印社名誉社长刘江先生在杭州仙逝,享年99岁。

他是中国高等书法教育的先行者,中国传统文化的布道者,他的艺术创作扎根大地,心怀人民,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他的书法篆刻外刚内柔,勇猛精进中饱含着家国情怀。

在当今的书坛,许多知名书家都曾受刘江的教学。今天,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浙江省甲骨文学会会长、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导韩天雍,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博导沈浩,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主任张爱国等书坛名家,向潮新闻讲述了他们记忆中的刘江先生。

一位筚路蓝缕的篆刻家

 

“1963年加入西泠印社并当选为理事,1983年担任西泠印社副社长,2023年被选为名誉社长,”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算一算,“刘江先生已经在社里工作一个甲子的时间了。”

“他是筚路蓝缕的一代。”

陈振濂回忆,在刘江担任西泠印社理事、副社长的那段时间里,社里的行政干部中只有刘江具有篆刻专业素养。“西泠印社60年来师门不坠,刘江是其中主要的核心中坚力量。”

那个时候,刻印十分小众,不少社员虽说会刻印,但大多是个人在家自己刻,职业篆刻家都很少,但刘江先生是为数不多具有高等教育背景的篆刻家。

具备篆刻专业素养,又具有高等教育背景,既是创作人才又是理论人才,刘江已是鹤立鸡群;而横贯六十年,始终在从事篆刻、教学篆刻,刘江更是绝无仅有。

1960年代,潘天寿、陆维钊、沙孟海等老一辈艺术家们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开始筹备新中国第一个高等书法专业方向,刘江为老先生们做助手。陆维钊为了办书法篆刻专业,就带着刘江到上海书店去挑各种各样的旧碑帖和旧印谱。陆维钊更关注书法方面,刘江更多关注着篆刻。

陈振濂和刘江的交往则始于1979年,陈振濂作为新中国第一代书法与篆刻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当时的名师天团中就有刘江,诸乐三和刘江师徒二人共同教授篆刻课。

1985年美院开始招收书法专业的本科生,留校任教的陈振濂教书法,刘江仍然在教授篆刻。

“对教学特别认真,菩萨心肠,善良和气。”是陈振濂在学校对刘江的印象。“他对待学生们就像面对孙子孙女那样,一团祥和,但是没有人会对他不敬。”

 

直到陈振濂接手了西泠印社副社长的职务,他感受到老师“硬气”的一面。

刘江对陈振濂说:“西泠印社的宗旨,是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到60年代才提出兼及书画。现在西泠印社好像变成西泠书画社了,篆刻不受重视。现在你接手西泠印社了,我就一个要求,以印学为主,你能不能做到?”

陈振濂记得,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以书画为主流,甚至在西泠印社中,也是书画家在孤山挥毫泼墨、意气风发,篆刻家缩到一角抱着石头刻印。诗书画印自然一体,但是由于缺乏篆刻的研究,纵使有沙孟海等人的推动,也改变不了“印”的弱势地位。

直到年轻的一辈、受过高等书法教育及篆刻专业训练的年轻一辈成长了起来,他们懂得印学中的大有天地,局面有机会得到转圜。

“一定能做到!”陈振濂承诺。

于是,西泠印社专注“以印为中心”,围绕篆刻实践和印学理论开展活动,一步步回归宗旨,发扬印学。

 

一位真正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

2010年,浙江省甲骨文协会正式获得一级协会审批,刘江先生任第一任会长。

结束一轮任期后,先生将法人代表和会长职务转交给韩天雍。这位刘江昔日的研究生传承衣钵,在刘老师的指导下组织了多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大展。韩天雍也陪老师完成了每一场向学校、社会机构的作品捐赠,“老师是一位真正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

1989年,沈阳人韩天雍考取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书法篆刻专业研究生,这是他第二年参加美院研究生考试,终于如愿投入沙孟海、刘江和章祖安三位导师门下。

研究生第一年,因为兴趣方向,韩天雍接触最多的是研究古文字篆刻的刘江老师,先生当时六十出头。

学生们都知道刘江老师艺术经历十分传奇:先生最早在美院学习油画,后来投笔从戎,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因为在文艺宣传战线上做了大量工作并屡获战功,被部队评为“先进模范”,战后刘江受到过毛主席接见。1957年再次回到美院后,刘江进入国画系学习,师从诸乐三先生,以印入书。

