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动态
发布时间 2024年01月27日
来源 潮新闻客户端
浏览量

今天,2024年1月27日,是中法建交60周年纪念日。“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第三次学术研讨会:“两个传统、两个世纪——世界艺术史中的赵无极”在中国美术学院举办。

连续两天,研讨会邀请了中国、法国等国内外专家学者,从艺术史、艺术世界、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等不同视角,共同探讨赵无极的艺术在世界艺术史中的独特意义,呈现赵无极在东西文明互鉴、中法文化交流中的独特影响。

 

几个月前,2023年9月19日,亚洲最大规模的一次赵无极回顾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展。在赵无极先生逝世十周年之际,这场名为“大道无极”的特展,汇聚了赵无极一生的重要油画、水墨、水彩、版画、瓷绘作品和相关文献共计230件,其中油画作品129件。

作为策展人,余旭鸿带领美院策展团队与赵无极基金会团队历经了5年的筹备时间。这期间,全球疫情带来的巨大不确定,被他们变成了冒险;各种无奈与困苦,都成了滋养日常创造力的新方法。余旭鸿说,一切的驱动力是“取法乎上”。

“上”至哪里?也许能回答“赵无极从何而来”:赵无极如何成了融汇中西的赵无极;这场在一间高校美术馆举行的世界顶尖展览,又是从何而来。 

 

1. 你打算怎么做这场展览

“那么,你打算怎么做这场展览?”德·维尔潘问。

余旭鸿说了自从2013年赵无极先生去世以来一直在构思的策展角度:“赵无极何以成为赵无极。”

2017年,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余旭鸿认识了法国前总理多米尼克·德·维尔潘(Dominique de Villepin),他谈起想在中国美院美术馆做华裔法籍艺术家赵无极先生的百年回顾展。德·维尔潘先生的第一反应是,这件事情非常困难。

撇开巨额保险费不说,单说作品:中国大陆所有的官方机构,没有一件赵无极先生的油画藏品。世界上也尚且没有专门的纪念场馆相对集中地收藏“赵无极”,作品收藏在众多美术馆和重要收藏家处。

但是当余旭鸿跟他讲了赵无极与杭州,与母校中国美院的故事,德·维尔潘开始好奇:这个年轻人是不是真的能实现这场展览。

余旭鸿给他看了一张照片:画架前,一个年轻人蹲在地上,紧靠着赵无极先生——2004年,84岁的赵无极先生回到母校中国美术学院,有一天他专门到油画系,给师生示范、讲学。

休息时间,那位青年教师向赵无极先生请教:“您的抽象绘画与对象和自然是什么关系?”

赵先生不紧不慢地说:“中国有很好的传统。”

德·维尔潘一下认出来,这个年轻人是余旭鸿。他有些转变了看法。此前,余旭鸿说希望在中国美院美术馆做赵无极回顾展,德·维尔潘觉得他未免口出狂言。

艺术家的回顾展,意味着岁月的超时空集结:需要相当规模的系统性作品,同时要具备代表性。这对“赵无极回顾展”来说,尤其有难度。

赵先生一生创作了1800多幅油画。中国大陆所有的官方机构,没有一件藏品。全世界,目前大约有150家机构藏有赵无极的油画——其余的作品由世界各地的重要收藏家收藏,除了几位知名人士,还有大量不明确身份的收藏者。

“那么你打算怎么做这场展览?”向余旭鸿提出这个问题时,德·维尔潘顺手把那张照片发给了一个法国朋友。 

 

2.赵夫人

收到德·维尔潘照片的人,是弗朗索瓦兹·马尔凯(Francoise Marche),赵无极先生的夫人。

当时,赵夫人并没有和余旭鸿取得进一步联系。但她从此知道了在中国,在赵无极的母校,有人一心想做成赵无极的百年回顾展。

弗朗索瓦兹·马尔凯是一位艺术策展人。1973年,53岁的赵无极,遇到了时年26岁的巴黎市立美术馆馆员弗朗索瓦兹。四年后两人成婚。赵先生曾经开玩笑说,每次展览他常被簇拥着,需要一遍遍不停地作介绍,“但她不用(导览)。”

在中西方艺术市场的推广上,弗朗索瓦兹一直尽心尽力地帮助赵无极。先生晚年保持专心创作,有关展览方面的事务,全权由赵夫人负责。

那么中国美院要怎样做一场赵无极的艺术回顾展?

