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动态
发布时间 2017年10月12日
来源 中国美术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浏览量

 阿利卡 《手拖着下巴的安娜》 纸本墨汁 64x49cm 1987年

 

阿利卡 《张嘴的自画像》 纸本铅笔 50x69cm 2001年

 

哈曼 《橡树2》纸本铅笔 102x70cm 2005年

 

森 山方  石版 95x71cm

 

贾科梅蒂 《阅读中的迭亚哥》 纸本圆珠笔 21.6x12.7cm 年代不详

 

 布列松 《树》 纸本钢笔 18cm×26cm 1988年

 

古德士 《Vue du forum a Rome》纸本水彩 36×51cm 2001年

 

雷蒙 马松 《Etude de passants》纸本水彩 50x36cm 1960年

 

司徒立《家居物事·明净2》纸本木炭 157x117cm 2002-2003年

 

 

展览前言 —— 重新素描

 

通常人们都把素描理解成“绘画艺术的基础”,这种基础往往是将素描作为学习绘画基本技能的训练方法,将素描作为创作的手段,将素描作为对客观对象的再现。这是建立在操作主义和客观主义基础上的传统素描教学体系。

具象表现绘画艺术提出的“素描即意图”有着更为深远的含义。素描就是意图(le dessin serait de dessin),这是合乎“素描”(disegno)的本义的。画素描的人心中总孕育着一种意图,想在自己与对象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沟通和理解的桥梁,谋求一种默契的同谋关系,找到一种共同的语言,这是人与世界一种原初的沟通与关联。通过素描这种最朴实、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去表达人与世界感性沟通的一种关联,在此层面的素描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形式——艺术本就是人对自然的最原初反应的一种表达形式。素描是一种视觉的逻辑,从一个不明确的意图、计划、变成一种智性的、目标明确的、有条不紊的工作。这是一系列混淆与分辨、分解与合成、选择与集中的过程。素描的目的在于建立一种智性思考,这也许是一种最古老的意图。画素描就是用眼睛去思想。

具象表现绘画不是一套固定的实践方案,其基本特点主要表现在方法论上的现象学,是一种通过“直接的认识”描述现象的方法,所谓的“现象素描”。描述的现象既不是对象性事物的表象,亦非对象性存在的经验事实的“感觉材料”,而是一种不同于任何心理经验的“纯粹意识内的存有”。避免种种定见,直观那些存在的东西。通过回到初始的意识现象,观照的构成过程,描绘以此获得有关观念的实在性——具象表现绘画试图在此基础上去廓清传统绘画的“写实”问题,从而重新回归“写真”的问题,并开展“素描新传统”的研究,深入绘画领域的真理性实践。

具象表现绘画将现象学的方法论与中国思想中以身观身、以物观物的观念联系起来,将这种观照之道活化到媒介语言和表现体系之中。植根于中西艺术传统的深厚土壤,中国美术学院具象表现绘画才获得了应有的思想境界和理论高度。

具象表现绘画在中国落地生长已经二十多年。1991年,司徒立访问西子湖畔的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并向师生们介绍具象表现绘画的基础方法,师生们领会了具象表现绘画的基本精神并且前瞻到它的未来可能性。司徒立与许江相遇,共同探讨进一步展开具象表现绘画理论研究与教学习践。1993年司徒立教授再度来杭讲学,第一次在国内完整讲授具象表现绘画理论及方法,并在油画系本科三年级具象表现绘画教学实验班授课。1995年,油画系逐步建立和建全基础方法教学理论的框架。由许江教授主持,章晓明、焦小键、杨参军等教授展开具象表现绘画基础方法论与油画系教学融合的工作,创建了具象表现绘画试点班。1996年,《具象表现绘画基础方法教材》被教育部高教司批准立项、作为部级重点教材。随后其教学模式落实到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中。2001年,孙周兴和陈嘉映两位哲学家加盟,一起创办了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现象学研究中心,推进具象表现绘画与艺术现象学的实践和学术研究。举办了多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主办一系列大型的具象表现绘画展览,完成多项国家及省部级教材和课题,出版多种学术著作。中国美术学院首创“美术学实践与理论复合型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先例。许江教授致力建构的是塑造绘画领域甚至是文化领域中的理论与实践兼通的人才,培养学者型的画家,锻铸绘画之学的高度。为中国艺术教育与画坛带来了崭新的境域。司徒立教授致力于这个高点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施,强调的是要让画家的“实际经验”上升为一种独立的“创作论”,从而为绘画的实践建立一套理论和方法论体系。经过诸位导师的共同努,一批颇有实力、能驾驭"双语"的中青年学者渐渐显现出来。

具象表现绘画理论和方法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教学和创作体制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一效果历史是毋庸置疑的。具象表现绘画在“艺术终结论”甚嚣尘上的历史处境中劈出一条活路,开放出更多的可能性,也一定能让更多的人领略其中的魅力。

(文:蔡枫、赵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