1963年,刘江先生协助潘天寿、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等先生创办中国第一个书法篆刻专业,他曾先后和老先生们去上海征集了许多文物和古籍,为学校收集了很多教学资料,参与并推动了中国高等书法教育的勃兴和发展,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书法、篆刻艺术的精英人才。

来美院前,韩天雍是辽宁大学外语系日语方向的毕业生,毕业后在沈阳市文联书法协会工作了五年,虽然有一些家学基础,也曾经翻译过《日本书法史》,但是跟一路学艺术的同学相比,韩天雍的基础还是相对薄弱,“研究生头一两年都在恶补专业。”这个过程中,刘江老师几乎是手把手地教。

1992年,韩天雍研究生毕业当年与刘江的合影 图片由韩天雍提供

 

比如古玺和汉印篆刻教学时,刘老师会把汉印一枚一枚地都用铅笔画出文字内容,再亲自示范刻印。韩天雍刻完了,刘老师再一枚枚地打圈、点评。到后来基础慢慢扎实了,刘老师就经常带着韩天雍去拜访90多岁的沙老。

“刘老师一路都是无私地在提携我。”韩天雍研究生期间写第一本书《日本篆刻艺术》(1995年初版,2019年再版)时,刘老师正在日本讲学,从选题到提纲、具体内容,都提供了很多的帮助和支持。

成书时,韩天雍提出要给老师署名,刘江先生坚决不同意,他说作为学者,第一本书非常重要,委婉地拒绝了共同署名。

刘先生从来不居功,他始终保持一种谦谦君子的学风,诲人不倦,因材施教。1992年韩天雍研究生毕业做展览,他有时候发现作品里头有哪一个古文字的书写不太准确,他从来也不当众指出,而是私下找韩天雍询问某个字出自哪篇铭文或者字典。先生治学严谨,从不武断,也向来实事求是,甚至不耻下问。

韩天雍与刘江合影 图片由韩天雍提供

 

也是在韩天雍他们这届学生毕业以后,刘老师退休了。

现在的人可能感到意外,刘老师这样知名的教授,退休前除了发表论文,只出过一本书《篆刻艺术》,这也是当时唯一一本学习篆刻的启蒙书和畅销书。

直到先生退休以后,他才开始有时间集中整理自己的书稿。花甲之年的刘老师笔耕不辍,陆续完成了《中国印章艺术史》《篆刻美学》《篆刻技法》《篆刻艺术的形式美》《篆刻艺术欣赏》的写作与出版。这批几百万字的学术专著,构建起了极富特色的印学理论构架,为篆刻学科的建设和完善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韩天雍研究生毕业以后,每个月都去刘老师家里拜访两三次,他每回进门,都直奔阳台,刘老师总在台灯下,要么手不释卷,要么就是专注地篆刻。“老师退休以后开始衰年变法,他深入中国文字考古的源头,并把自己对工具做的探索都巧妙地运用在篆刻创作中,形成了他对甲骨文,鸟虫篆,金文、汉金文,九叠篆入印的新突破。”

 

一位艺术界德高望重的尊师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沈浩自12岁起就跟随刘江先生习字,已有近40年光景了。

沈浩记得,1985年的年底,他拿了一张自己写的字前去拜师,第一堂课刘江就告诉他:“你不要学我,要学古人。”几十年来,沈浩都遵循刘江先生的这条叮嘱,如今回想:“走了一条正确的艺术大道。”

“我整个艺术道路,包括人生的发展都跟刘江老师的引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他把我领进了艺术的殿堂,开启了我在艺术上探索的道路。”

在艺术的观念上,刘江教导学生要师法古人,要真正地扎根传统,要和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要独立思考;在书法和篆刻的技巧、技法上,刘江都是手把手地将学生领进门。

“刘江老师的人品、艺德始终引领着我们的发展,这些都是让我们受用一生的。”

几十年过去,刘江和师母有一次拿出一个包裹,打开是沈浩最初拜师时送来的字,他们一直包在塑料袋里,好好保留着。

“刘江老师非常谦虚。”沈浩印象很深,十年前,在给刘江拍摄影像的时候,沈浩陪着他一起来到了孔庙,一间办公室里挂着后辈们的奖状,刘江看到后发自内心地感叹:“我要向你们学习。”

