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匠之手
——“手工艺术国美之路”大展序
手,令我们延揽捕获、抚亲痛失的双手,正是人类伟大的进化。人的心灵之想,体魄之劳,凝此双掌十指,构成地球上不同族群、不同文化的生存之核。
中国文化的诗书画一体,凝在一杆笔、一双手。此手笔轻重提按,风流使转,既写日常诸事,又抒春秋情怀。心手合一、心手两忘,最是东方艺术的写照。中国陶器的发明,内蕴人之手代表人力天工的造化。那盘泥与拉坯,那器形与釉色,那封泥与窑烧,天工造物,出神入化,无不镌印着手的力、手的工、手的生活与品味、手的智慧与神采。那陶壶瓷盏中絪缊的从来便是华夏文化的常情与温度。手工结着中国艺作的环,从甲骨、青铜器到缣帛、竹木简牍、石刻字画。手之工原指工匠的曲尺,手工便如人心人意的工具,无所不能,无精不致。旧时北京的诸般手工匠作称“京作”,苏州的诸般手工匠作称“苏作”。“作”如人的乍起,手工之作即代表那种上手的兴发和品质。
中华手工之艺,源远流长,抱朴而怀文。江南人以茶米为食、麻丝为衣、竹陶为用、林泉为居,其生活蕴育着诸般手工技艺。技可通道,其技其艺,凝着民族的乡土世界。那几乎是中华文化最朴质的原乡、最悠远的学堂。1928年,国立艺术院于西湖创立,其建院的二十四字宗旨第一条即是“整理中国艺术”,此艺术即指手作诸般之艺。创院的大师一辈均亲好传统手作之艺,林风眠先生于陶作之艺、潘天寿和黄宾虹先生于金石之艺、刘开渠先生于石工之艺俱存独到造诣。如此民族民间手作的转释以为绘画之艺的滋养,自是中国美院传承布新的重要手法,在近九秩历史中从未离断。建院初的图案系,便设有陶瓷专业课,注重手工之艺的传习。直至上个世纪最后的十年,都以工艺系来统称各类设计专业。而手工艺术学院分身独立而为学院建制,却是两年之前建立“五学科十学院”结构之时,面对设计工业与产业勃兴之潮,谋划传统手作的传习与活化而在全国首创格局的。历史上工艺系的分拆重建、更名转型的迁变,投射了手工传习的坚守与变革及其富于深度的历史轨迹。
十五年前,应美国罗得岛设计学院罗杰院长之邀,我初访该院。这个美国东海岸的最早拓发之地的朴素小镇,整整一个街区,一栋楼一个学园的布局令我难忘。每个学院的底层均是实验室、热成型楼一层一艺、基础部的专门教学、博物馆的豪华东方收藏,所有这些后来都融入了我院校园的建造,形成象山校区结构性的建造特色。但其中热成型的建造却拖得较晚,这也直接影响了手工艺术学院的姗姗来迟。学院建立虽迟,但其以“以手通意、以技入道”来作为当代手工传习之道的内涵,构造日常的生活实验状态,以臻“心想手到、上手哲思”的理想状态的追求,却是理得通透、想得明白。手工艺术学院以陶艺为引领,举办多届国际学术双年展,在全国展览中屡获奖项,并在中韩日的交流展中独占鳌头。此番展览之题“意匠之手”,便是手工艺术国美之路的传神旗帜。
“意匠”之说追溯源远,总让人想到羚羊挂角搬的超脱、山林远眺般的超迈,但最让我辈寤寐思服的正是《庄子》。《庄子》之书自是意匠之手的天书。轮扁斫轮而论圣人之言,“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可为手工记忆与传授的真正圭臬。佝偻者承蜩之有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其“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正是手感的磨砺与用志的跬积。而解衣槃礴者在常规中不趋不立,独自苦修若业,辄然沉醉而忘形,得磅礴大气,只若手作者深耕与生长的写照。如是,那百千青年艺匠的手,便既是当代创造活生生的特写,又是庄子逍遥而游、扶天而上的千年的意匠风神。
许 江
2017年11月5日
技以载道,意为匠心
