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动态
发布时间 2024年01月30日
来源 中国美术学院 微信公众号
浏览量

 

两个传统、两个世纪 ——

世界艺术史中的赵无极

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第三次学术研讨会

 

主办单位:

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学院

Hosts:

Zhejiang Provincial Federation of Literary and Art Circles

Zhejiang Federation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hina Academy of Art

 

承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赵无极基金会

Organizers: 

Art Museum of China Academy of Art

Zao Wou-Ki Foundation

 

联合承办: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哲学与文化创新研究院、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

Co-Organizers:

The Art Philosophy and Cultural Innov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Academy of Art

Zhejiang Artists Association

School of Painting, China Academy of Art

School of Art and Humanities, China Academy of Art

 

 

 

主旨研讨

 

第三场:文化对话

Session III: Dialogue Between Cultures

 

 

Eric de Chassey

法国国家艺术史研究院院长,教授

General Director of the Institut national d’histoire de l’art, Professor

 

主题:赵无极,从中国到马蒂斯,从马蒂斯到中国

Topic: Zao Wou-Ki, from China to Matisse, and back 

 

德·夏西在主旨演讲中梳理了赵无极和马蒂斯艺术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赵无极于20世纪30至40年代在中国创作的作品就体现了试图理解、效仿欧洲现代主义画家——尤其是塞尚、毕加索和马蒂斯作品的倾向。这一时期以及初到法国的作品均可见1920至1930年间马蒂斯作品的风格特点。但此后,马蒂斯式风格很快让位于其他更适用于其自身的视觉语言,如保罗·克利和巴黎抽象表现主义。在长达四十年的时间里,马蒂斯式风格从他的画面上消隐。同样,“中国”也在他的画面中消失直至1971年。赵无极于1949至1957年间交往的朋友圈经常与艺评家、马蒂斯的女婿乔治·杜图(Georges Duthuit)往来并受其影响。作为赵无极的亲密朋友,杜图对中国艺术也颇有兴趣,他在1936年出版《中国神秘主义与现代绘画》一书,将中国画与19至20世纪西方绘画尤其是马蒂斯的作品进行比较。马蒂斯自野兽派时期尤其是1910年初起,也对中国艺术产生兴趣。1980年代,赵无极创作了至少三件向马蒂斯致敬的作品,这不仅是向马蒂斯致敬,也是向中国艺术致敬。

 

 

弗朗索瓦·米修 François Michaud

法国路易·威登基金会馆长

Director of Fondation Louis Vuitton

 

主题:赵无极——罗斯科

Topic: Zao Wou-Ki — Rothko

 

弗朗索瓦·米修曾担任2018年赵无极展览《沉默的空间》的联合策展人,他回忆自己在策划巴黎市立现代艺术博物馆赵无极画展时,常常思考存在的本质困难和与现实的关系对于一位抽象派画家而言意味着什么。画家们在再现人物形象时常常遇到困难。米修谈到,通过“大道无极”展览,我们可以直观认识赵无极的绘画历程从具象到抽象的转变。20世纪50年代,赵无极已非常了解当时美国画家的艺术实践,他常去美国纽约,也认识马克·罗斯科(Marc Rothko),两人相处融洽。关于绘画,两位艺术家持有共同观点,即绘画承载着一些并不直接表现于画布之上的事物。不要仅仅观看画布之上的东西,而是试图感受能够在其中感受到的情感,这些往往比我们以为看到的东西更为悲伤,更为强烈。

 

 

彭昌明 Chang-Ming PENG

法国里尔大学教授

Professor at Université de Lille

 

主题:赵无极与其法国艺文圈

Topic: Zao Wou-Ki and his artistic and literary circle in France

 

赵无极自1948年抵达法国,其职业生涯有着既广泛又高质的艺术与社会关系网。彭昌明从见证了法国抒情抽象主义发展的战后普遍美学语境,非形式和动势绘画的求索、在绘画中对新方法的探寻,以及在深刻动荡和对某些传统进行重新的评估时期,西方与远东之间的相互吸引等方面介绍了赵无极的伙伴关系以及艺术和文学方面的紧密关系。彭昌明提到,赵无极超越了空间和时间的界限,回到了东方传统艺术的经典元素,其贡献和成果将中西融合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并为无数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的灵感。

 

 

邵亦杨 SHAO Yiyang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Vice Dean of School of Humanities,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Professor

 

主题:全球视野下的赵无极艺术

Topic: Zao Wou-Ki’s Art in Global Perspective

邵亦杨通过展示和解读赵无极的重点画作,并结合其人生经历,引申出赵无极艺术的“全球性”和“当代性”意义。她谈到,赵无极的艺术不仅融合了中西文化传统,而且超越了中西文化的二元对立。在世界艺术史中,赵无极被归为法国战后无形式主义,是法国诗意抽象艺术画派的代表。他不仅吸取了欧洲抽象艺术风格,借鉴了美国抽象表现主义风格,更在与世界艺术的对话中找回了中国的传统。赵无极的晚年不再受任何一种文化的束缚,他回到了他自己,也成为了他自己。

