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动态
发布时间 2023年05月24日
来源 五岳归来微信公众号
浏览量

青年艺术家

蔺洁青

 

1990年生于河南洛阳,200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附中,2013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人物专业 获学士学位;201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2022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师。

 

创作花絮

 

 

《岱宗复如何》后记

蔺洁青

 

反观展出的拙作,时常会感到一种不真实,因为在初知主题时凭借想象构建的画面已荡然无存。其实,这也不难理解,“五岳归来”“山河大地”“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等这些令人兴奋的宏大字眼,一旦被联系进自己专业里时,以往情感经验的真切描述即被阻隔在实践经验难以确切描绘的樊篱之外了。

然而,我自愿自觉地画了,凭着经月累积的技术劳作,将可以用语言阐释的文字,解构和建构成形体生命态和物性轮廓体填充进语言消失的图像世界里,使得混沌的图景日见显现。在遵循法度原则的基础上渴求出新与创想,力图生发出性情与诗性。

于是,有了这样一个画面:以“我”为形象主体,缓缓走下山,跨过河流,立于天地之间。“我”看到了山河大地、烟云昏黄,也看到了伤逝的文人,归隐的道人、抚琴的雅士、惊醒的渔人。广袤孤寂的山林见证和洗涤着如流水般的游人与居客,此时的“我”也是其中一员,来时满是风尘、归去烂漫天真。

我们知道,人类的文明演进着一条疏离大自然走向城市化的不可逆发展轨迹。从洪荒远古茹毛饮血、岩居穴处的动荡生存,到逐渐学会开辟一方美地,构筑茅舍屋宇,乃至聚族成村,结集成市的安稳生活,人们虽然享受着城市文明带来的繁荣与安适,却依然有亲近自然的热切渴望。不同于童年时期把自然看作物质性娱乐场所的粗糙体验,随着年龄的成长,青年的我们开始观察自然山水的形状、颜色与声音,并享乐其中,再年长些,面对自然时又会产生更复杂的情感,那是孕育生命的自然母体唤起的人类在道德与精神层面的深思。因此,人类不绝地承继着回归与依赖的行为实践与精神意致。

早在中国古代,文人贤士在遭遇政治的困顿与世事的喧嚣时,往往选择归隐山林,自然世界的幽深寂静、博大包容,成为他们放浪形骸、自在无拘的归宿,于是行宿出寄情山河的时代状态。岱宗夫如何?杜甫在《望岳》中已有他自己的答案,岱宗复如何?“我”不禁再次发问,今人与古人看到的是否是一样的山河,在面对自然时的心境是否一样,这需要我们自己去体悟。

再谈回到作画本身,一张大创作可视为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如形象参照系统、专业本体的技法语言系统、素描关系的用光系统以及内容构图的信息系统等等,这本应是严密的有机组合。只可惜,我未能耐心地落实小稿的每一处细节,只在前期收集的资料中,找到了若干兴奋点,便开始动笔,想到哪里画到哪里,以至于中途的画面散乱又无序,经过很长一段的痛苦挣扎后,才勉强地整合出一些条条框框的秩序。现在的画面里,已经很难看出最初设想的人山同构体,即由一个个人体幻化的山石。起初兴奋于大胆的尝试,终究被自身能力所局限,成为难以前进的枷锁,只好痛下决心将一部分轮廓降解、一部分层次打乱,仅保留了还较为养眼的模糊边界。

总的来说,此次“五岳归来”的命题,给当下的中国画创作带来了思考专业道技与大思维、大境界二元对立这个古老公案的一个契机,也是当下艺术追本溯源、致敬伟大的重要课题。只是承载画统与创新出发中天然地夹杂着种种矛盾,既要羁绊与回看又要挣脱与遗忘,将自然理法与绘画法理有机统一起来对我来说可能还需要十年之功吧……

 

参展作品

 

《岱宗夫如何》180cm×580cm

作品局部

 

展览现场

 

 

“五岳归来”第七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

 

展览时间:2023年4月22日—5月22日

展览地点: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策展人:张捷

联合策展人:王平、茹峰

策展助理:刘杨、沈临枫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国美术学院

承办单位: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浙江画院

特邀艺术家:(按出生年月排序)

范扬、徐龙森、张志民 、何曦 、陈平、何加林、卢禹舜、何士扬、茹峰、马锋辉、张捷、莫晓松、李晓柱、郑力、张铨、林海钟 、盛天晔、花俊、丘挺、张迎春、叶芃、杜松儒、刘海勇、徐钢

青年艺术家:(按出生年月排序)

韩斌、林爱国、陈雷、黄佳茂、陈明坤、王开通、陈赛赛、沈晓明、宋帅、蔺洁青、张大箴、李杨、张淳澈、范阳子、钟志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