对于手工艺术而言,美是隐藏在材料、色彩、造型、技艺背后的心灵观照。手艺凝结人之身心的不尽之意于手掌之中,传递的是手的感知和心的本意。在物件的制作过程中,一种对事物规律的理解了然于心,达到心手相应之境——材与工、技与艺、天与地在这一维度交织,不同的社会文化以及生活方式在这里汇集。
“手工艺术国美之路”展览以“意匠之手”为主题,正是基于对东方手工艺特征的思考,蕴涵着手工艺术创作对“以技入道”了然于心手之理想状态的追求,包含思想、精神、技艺等多层面的内涵,同时也体现出学科专业办学思想的价值取向。“意匠”一词古已有之,直译是动脑筋,匠心独具、得心应手,古代一些文献多有涉及,如晋陆机《文赋》曰:“辞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为匠。”唐杨炯《<王勃集>序》言:“六合殊材,并推心于意匠;八方好事,咸受气于文枢。”宋陆游《题严州王秀才山水枕屏》诗云:“壮君落笔写岷嶓,意匠自到非身过。”不同时代的人们,从不同角度对“意匠”一词做了生动的阐述,启迪后人打开广阔的视野。对于此次展览而言,“意匠之手”这一主题绝不止于细琢、求精、工巧、极致、完美等内容的描述——这些词语多指向技艺层面的表达,难以洞见其思想精神与文化内涵——而是强调集意、理、匠、艺为一体,通过多维的观看,开掘手工艺术事物背后的感知。通常而言,每一种手工艺术的背后,都凝聚着手艺人对材料、工艺、思想表达的智性体悟,饱含着作者对生活的态度,流淌着匠者的体温,并徐徐散发“意匠之手”的芳香。《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的故事便体现出东方的手艺之妙,折射着“意匠之手”的深层含义,正是其核心思想观的活态体现。
因此,“意匠之手”的精髓在于使用“手”去领会造物之妙,通过“手”去认知事物并打开思想的屏障,把没有思想的物质升华为精神的图腾。这是将无形材料蝶变为意象物件的劳动创造,是把生命记忆熔铸转化为视觉符号的手作实验,其意义不止于匠人技艺层面的体验,还承载着手工艺术为人为学为艺思想的表达,折射出读书养心、上手劳作的创作观和育人观。从这一角度而言,“意匠之手”是一种审美眼光的开启,其理念的甄别与熔炼,无疑对于专业学科的品质塑造和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今天“手工艺术国美之路”的展览内容,以及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专业长期以来形成的专业教学理念和教育目标,都是这一东方词语内涵的生动体现。
此次展览涉及劳作上手的体悟、经验知识的传达、思想观点的打磨,启发观者超越视觉感知而认识事物本源。展览分为“手工的记忆”、“手感的磨砺”、“手作的深耕”和“手艺的生长”四个版块,不止于单一层面的匠心独具技艺的表现,而是注重展现造物思想与精神层面的深度融合,通过触觉、视觉、听觉等多维度的展示,体现“工匠”胸有成竹之精神和“意匠”哲学思辨之智慧。
《周易》言:“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后世中国哲学及艺术理论的辩证观点多于此关联。“意匠之手”不是简单的概念词语的指代,还承载着人们仰望星空的理想追寻,是以手抵心、以志言道,用创造性劳动制作物件的态度。其把技能、创意联系起来观察,将工匠追求技艺的求精意识与创造性思维融为一体,避免孤立地看待两者。而审美价值取向的主观能动意识,正是中国历代手工艺术生生不息、繁衍重生的根源之所,勾连着手工艺术的根源性问题。
“意匠之手”正如专业的航标,领航我国传统手工艺的转型与再造,复兴东方经典艺术。其深层思想,体现的是新时代的大国工匠精神,寓意着对“以技入道”——一种对事物本质的极致追求,以及心灵回归——的深入探究。这是一种敬业的精神态度和智性的专业眼光,更是一个不断找寻理想的过程。
周武
2017年10月30日
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