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动态
发布时间 2024年04月18日
来源 浙江文艺
浏览量

4月18日上午,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展览由中国美协、省文联、中国美院共同主办。

 

本次展览以“可能世界”为主题,分为“太空史诗”“寰宇大观”“仿生格物”“无尽洞天”四个版块,从12000余件报名作品中遴选出210件参展作品,涵盖CG绘画、数字影像、交互艺术、混合现实等类别,以及其他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艺术作品。

 

“本次大展是对过去十年中国数字艺术的一次集中梳理和展示,它呈现出新时代艺术与科技深度融合所催生出的一种新质生产力。数字艺术从媒体中发掘创意,从技术中发现人文,超越既有的学科界限,生来就跨界、破圈,并极大地拓展了我们的时空想象。”高世名说。

 

▲展览现场

 

走进展厅,从肉身体验到机械生命,从数据生活到数字文旅,从太空史诗到元宇宙洞天,从未来科幻到数字考古……各种各样新奇的展品,不仅打破了学科的界限、类别的壁垒,也激发出观众前所未有的美学感受和时空想象。

 

▲《造物》

 

展览现场,雕塑互动作品《造物》引人注目。观者站在屏幕前,戴上脑电波意念控制器,便可用自己的实时脑电波在屏幕内塑造一个立体的三维雕塑,并通过3D打印终端输出雕塑。雕塑的形态、生成速度以及最终呈现的形态,皆受观者当时脑电波的变化影响,具有唯一性。策展人于朕评价,“这个作品趣味探索了人类大脑直接创作雕塑的可能性,体现了数字技术对传统美术创作的赋能。”

 

▲《太空光源》

 

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计算艺术研究所所长胡晓琛和团队带来的作品《太空光源》,以太空大科学装置为主题,探讨未来科学实验的可能性。“我们希望通过装置硬件的交互,以及数字媒体影像的方式,模拟太空的真空环境、极高温和极低温的自然条件,展现大科学装置在太空中的形态、原理以及成像结果。”胡晓琛介绍。

 

▲《宇宙交响曲:行星分子音乐的探索》

 

青年天文艺术家师榕带来的交互艺术作品《宇宙交响曲:行星分子音乐的探索》,深入探讨了宇宙与声音之间的相互关系。观众可以将行星道具放置在装置中心,触发周围化学元素球的振动,在多感官体验中感受太阳系八大行星的迷人旋律。她表示,“希望通过这个作品为大家提供一种感知世界的新方式。”

 

▲展览现场

 

除了满满的科技感,本次大展还尽显国风雅韵,让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比如,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博”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等多家单位合作的混合现实作品《何以文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数字艺术大展》,利用数字化技术复原红山遗址、良渚遗址等10个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点考古遗址,让观众能够自由探访文明成果、亲身体验先人生活,再现“中华何以五千年”的伟大辉煌。

 

▲《金陵图》局部

 

来自南京德基艺术博物馆的参展作品《金陵图》,在清代冯宁所作《金陵图》的基础上,将新兴科技引入文物数字化,创新“人物入画,实时跟随”的互动观展模式。观众可以领取一个手环,选择一个角色,“出生”在画中,并与画中人交流互动,在寓教于乐中体验中国传统文化。

 

据悉,此展览将每两年举办一次。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将于4月19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持续至6月3日。

 

部分图源 / 中国美术学院

采编 / 臧田文 祝融融

摄影 编辑 / 王金双戈

责编 / 茹雪雯

审核 / 徐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