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动态
发布时间 2019年12月11日
来源 思书画 微信公众号
浏览量

 

 

  • 2019年12月8日-9日,为纪念中国美术学院曾经的先生,也是近现代中国传统人物画坚守者的黄羲,“世纪遗珠——黄羲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隆重举行。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美术学院 、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 、福建省文物局 、莆田市委宣传部  、仙游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思想史与书画研究中心、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福建省美术馆 、莆田市博物馆、黄羲博物馆共同承办,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 、福建博物院、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莆田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鼎力支持,并由二十多位学者专家共同参与,旨在为大家呈现一位曾经被人们遗忘的明珠——黄羲,并深入剖析了这位长者为潘天寿教学体系的完善,为中国传统人物画精神在近现代的发扬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本次研讨会共分为两场,12月8日下午,第一场研讨会顺利举办。会议由此次纪念系列活动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毛建波教授主持。并特邀请曾经在浙江美术学院直接受教于黄羲先生的著名人物画家王庆明教授发言致辞,她从黄羲的学术地位、对中国画教育的影响和先生的为人三个方面展开了对老师的追忆,强调老师是真正的淡泊名利之人,非常谦虚,但他对对浙派人物画的影响是不可否认、潜移默化的。

 

 

随后,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苏金成与学生朱琳、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王犁、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章利国、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韦宾、国家画院信息中心主任、研究员王平、中国国家画院网编辑周珍珍、江苏省国画院傅抱石纪念馆馆长黄戈、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陈永怡、东南大学博士彭智、浙江师范大学讲师彭卿、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俞梦彦、岭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授彭飞、中国美术学院博士陈丹分别围绕会议主题作了汇报。

 

苏金成、朱琳(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意思横逸 动笔新奇——黄羲与上海美专丛考》

 

从黄羲早年经历出发,对其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这段历史进行梳理与考证,重新审视了他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关系及其在中国近代美术教育发展史中的地位与意义。认为求学此校的经历令他视野开阔,吸收了当时学术界的各种思想精华,执教此校亦产生相当影响,培养出丁翔华、仇拔等优秀学生。这段时间是他艺术道路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期。

 

王犁(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湖山不老 堪慰下怀 ——对黄羲早期活动信息的疏证》

 

通过对上海美专校史与《申报》等媒体资料的耙梳,试图还原黄羲早年在台湾、上海的从艺经历,尤其是与吴昌硕、诸闻韵、潘天寿诸师友的交谊。借助黄宾虹与黄羲的几件往来信函,钩沉出两人之间的交往与鉴定故宫书画的独特经历,考证出鉴画共有四段,黄羲跟了其中三段,分别在上海、北平、南京,当时的鉴定分甲乙两组,甲组鉴定人是黄宾虹。黄羲、罗长铭作为助手从第二段开始。指出了黄羲成长过程中曾得到的多方面指导与教益。

 

章利国(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黄羲人物画美学取向的逻辑理路和历史情境》

 

认为黄羲人物画的美学取向,可概括为四个关键字:古,雅,灵,静,其中的核心是古。文性、文德渗透到创作之中是黄羲一生在践行的实践。他画过西方的素描和写生,但是他将的很清楚:中西画有并丽之价值。他一生坚守中国人物画传统文化精髓的正道、大道,有自强不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有精益求精之意,无追逐名利之心;有坚定不移之意、无随波逐流之心。是令人敬仰的艺术大家和艺术教育家。

 

韦宾(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西学东渐背景下的黄羲绘画漫谈》

 

从传统与革新问题重新审视了黄羲及其时代。在东西艺术激烈冲撞的时期,作为传统代表的黄羲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人物画和山水画上。他的人物画重视笔墨表现,但牺牲了人物造型。他的山水画重视丘壑营造,但笔墨没有达到自由境界。黄羲对中西融合的排斥与潘天寿的思想一致,这些都给予了我们关于中西融合问题的启示。

 

王平、周珍珍(国家画院信息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网编辑):《黄羲:中国画大变革时代的传统主义者——以黄羲中国人物画创作与教学为例》

 

以黄羲中国人物画创作与教学为例,将黄羲定义为中国画大变革时代的传统主义者,他坚守传统,且有发展传统之功。他对传统是自信的,所以他不保守,吸收了很多西画的因素,有明确的自觉认识。认为当下我们需要传承文化基因,顺应时代的规律与需求,以现代人文价值取向将我中国艺术进行创造性的发展而开时代之生面,故黄羲的传统主义是有着现实意义的。

 

黄戈(江苏省国画院傅抱石纪念馆馆长):《黄羲人物画风及画稿之解读》

 

从黄羲人物画风与黄慎的传承关系加以具体阐述,建议在学术、展览方面加强对黄羲与黄慎、与福建、与浙派人物画、与北方京津地区人物画家的对比研究。总结他的画稿类型为“传统人物画的现代诠释、西画要素的笔墨表达、传统画学的全面研究”三个方面,并以此为基础总结画稿的内容特点、技法诀要及反映出的画家艺术理念等加以解读。