沈浩与刘江合影

 

在沈浩心里,刘江先生是当代艺术界一位德高望重的尊师:“他的篆刻、他的书法影响了一代一代的后来者。”

“他是个小个子,但是他的书法博大、浑厚。”沈浩认为老师身上有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

同时,“创新”也是刘江书法之路的关键词。“作为当代篆书大家,他的艺术风格十分独特,这来源于刘江不断创新的精神。从甲骨文开始,到秦篆、清篆等等,他到80岁以后还在探索新的创作风格。”

论篆刻,刘江是吴昌硕的再传弟子,担任西泠印社的名誉社长。他印风博大,并且不断求新求变。“这样的艺术面貌值得我们不断研究、不断分析。”

尤其是难度很高的叠篆印,刘江能够从秦汉印中化用,融会贯通。“他的篆刻印宗秦汉,但又能够入古出新,继学而拓疆。身为中国篆刻国家级的传承人,当之无愧。”

沈浩强调,刘江还是高等书法教育的先行者、开创者,和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朱家济等老先生一起在当时的浙江美术学院开创了中国高等书法教育。刘江作为助手,承担了不少具体的工作。

改革开放以后,刘江又是承上启下很重要的接力者。在许多老先生年逾古稀之时,经验丰富的刘江将书法教育的接力棒稳稳地接过来并传下去。

“刘江老师是个德艺双馨的艺术大师和人民的艺术家。”从他的艺术创作内容上来看,每个时代的主旋律都能够在他的印文中体现出来、在他的书法中体现出来,他不乏歌颂祖国、歌颂时代、歌颂家乡的作品,与整个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他的作品也被他慷慨捐赠给学校、印社、博物馆、家乡多地,用创作回馈社会。

刘江给沈浩儿子的回信

 

一位平易近人的老师

中午得知刘江先生仙逝的消息,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院书法系主任张爱国正在外面陪家人吃饭,他很意外,下午回家缓了一缓,他随即在书房里翻出了一本34年前的《西泠四家印谱》。

图片由张爱国提供

 

1990年秋天,张爱国所在的浙江美术学院87级书法与篆刻专业本科班刚刚升入大四。在最后一节篆刻课上,刘江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学生们临一方“西湖禅和”印。

“西湖禅和”是“浙派篆刻”开山鼻祖、“西泠八家”之首丁敬(1695—1765)最有代表性也最为精彩的方角朱文印之一。

“西湖禅和”印 图片由张爱国提供

 

“刘老师的篆刻教学思想,传承了吴昌硕、诸乐三先生的学脉。比如讲这方‘西湖禅和’印,老师说它的章法排布就像一家人,有主次,但也团结、和睦。”张爱国记得,当年先生用铅笔把这方印画下来给大家细讲“呼应”,这方印中有好几个方形的结构:“西”字,“禅”字中的格子,“湖”与“和”字中的“口”字部,它们形状接近,丁敬是怎么设计这么多方形彼此间的主次与疏密,又如何保持整体的团聚与和谐。

这方印的意境也和刘老师很像。

“刘老师个头不高,人又清瘦,但是他的篆书气象特别正大,格局高。”

刘江先生比张爱国的父亲大一肖,张爱国一直记得先生出生于1926年生,属虎,“这大概奠定了骨子里的刚猛。但是他的字,刚健、雄厚中又加入了个人的温和与宽厚。”

在学生们眼里,刘老师的字跟他的为人完全吻合,堂堂正正,大大方方。

刘先生格外平易近人,和大家关系都很好。系里都知道一则趣话,说有一天,85级的吕金柱同学走在刘老师后面,看见老师手里拿了很多水果,就问老师要去哪里。刘老师说:“去给吕金柱过生日。”哦!先生转过身突然一敲脑门,恍然大悟:寿星就在身后!