 

 

郑胜天 Shengtian ZHENG

学者、艺术家、独立策展人,《Yi Shu》杂志创办人之一及总策划,温哥华美术馆亚洲馆总监

Scholar, Artist, Curator, Co-founder and Chief Planner of Yi Shu: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Adjunct Director of the Institute of Asian Art at the Vancouver Art Gallery

 

主题:赵无极八五讲习班

Topic: Zao Wou-Ki's Painting Workshop in 1985

 

郑胜天回忆了自己当年作为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兼外办主任,负责操办“赵无极八五讲习班”的全过程。通过细节的描述,展现了赵无极的至情、至性、至真、至诚,以及对艺术的无限热忱与投入。郑胜天谈到,“赵无极八五讲习班”最重要的意义,是重续了1949年以后中国艺术教育、尤其是中国美院的现代主义文脉。郑胜天提及水天中先生《国立艺术院画家集群的历史命运》一文,回溯了中国美院与欧洲现代主义艺术的渊源关系。以林风眠、林文铮、吴大羽、方干民这些当年倡导现代艺术而且卓有成效的艺术家,先后到杭州艺专任教的西画家及关良、庞薫琹、倪贻德、胡善余等大师前辈为例,国立艺术院从一开始就展示出了一所现代主义“艺术摇篮”的姿态。

 

 

施琦 SHI Qi

独立研究学者

Independent Researcher

 

主题:亦师亦友:赵无极书信整理研究案例之——顾媚

Topic: As Mentor as Friend: GU Mei, Case Study on the Organization and Research of Zao Wou-Ki’s Letters

 

从2018年起,施琦应赵无极基金会邀请,负责整理研究赵无极先生的中文书信。其中一位中国友人顾媚是赵无极先生的老朋友,两位艺术家之间的书信往来多达46封,其中主要集中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些鲜活、真诚的书信体现了两人长达半个世纪的深厚友谊,是一场艺术家与艺术家之间的对话。顾媚1929年生于广州一个书香之家。两人于1958年在香港相识,当时赵无极任香港新亚书院客座教授。赵无极为顾媚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最真挚的鼓励和支持,他的艺术深深地影响了顾媚。顾媚尊他为良师,更视为一位真挚的朋友。在赵无极的鼓励下,顾媚以坚韧的毅力和非凡的才华在水墨创作的道路上探索前行,并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通过这些书信,我们也了解到香港新艺术运动,尤其是新水墨画运动发展的一些历史细节。

 

 

第四场:两个传统

Session IV: Two Traditions

 

 

雷德侯  Lothar Ledderose

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研究院院士

Professor at Heidelberg University, Fellow of the Institute for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Chinese Visual Studies

 

主题:回归本源,赵无极之无限创造

TopicLimitless Creation: The Return of Zao Wou-Ki to his Origins

 

雷德侯在演讲中将赵无极的作品与他模仿、学习过的法国、美国、瑞士和德国画家的作品并列讨论。同时,他进一步分析赵无极艺术中的中国传统元素,比如处理干树枝用锋利的短笔触,这种用笔仿造了商朝甲骨文。赵无极画中弥漫的浪漫氛围和大量留白开放式的构图让人联想到中国传统水墨画。他一贯用在作品上的中文签名,具有特殊含义,无极表面意思是无极或无极限,同时无极取自《老子》中提出的无形无象的宇宙观,代表超然物外的道家精神。赵无极并不是以学习西方艺术为目的,而是在汲取西方艺术后回归到中国传统,结合现代抽象绘画传达具有中国精神的内涵,延续丰富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和内容。赵无极来源于东方,立足于西方,又回归本源。

 

 

毕斐 BI Fei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哲学与文化创新研究院研究员,教授

Researcher of the Art Philosophy and Cultural Innov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Academy of Art, Professor

 

主题:赵无极绘画的中国渊源

Topic: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art sources of Zao Wou-Ki

 

每一位艺术大师和杰出的艺术史家无不接受古典学术的滋养,古今中外,概莫如此。毕斐通过阐述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一个基本理念,试图为理解赵无极先生的艺术提供一个知识背景或来源。中国艺术自先秦至六朝,顾恺之做出集大成式总结,提出所谓“迁想妙得”一说,这一基本概念影响了自此以降的中国艺术发展,成为中国艺术一以贯之的“基因”。这一“基因”造就了赵无极先生早年生活和学习的环境。以顾恺之、唐代张彦远、宋代苏轼为代表的文人构筑起了中国古典艺术的传统,所形成的特定语言、语法熏习从古至今无数中国杰出艺术家。赵无极先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这种“风气”潜移默化的影响,顾恺之的命题“迁想妙得”也成为包括赵无极先生在内的出色艺术家习以为常的“当然和必然”。

 

 

劳悟达 Uta Lauer

德国汉堡大学手稿文化研究中心成员,教授

Member of the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Manuscript Cultures, Hamburg University, Professor

 