 

郑盛龙(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论黄羲在浙派人物画形成中的作用》

 

黄羲深度参与了浙江美术学院的中国画教学改革与创新实验,他强化了传统技法的地位。从浙派人物画生成的成功经验中可以看出,对于深厚的传统而言,传承依旧是第一要义,发展传统更是时代的必然,而发展在本质意义上就是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

 

彭智(东南大学博士):《与古为新——黄羲艺术思想中的“传统主义”》

 

在20世纪背景下,黄羲以其艺术思想和艺术实践回应了时代关于古今中西论争的主题。从艺术本体、源流、风格、技法以及功能价值等多方面探讨了国画为什么要继承传统,继承什么样的传统,怎么继承传统等问题。并着重分析黄羲艺术思想中的“传统主义”,认为其一生既在理论上有意识地师法“传统”,也在创作中自觉实践“传统”。

 

彭卿(浙江师范大学讲师):《黄羲的“用笔”观念研究》

 

运用词频研究法研究黄羲的画论文本,得出了高频词——“用笔”,佐证了黄羲画学的描法即用笔,继而揭示出黄羲对“用笔”的理解:在理论层面,认可中国画对“用笔”的重视与书画同源;新解用笔与六法中“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的关系;新解“用笔”与生活体验的关系;阐释中西方绘画对比的语境下如何产生当代的“用笔”。在实践层面,提出用笔风格与技法,专论十八描应如何用笔,切忌用笔“三病”。

 

俞芳、俞梦彦(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醇厚典雅 形神精妙:古典人物画大家黄羲》

 

黄羲在西学东渐,中西文化激烈碰撞融合的时代,立定传统文化根脉,在不懈努力下创作出东方古典仕女画的典型之美,形成了醇厚典雅、形神精妙的古典人物画的个人风格。指出其在教学和创作上不遗余力地传播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精湛的中国画传统技艺,对浙派新人物画的成长成熟发挥巨大作用,并重点介绍了黄羲《九州禹迹图》的构思过程、画面构成以及用笔用色的时代性等。

 

彭飞(岭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授):《略论黄羲先生的中国画学研究特色与价值——以<黄羲画学研究集稿>为例》

 

通过对《黄羲画学研究集稿》的研读,指出黄羲先生的中国画学研究的特点为“统系丰备、言简意赅”“专注核心,突出重点”“态度严谨,阐释透彻”“辨章学术,独抒己见”“中西比较,关注现实”六点,认为《黄羲画学研究集稿》的价值无论是在中国美术学院的校史上,还是在中国近现代国画教育史上都是不容忽视的。西画要素的笔墨表达、传统画学的全面研究”三个方面,并以此为基础总结画稿的内容特点、技法诀要及反映出的画家艺术理念等加以解读。

 

陈丹(中国美术学院博士):《浅论黄羲书法及其与绘画关系》

 

通过对现存黄羲文字与图像文献的收集、梳理,研究黄羲书法的取法与风格的形成、黄羲的书学主张,以及如何践行“以书入画”“藉书强画”,如何在特殊时代背景下又坚守笔墨与西画抗衡,“援书救画”弘扬文化自信,并还原黄羲的书法成就与当代价值,揭示其坚守笔墨、传承书画、弘扬传统文化的苦心与意义。

 

 

在第一场研讨会的尾声,原中国美院潘天寿纪念馆馆长卢炘作了总结发言,他梳理了黄羲和诸闻韵、吴茀之、潘天寿之间的交游情况,指出黄羲作为人物画家在潘天寿团队中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之前有任伯年,之后有浙派五位的现实人物画家,因为时代需要的因素,都被宣传过了,黄羲被掩盖掉了。此次毛建波老师及其学生对资料的抢救和研究梳理给我很好的启发。

 

 

 

研讨会第二场于9日上午举办,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与管理学院教授何士扬主持本场会议。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潘耀昌、中国美术学院博士骆晓、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黄厚明、中国美术学院硕士彭闪闪、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邵彦、福建省文史馆馆员黄叶、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讲师钱伟强、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周鼎、绍兴文理学院副教授刘磊分别作了汇报。

 

潘耀昌(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疏枝立寒窗 笑在百花前》

 

重点论述了作为潘天寿教学体系践行者的黄羲。指出与徐悲鸿在国立北平艺专推行新国画相对,潘天寿为推行维护国画语言纯粹性的主张,避免被西画同化,招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书画家作为骨干。黄羲被潘天寿选中,不仅因为他代表着传统中国画人物画当代的最高成就,而且因为他具有鉴赏家的学养,和丰富的中国书画的史识,有能力推进中国人物画的发展,使之进入现代。然而,因其在人体造型方面未能符合时人的期待,以致他在浙美的国画教学实验,一度陷入颇为尴尬的境地。

 

骆晓(中国美术学院博士):《从黄羲笔记看其画学主张的阶段性》

 