2019年5月17日,弗朗索瓦兹来到中国美术学院。这是她第三次来学校:1985年,她又陪赵先生回学校,开办“赵无极(油画)讲学班”。2004年,赵夫人再次与赵先生同来。那年,先生特意来看场地,希望重回故地做展。但当时,美院美术馆尚不具备开展国际一流画展的条件。

这次赵夫人独自前来。2013年,赵无极先生长辞于瑞士。在人生最后的阶段,罹患阿尔茨海默症的赵先生,心心念念的仍然是杭州,是西湖。弗朗索瓦兹在日内瓦湖边,找到了一处类似西湖边的房子,她陪着赵先生在那里走完了一生。

2019年这趟,赵夫人正式认识了余旭鸿。作为职业策展人,赵夫人最担心的是作品——2010年,由赵夫人主导成立的赵无极基金会,开始系统地收集与梳理全世界各地的收藏信息——她最了解借展的实质性难度:策展方案能不能赢得国际知名机构的信任?作品的档期是否满足?私人藏家能不能找到,他们又愿不愿意把价值连城的宝贝拿出来公开亮相?

关键是,杭州会讲什么样独一无二的故事来打动世界。 

 

3.风的故事

2024年1月,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大道无极”特展油画部分的最后版块“无限生机”。热烈的红色调三联画《向弗朗索瓦兹致敬-23.10.2003》,正与展厅里最后一张画作遥相对望——

这幅题为《18.03.2008》的作品,是赵无极先生晚年创作的最后一张油画:摇曳的竹枝,潋滟的水波,透露了一阵拂面微风的行迹。

风,是赵无极绘画中最重要的意象之一。1935年在国立艺专(中国美术学院前身)上学时,十五岁的少年赵无极最爱流连西湖边,他专注于观察大自然随着季节的嬗递、时辰的推衍,而产生的无穷变化。

但只是复制自然风景,并不是赵无极的目标,他常在心里揣摩的是:如何画风?怎样表现空白,表现光的明朗、纯净?

赵无极《18.03.2008》|布面油画|私人收藏|2008,116×89cm

 

在“无限生机”展厅里,这张热情的《向弗朗索瓦兹致敬》(赵无极《向弗朗索瓦兹致敬-23.10.2003》|布面油画| 2003年,195×324 cm 摄影:Dennis Bouchard)与赵先生晚年创作的最后一张油画《18.03.2008》遥想对望

 

1954年,赵无极转向抽象绘画的第一件作品,取名为《风》:彤云层叠间,他以往画作中善用的“甲骨文符号”,在渐劲的朔风中飞腾至青云。假如此时有一个声道能够打开,大概是维瓦尔第《四季》中的一段急板。

在个人艺术史重要的转折点,赵无极以一阵“疾风”,彻底摆脱了“小克利”的称号:1950年代初期,他受到保罗·克利(Paul Klee,1879-1940)抽象绘画的影响,1954年左右,他从中国青铜器铭文中获得灵感,以想象的甲骨文符号作为构成元素,在画面中创造形态、营造空间——现在,赵无极画面中的具象符号变成了形体,背景成为了空间。

但也因为画风的转变,让赵无极与此前合作的勒布画廊(Galerie Pierre Loeb)意见相左,并最终解除合作。1958年以后,赵无极的作品都不再有标题,只是在画作上标注完成时间。他在描绘风、虚无、光的亮度或纯净时,不是对自然的照搬,而是将这些形态并列组合,他在画一种没有山没有水,没有石没有树的风景。

赵先生晚年那张《18.03.2008》里的风,又回到了柔板,我陪春风归故里:平静湖面上空气的流动,犹如宋画《柳下双牛图》里的那阵风在场——就在“大道无极”开展半年前,2023年3月,这件佚名的南宋神品,曾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宋韵今辉“艺术特展上展出。

从宋画找到赵无极绘画世界的入口,杭州的观众得天独厚。

 

4.夏半边

夏圭,不断地“出现”在赵无极的画展中。

2024年1月11日,旅居巴黎的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王雪青回美院看展览。他曾经在欧美各地看过许多次赵无极的画展,但也鲜见赵先生早年的作品。