主题:“书法本源”——赵无极艺术中的笔墨观念

Topic: Calligraphy is the original source – Brush ideas in the art of Zao Wou-Ki

 

劳悟达在演讲中通过向大家展示赵无极的部分经典绘画、石刻画、石碑、陶瓷等作品,追溯书法原则在赵无极艺术中的运作。赵无极早年跟从祖父赵绍甫学习书法。正是1951年,与保罗·克利艺术的相遇,推动了赵无极重新审视自己的中国文化根源。书法的基本元素是点和线,书法的结构、组合和运笔原则蕴含着幻化无穷的潜能。书法的这些基本原则释放了赵无极内心深处的创造力,他真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独特艺术语汇。赵无极的艺术与谢赫提出的位列“六法”之首的“气韵生动”完全契合。

 

 

张晓凌 ZHANG Xiaoling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

Dean of College of Fine-Arts,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ofessor

 

主题:重返心灵绘画——赵无极艺术的启示

Topic: Return to Painting of the Mind: Enlightenment of Zao Wou-Ki’s Art

 

张晓凌谈到每个人对赵无极作品的观展体验不尽相同,他看到更多的是一个“生活在别处”的生命个体向着东方、向着故土、向着自然回归所划出的生命痕迹。赵无极人生终结的姿态是朝向东方故土的。“大道无极”展览让我们思考:“为什么赵无极的绘画能获得世界的认可?即便时间也无法磨损它的不朽?”因为赵无极的绘画本质上是心灵绘画,本质上是对东方、对中国传统的再发现与再建构。在赵无极的画论中有一个关键词特别值得注意,那就是“放光的中心点”,赵无极曾说:“面对画布,我必须与空间搏斗,不但要填满它,还要给它生命,把自己完全投入其中。我想表现动感,或迂回缠绵,或风驰电掣。我想借着对比和同一色彩的多重振颤,使画布跃动起来,我要找到一个放光的中心点”。以心灵的艺术向自然回归,向故土回归,是赵无极生命的圆融,同时,它也是一个忠告:背弃了心灵既无艺术亦无人生。

 

 

李昂 LI Ang

英国牛津大学哲学博士

D.Phil from Oxford University

 

主题:“我的一生都在努力描绘云彩”:赵无极与中国和欧洲绘画中的离形传统

TopicToute ma vie, j’ai essayé de peindre les nuages: Zao Wou-Ki and Non-figurative Traditions in Chinese and European Painting

 

李昂从对赵无极早年两幅画的分析入手,提出在1920年代中国有关西方写实主义绘画与西方现代主义绘画之间激烈争论的背景下,早年的赵无极更倾向于与中国文人画的写意离形精神相通的表现主义。赴法后,赵无极在奇马布埃早期文艺复兴的绘画中,看到中国传统山水画形象和背景之间空间处理方式的相通之处。在西方文艺复兴理论中,云被规避于透视法之外,而通常与光、神圣和不可见之物相关联。赵无极是否受到西方有关云的理论的影响不得而知,但他显然借鉴了中国绘画中有关云的构图方法,即云和画底的互通关系。在赵无极1950年代的绘画中,可见一种保罗·克利式的空间的透明性。在赵无极1970年代的大量画作中,留白的空间体现了他对中国传统绘画精神的理解,空白不是虚空,而是一种存在。最后,李昂在赵无极1960年代的绘画中,看到中国传统绘画的现代性与西方抽象绘画的现代性的吻合。这一时期的画作,绘画表面的物质性与背景的透明性并存。这种对绘画物质性的关注,可能源于赵无极对汉代拓片所具有的触感视觉的借鉴。

 

 

余旭鸿 YU Xuhong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教授

Director of the Art Museum of China Academy of Art, Professor at China Academy of Art

 

主题:熔铸古今,汇通中西——向赵无极百年致敬

Topic: Fusing the Past and Present, Bridging the East and West: Homage to the Centennial of Zao Wou-Ki

 

赵无极游走于东西文化之间,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与西方现代绘画语言相融合。作为特展策展人,余旭鸿从“西湖氤氲”“塞纳光影”“大道无极”三个角度探讨了赵无极的艺术在中法文化交流及中西文明互鉴中的价值和贡献,以“熔铸古今,汇通中西”为主题,梳理赵无极艺术的坐标。2023年,“宋韵今辉艺术特展”和“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千年宋韵文脉的梳理与百年赵无极艺术的回顾,相互辉映。赵无极的艺术生涯起始于杭州,西湖孕育了“南宋四大家”的不朽名作,也是萦绕在赵无极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艺术现场。通过“谁能晓得我聆听、吸收塞尚和马蒂斯的教诲,再回到于我而言世上最美的唐宋绘画为我留下的这份遗产,花费了多少精力?”,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赵无极在远赴巴黎之后创作回归中国传统的初心。其一是从“直会人生、直看自然、直透人心”切入“源自内心需要的绘画”;其二是“有情有义的艺术”,观众直面赵无极的作品,直观感受艺术并得以感悟。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演讲人本人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