在掌握黄羲 1929 年至 1978 年间百余本手录画学笔记的基础上,结合其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揭示出黄羲画学主张曾发生过的两次较大转折,将黄羲整体理论的成熟期定位于任教浙江美术学院之前。并由此将其绘画实践和理论观点按建构阶段、成型阶段、总结阶段进行划分,分析黄羲画学主张所呈现出的以吸收和消化、拔高和酝酿、呈现和调适为特征的阶段性。

 

彭闪闪(中国美术学院硕士):《黄羲人物十八描研究》

 

立足于黄羲的经典力作“十八描”,阐述了十八描在历史上的流变过程,并认为黄羲是以日本画家王赢的十八描图版为蓝本对其做了重新梳理和绘制。其绘制背景即建国初“素描基础论”盛行的情况下,中国人物画领域原先“以线造型”的方式被“体面造型”替代。黄羲十八描的绘制与上个世纪中期黄羲、潘天寿等“传统主义”画家对“以线造型”的强调密不可分。

 

邵彦(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冲击与回应——从黄羲先生遗稿看他对现代中国画人物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从黄羲与教学紧密相关的遗稿中,挑选了1958年学生意见稿、1958年《人山花基本教法》、1959年《画描课稿》、稍晚的一次教学会议发言记录,以及黄羲研究古代画论、山水版画稿、艺用人体结构等方面的材料,勾描出1958年后的数年黄羲面对时代冲击的改变和坚持。认为老先生们在“大坚持,小适应”中所秉持“保守”的传统最终使得浙江美术学院的人物画教学走上了一条“科学”的发展道路,契合了中国画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规律。

 

毛建波(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潘天寿礼聘黄羲缘由与意义》

 

潘天寿不仅做过黄羲的老师,而且二次邀请黄羲到高校任教,使得黄羲成为中国高等院校人物画教学的奠基人。通过对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情景和对黄羲与潘天寿艺术教育主张的分析,从黄羲传统人物画的深厚功底、艺理兼修的努力与丰富的教学经验、诗书画印四全的全面学养诸方面,解析了潘天寿礼聘其任教浙美的背景与原因、黄羲的贡献以及壮志未酬的时代悲剧。

 

黄叶(福建省文史馆馆员):《从题画诗文看黄羲的创新意识》

 

题画诗文是构成传统中国画作品的要素之一,是体现画家思想境界、审美追求、文化素养及其作品所抒发的内心情感、创作意向和主题表达的重要形式。认为黄羲作为一个始终保持传统情结、又致力于向现代转型的画家、美术教育家,正是意识到题画诗的重要性,才致力于从中寻找突破点,以实现自己的艺术创新理想。

 

钱伟强(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讲师):《抱朴守素,虚实生白——试论黄羲先生的题画诗创作》

 

对黄羲诗歌创作的内容概况、艺术源流、艺术特色三个方面进行剖析,认为其诗作内容上大体可分为古典人物类、花果翎毛类、生活感悟类、交游酬唱类四种,体现出黄羲作为书画家独到的艺术审美和创作体验。同时,黄羲的诗歌创作受到过近代福建诗学宗师陈石遗的影响,以简雅高逸、质朴无华为宗,艺术上以平实自然、新颖奇思为主,兼能遒严典重、深厚高古之作,值得深入地研究与发掘。

 

周鼎(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崇文尚美与道谛禅心:黄羲诗画艺术思想研究》

 

阐述了黄羲诗画之间的互动所表现出的艺术思想,在其诗中,故国江山、与世携行、报效家国与民本为上及避济敬祈的意识分别成为其山水、花鸟、鞍马和人物题画诗崇文尚美的思想。在黄羲的画中,其人物和鞍马、花鸟、山水分别反映出其面向众生、弘扬文化和心忧家国、承继传统、遗梦山河等道谛禅心意识。黄羲诗画思想一体两面、互为补充,一同构成了其绘画书卷人文之气,塑造了新浙派人物画的文化性。

 

刘磊、吴丽丽(绍兴文理学院副教授、开封大学讲师):《试论黄羲先生笔下的王羲之形象》

 

运用以“题材”为切入点对绘画作品解读的观念史方法,通过对黄羲有关王羲之形象作品的分析,发现黄羲之所以选择“爱鹅”和“书扇”而未选取“萧翼赚兰亭”和“兰亭修禊”,是因为“萧翼赚兰亭”和“兰亭修禊”这两个故事的背后所隐含着的传统帝王观念和“道统”观念,在近现代“全面反传统”的社会文化思潮中被否定和批判,因此黄羲先生的王羲之形象不再突出王羲之作为“书圣”的形象,而更多地表达出其亲民和风流的面貌,以适应现实环境的需求。

 

 

研讨会最后,毛建波教授对会议作了简单的总结,对各方的参与表示了感谢。现代美术史不应忽略黄羲、以及类似黄羲的许多先师们的价值与意义。望以这次研讨会为契机,唤起大家对“世纪遗珠”黄羲先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