在“大道无极”第一个展厅“两个传统”版块,王雪青特别拍下了一张《无题》(《舞》)的一个局部:右下角,杭州长桥边,茂密的柳树丛。“很轻松、不拘谨的表述方式,很有意思。”

赵无极 无题(舞)|布面油画 |私人收藏 1948-1949,130x195cm 摄影:王雪青

 

赵无极 (局部)无题(舞) 摄影:王雪青

 

几乎只是线条。在油画布上,赵无极用中国的毛笔勾画树木。

我们一站到画前,忍俊不禁:如钩的柳丝,叫赵无极“歘歘”勾得轻舞飞扬,十分地有快感。

南宋 夏圭 《西湖柳艇图》(局部)轴 绢本设色 107.2x59.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种快活,八百年前的杭州画家夏圭就行使过:他的《西湖柳艇图》中,堤岸上柳树如织;可每一株垂柳每一根柳枝都丝丝婀娜,观者如沐过堂春风。

这种繁茂中的通透,又在赵无极成熟时期的抽象画中常见。他的油画里有很多“留白”,远看风轻云淡。走近,其实整张画布无一处不填满油彩,甚至层叠往复——但此间却见得一面湖水,一方洞天,一片宇宙,直吸引人往画里头走。

赵无极常说:“好的画,他(画家)自己画得累,可别人看不出他累。”

冬天的杭州垂柳 摄影:俞先生

 

“大道无极”的第三个展厅“如镜他山”里,穿插了一条过道:在两个油画空间之间,这个狭长的区域,展示了赵无极在1970年代创作的一系列水墨画。其中有一幅见方的作品:抽象的山水主景压在画面右下角,与其对角上方的似奇峰的笔墨呼应,其余空间留白。

余旭鸿每次导览到这张画,就说三个字:“夏半边。”

赵无极 无题|纸本水墨|1980,96×95cm

 

杭州观众心领神会。在2023年“宋韵今辉”特展中,夏圭只出场了一件《烟岫林居图》。一张纨扇面,就足够一骑绝尘:

所有的精微都在左下角,树石、坡路、屋桥,由樵夫引领观看者置身其中。云雾间,左上角远山与独立的高峰若现;留下不着墨迹的上半部空间,占画面更多面积。

退出来看,这方留白也不过物理世界的一巴掌大;但是你好像总也退不出来——画家有本事在方寸之间,营造出令人遐想的无限天地。 

南宋 夏圭《烟岫林居图》 故宫博物院藏

 

5. 回母校

2023年夏天,王雪青曾在美院碰到刚从欧洲回来“非常非常激动”的余旭鸿。

他告诉王雪青,美院美术馆即将在9月份举办赵无极百年艺术回顾展,届时将会有多少作品展出。

王雪青听了有点意外,也非常兴奋。意外,是对凭借一个学院之力,能做这么大规模的赵无极回顾展;兴奋,包含更为复杂的感情。

1983年秋天,赵无极先生曾经在浙江美术学院陈列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前身)做过一次个展。时年,王雪青的父亲王德威先生任美院副院长。

这位在新中国油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油画家,曾在1983年1月率领中国赴法、意美术考察组出访。当时,考察团经著名的旅法艺术家彭万墀(chí)先生介绍,认识了赵无极、朱德群、熊秉明、霍刚与萧勤这几位在西方颇具影响力的中国艺术家。王德威先生一一面邀他们到浙江美院访问、讲学。

正巧同一年,赵无极先生受文化部联同中国美术家协会邀请,从1983年9月开始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和他的母校(当时国立艺专已改名浙江美术学院)举办两场个展。

这是自1948年赵无极旅法后,首次回大陆举办的画展。他非常重视,以最高的国际展览规格对待:拿出的27幅油画,10幅水墨作品,涵盖他艺术创作的各个时期;其中不乏鸿篇巨制,两米以上的大型油画作品有十多幅。赵先生希望通过这次展览,努力让国人打开西方视野,改变当时国内艺术创作中“苏派”画风一边倒的局面,真正了解现代艺术的面貌。 

然而在北京展览期间,许多参观者表示看不懂抽象画。

赵无极先生也并不因此气馁,他和朋友们说,“对于现代国内的年青画家,我应该做这份工作。”