 

一位人民艺术家

浙江省刘江艺术研究会会长、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教授、刘江的儿子刘丹曾在《大道传薪 书写时代——父亲刘江的艺术人生》中记述他眼中的刘江,现摘录片段:

父亲是文人、是艺术家,亦是战士,是军人。

1945 年,父亲考入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预科学习绘画,两年后升入油画系本科。1949年5月,其投笔从戎,在浙江舟山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其参加抗美援朝,成为一名文工团战士,用画笔记录那个特殊时期,同时用相机拍下了行军、作战及重建等大量历史性画面,在文艺宣传战线上作了大量工作并屡获战功,被部队评为“先进模范”。

1957 年,其回到浙江美术学院就读于国画系。1961 年,其参与中国第一个书法篆刻专业的创建,并作为具体执行者而被写入中国书法篆刻教育史。之后,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篆刻》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任西泠印社执行社长。202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志愿军老战 士老同志等颁发“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荣获“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艺事精能,不拘一格,英绝领袖望之斯人”。1985年,书坛泰斗沙孟海对父亲的为人和从艺做了这样的高度评价。 

父亲是中国高等书法教育的先行者。

其与陆维钊、沙孟海等老一辈艺术家一道在 20 世纪 60 年代筚路蓝缕,艰难开创了中国第一个高等书法专业,又在改革开放时期以接力者的身份将沉甸甸的接力棒稳稳地传递给了后来者,勤勤恳恳,无私无悔地奉献着毕生的精力。

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刘江在阅卷

 

父亲师从诸乐三,是近代艺术大师吴昌硕的再传弟子。父亲对篆书尤其是甲骨文情有独钟,其出秦入汉,汲取甲骨、钟鼎、刻石之精髓,并把小篆、碑志的笔意融入到甲骨文造型线条当中,笔力酣强,结体挺拔,于苍劲中保存生活的朴厚之气。

书从印入,印从书出——父亲的书印融为一体,以笔意带刀意,以刀意融笔意,将诸般匠意凝于刀前;又以篆刻为日课,从日常生活、社会交流搜集而来,由此含英咀华,雕金石磨写心志,摧刀笔开拓灵性。尤近晚年,使刀如笔,写意篆刻,简匿处,刀痕不见;放拓处,刀刀有情,跬练而成西泠印社的一代诗风。

 

在书法篆刻艺术的创作中,父亲始终以一种新的眼光,一种新的心境创作,不断丰富着传统艺术的宝库。

父亲的书法篆刻艺术人们常常用“雄浑”二字来概括,我也认为是最恰当不过的。父亲艺道双修,“雄浑”是其艺术之境,亦何尝不是其修身为人之境。君子谦谦,温和有礼,大道盈胸,雄浑见笔。雄伟之气源于其内心的清虚,雄浑之势,发自他对大道的崇尚,父亲正是这样践行着他的艺术人生。

作为当代杰出书家和中国篆刻艺术的国家级传承人,父亲于艺术始终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其入古出新,篆书实践出秦入汉,广采博纳,于甲骨、钟鼎、汉篆、玉箸、清篆等无不精研细琢,穷源竟流,勇于探索,别开新貌。他领衔印坛,篆刻之路远绍秦汉,近取缶翁,甲骨文印和叠篆印独树一帜。其印刀法沉着爽健,笔法浑厚华滋,字法守常明变,章法奇思迭出,形成了浑厚、老辣、猛健的个人风格。艺术风格之鲜明,艺术内涵之丰富,享誉海内外。

刘江教学留影

 

退休以后,父亲仍耕耘不辍,以几百万文字,构建起了极富特色的印学理论构架,为篆刻学科的建设和完善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向我们展现了一位学者型艺术家的使命担当。《中国印章艺术史》《篆刻美学》《篆刻技法》《篆刻艺术的形式美》《篆刻艺术欣赏》……父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布道者。

父亲常言“学书法贵在坚持,没有捷径,要有一辈子坐冷板凳的打算”“笨鸟先飞”等,其始终坚守“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让艺术回归人民”的信念,将自己的艺术作品与大众共赏,为社会、为国家留下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是人民的艺术家。

几十年来,父亲的书法篆刻作品遍布大江南北,播芳六合。救灾济贫,捐钱献作,其向家乡、母校、印社、博物馆以及社会各界的慷慨捐赠难以计数。在其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位人民艺术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其以雄浑而博大的艺术,无私而崇高的精神,赢得了大家的爱戴。

《中国篆刻全编》(全50卷)刘江 主编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