当1983年10月,这场赵无极个展移至母校巡展,情况变得不同:在杭州的展览,引起了师生们的热烈响应。据当年的统计,“全部参观者约6000余人次,这在美院平时展览中是人数颇多的一次,而且外来的观众也较多。”同时,“参观者观后反映,赞赏意见居多。”

有人认为,赵无极当年可以说是“退回”母校。

或许杭州,自是有更多能够理解赵无极的观众。赵无极1935年考入国立艺专时,这所当时最先进的美术学院刚成立不到十年。首任校长、中国第一代留法艺术家林风眠先生,以一所学院的教学,为20世纪的艺术发展提供了一条包容中西、触及本性的精神道路。林先生的学生赵无极,正是这条路上的旗帜。

2024年1月,“大道无极”第三版块“如镜他山”。有一批老观众,会对展厅里最大的一幅三联画《15.01.82》(1982,195×390cm)感到熟悉。这张画,曾经在1983年的展览中展出。

今天更年轻的观众,也不难与这张画交流,因为一站到画面前,杭州的水汽就全上来了。

在“大道无极”展厅,我们常喊这张画“白雨跳珠”。余旭鸿导览到这里,会谈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第一首):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观众会站在画前很久,各自看人生的黑云,白雨,卷地风。

在1983年这次杭州展览期间,赵无极先生提出回母校开办讲习班的想法,得到学校大力支持。为期一个月的讲习班,后来在1985年春天如期举行。

非常遗憾的是, 1984年11月18日,王德威先生因过度劳累,在繁忙公务中“以身殉职”。赵无极唏嘘感伤,他的呕心教学,自是为母校作贡献,也是为纪念王德威先生。

 

6.困难是等着被你克服而设立的

按照计划,“大道无极”原定于2020年赵无极先生诞辰百年之际开展。当年爆发新冠疫情,借展工作一度完全无法推进。

有一、两年时间,赵夫人对展览能否举办颇有存疑。但余旭鸿一直非常坚持要完成这个回顾展,赵夫人觉得他“简直疯狂”。

余旭鸿常常会在给她的信件里写一句话:“正如赵无极先生所写,‘困难是等着你克服而设立的。’”

这句话,是1937年赵无极写给同学许铁生的(国立艺专本科预科高职部)毕业赠言。它后来也成了支持美院策展团队的精神图腾。

 

也是在2023年7月,我第一次到余旭鸿的办公室,当时策展组基本完成借展工作,开始进入布展阶段。

一进门,“赵无极”扑面而来——策展组按照赵无极艺术生涯的四个时间阶段,把上百幅油画作品用A4纸彩打出来贴在四周的墙壁上。

余旭鸿办公室门口

 

现在往回看,赵无极回顾展览时间推迟,可能是件不坏的事情:一方面,美院美术馆赢得了充分的时间升级展馆。也因为硬件创造了先决条件,美术馆团队冲破万难,在赵无极大展前,做了一场重量级的宋画特展。

在向西方重要的现当代美术馆介绍中国美院美术馆展陈资质时,“曾展览过国家最高级别的文物宋代中国绘画”是一种强大的说服力。

更重要的是,策展团队在疫情三年里完成了许多条线索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策展方案。

 

7、一张“找不到”的画

其实就在2023年7月遇到王雪青时表现出异常兴奋之前,余旭鸿在法国等地的借展经历充满了惊险与惊喜。

比如有一张画,起先全世界都不知去向。

这本来是策展组翻看了所有的画册后,决意要借展的一件作品:在一本1979年出版的画册《赵无极》中,有一幅名为《05.03.75 纪念母亲》(图 05.03.75《05.03.75 In memory of mother》布面油画 250×260cm)的画作。画册的主编、蓬皮杜艺术中心创始馆长让·莱马里(Jean Leymariz)写道:“这幅献给他母亲的近方形的图画,由暖色调的赭石、紫色和红色与浅绿的背景混合而成。”

但是在这本画册之后,这幅画没有在任何一本画册上再露面过。策展组向机构、基金会、拍卖行求证收藏情况,也没有任何一方表示近四、五十年见过这张画。

1975年3月5日这个时间点,引起策展组的注意。赵无极另有一张著名的画作,尺寸一模一样,名为《05.03.75-07.01.85》。这两张画在1975年3月5日这个时间点上重合。

根据文献考证,策展组了解到,1975年初,在母亲病重和去世时,赵无极曾两度回国。在前一年,赵无极陪母亲回到家乡同游太湖,这是她最后欢乐的时光。

而《05.03.75-07.01.85》这张画中被围合的空间,水天一色,让人想到太湖。这个俯瞰的角度,既是赵无极对母亲家乡的空间记忆,又是与天国中母亲的诉说。

所以1985年初,在母亲去世十周年之际,赵无极在《05.3.75 纪念母亲》这张画上,重新覆盖了新的色调与构图,画面变得比十年前更为空灵清远,幽思与怀念更溢于言表。

用这个考证故事,策展组最终打动了《05.03.75-07.01.85》这幅画的藏家。

《05.03.75-07.01.85》目前正在“大道无极”的第三展厅“如镜他山”展出,就在“白雨跳珠”的正对面。

赵无极《05.03.75-07.01.85》|布面油画|私人收藏|1975-1985,250×260cm

 

8.就像见到一个好看的人

那么,这终究是一场什么样的展览?

当然,已经有许许多多文字作过讲述。但是进入美术馆并不能以文索骥,艺术不一定有答案。

赵无极《20.11.86》|布面油画|私人收藏|1986,81×100cm 摄影:王雪青

 

那天从三楼“如镜他山”厅那条水墨画长廊出来,王雪青盯着一幅画不动了,“如果要偷画,我偷这一幅。”

我们一下子对上暗号。“偷画”这件事情,自从赵无极回顾展以来,经常会听到。最早是许江给大家导览时,讲起2010年朱德群的大型回顾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吴冠中先生曾带着他参观展览,一幅幅画地讲,“吴先生当时兴奋得像个孩子,他指着朱先生上世纪50年代的一张画说,如果我要偷画,就偷这张。”

许江说他要“偷”一楼“融汇共生”展厅里的《21.12.59》(图 1959,160.7×111.8cm)。“一阵旋风、一片黑云中,有一股‘气’从天而降,在空濛的大地上轰然乍响。这里充满了变化,但是保持着一种节奏,一种呼吸,就像盛夏的雷霆万钧。”

赵无极 《21.12.59》|布面油画|私人收藏|1959,160.7×111.8cm

 

王雪青准备“偷”的油画《20.11.86》,我们也喜欢喊它“马远”。它的构图,与南宋“马一角”相似:看上去大部分“留白”——当然也是画家层层涂抹形成的“魔术”,右下角有限的画面里,比此前五、六十年代的赵无极更有色彩,“相比之前的气势磅礴,这幅画看上去显得赏心悦目。”

“马远”的尺幅相对小。王雪青说,他在巴黎的卢浮宫、奥赛美术馆,都锚定好了“要偷的画”,“不是最有价值的画,我肯定要偷一幅家里可以挂的画。”哈哈哈哈,不愧是学设计出身,软装已经考虑周详。

 

王雪青最近一次在巴黎市立现代艺术博物馆(Musée d’Art Moderne de la Ville de Paris)看赵无极先生的大展,他就非常喜欢《05.03.75-07.01.85(纪念母亲)》这幅作品。

“偷画”这种谈论,也会为看画的人松一松筋骨,不用那么紧张,看得懂看不懂不是那么重要。后来我们一群人每次进去看“赵无极”,就要“偷这偷那的”,不知道美术馆听着有没有感到害怕。

唯一重要的是,你得去现场看画。绘画会带给你太多语言无法到达的地方,你就是会朝它走过去,然后站在它面前,顾自想你的心事。

好的作品,每次看到还是很喜欢,这是它的魅力。就像见到好看的人,有趣的人,你总想见到他,每次见面都很开心,不会厌倦。

All works by Zao Wou-Ki : ⓒ Zao Wou-Ki - ProLitteris, Zurich.

特别致谢

中国美术学院融媒体中心 刘杨 胡心云  

 

展讯

展览:“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

时间:2023年9月26日-2024年2月20日【09:00-17:00(16:30后停止入场,周一馆休)】

地点: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南山路218号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预约请前往微信公众号“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