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动态
发布时间 2024年04月18日
来源 中国美术报
浏览量

展览开幕现场

 

4月18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学院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展览旨在梳理当代中国数字艺术的创作成果、彰显数字艺术的社会价值、开拓数字艺术的领域视野、激发艺术创新驱动社会创新的美术发展新能量。

 

(从右至左)杨守卫、陈卫强、马锋辉、金一斌共同为“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启幕

 

开幕式上,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马锋辉在致辞中表示,“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的举办,不仅能够进一步推动数字艺术在国内的发展,而且能促进国际艺术交流与合作,为全球艺术文化的多样性和创新性贡献中国力量,使得过去与未来、本土与世界建立更好的连接。同时,本次大展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探索的一次尝试,促使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在美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大众高品质生活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高世名表示,在展览现场,我们可以感受到数字艺术的三个主要特点:其一,数字艺术从媒体中发掘创意,从技术中发现人文。其二,数字艺术超越既有的学科界限,它生来就跨界、破圈儿,不仅打通了美术、设计、影视、建筑等多个学科,而且融汇当代艺术、数字科技、智能制造,以及视听工业、流行文化等方方面面。其三,数字艺术极大地拓展了我们的时空想象。从太空史诗到元宇宙,从未来科幻到数字考古……数字艺术渗透到古今中外一切主题领域。通过这次展览,我们也看到,数字艺术不但建构起一种“人文科技双向会通”的创作新领域,而且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视听体系和幻觉工业,其生产力和创造性张力远超出数字孪生、虚拟现实的范畴。数字智能正在不断生产出新的应用场景,通过与艺术的耦合,它正在对我们的感官知觉和现实感觉进行新一轮开发与整合。

 

北京奥运会、冬奥会美术总监,中国美术学院AI中心主任、中国数字艺术大展艺委会专家代表陈岩谈道,此次大展搭建了一个跨界交流、资源共享的平台,将推动各行业、各学科的深度互动。希望大家能借此机会增进了解,携手推进中国数字艺术的进步与发展,共同开创一个更具影响力、更具生命力的数字艺术生态环境。此次大展,真实触及当下与未来、紧密联结科技与艺术,不仅是中国数字艺术领域的一次集体亮相,更是我们面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魅力与科技创新实力的独特窗口。

 

展览现场

 

开幕式由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余旭鸿主持。

 

作者代表获颁参展证书

 

“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分为“太空史诗”“寰宇大观”“仿生格物”“无尽洞天”四个板块,从12000余件报名作品中遴选出210件参展作品,类别涵盖CG绘画、数字影像、交互艺术、混合现实(AR、VR、MR)、生成艺术/人工智能艺术/AIGC,以及其他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艺术作品,是对过去十年中国数字艺术实践、创作与教育的集中梳理和展示,呈现出艺术与科技深度融合之下产生的面对艺术界与社会的新质生产力。此展览每两年举办一届。

 

展览现场

构建可能世界档案

 

现实世界由无数种“可能”交织而成,这些“可能”,从过去而来,向未来而去。当我们关心“现实是什么”时,“可能是什么”也涌入视线。伴随本世纪全球数字化科技浪潮而来的数字艺术,不断实现着现实的“可能”与可能的“现实”。当数字技术与现实世界相碰撞,无尽的“可能”被激发和创造出来。

在如今的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正以擎天架海之势塑造着人类社会和文明的形态,并不断革新着艺术面貌与创作方式。数字艺术诞生伊始,即以其新媒体、新形态、新观念、新方法,受到艺术界、教育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迅速成为全球艺术体系的重要板块,在艺术史的发展进程中亦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数字艺术超越了以往美术和当代艺术的范畴,为人类艺术感受、艺术表达和艺术创造开辟出了新的战略空间。

中国数字艺术是当代最富探索精神和前沿意识的艺术领域,它与新世纪一同展开,其发展已经持续了20余年,是与21世纪同频共振的一种艺术形态。近年来,随着数字智能科技的发展面貌日新月异和中国艺术教育的开放实践,它更加成为社会和公共文化领域最受瞩目的艺术现象——数字艺术在中国艺术界已然蔚为大观。

随着数字技术的诞生与不断发展,这一浪潮愈加澎湃激荡。虚拟、混合、增强、拓展……当数字技术与现实世界相碰撞,无尽的“可能”被激发和创造出来。正是在这种背景与浪潮之中,数字艺术正铿锵迈向当下艺术实践的中心地带,中国美术学院作为数字艺术与新媒体领域的引领者,联动艺术、科技、产业、媒体等社会各界,以艺创、科创深度融通的新质生产力推动社会创新。

高世名在2010年创办跨媒体艺术学院伊始号召“从媒体中发掘创意,从技术中发现人文”。数字艺术是科技人文,是媒体技术所驱动的新创意的开启,它正在重塑我们的生产方式和文化景观,开启感知与创造的全新维度。数字艺术大展生发出一段跨时空的回响,建立了一个关于可能世界的档案,用以收藏古今中外、芸芸众生那些形态万千的世界幻想,共同探索数字维度的世界可能与可能世界。

 

海量作品拓展时空想象

 

数字艺术超越既有的学科界限,“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汇集人工智能、生物艺术、生态艺术、游戏艺术、混合现实创作、数字技术绘画、动画、影像艺术于巨幕之中——多维度、多视野分享图景化知识、思考与创作,对多学科、多门类不同视域进行联动展示;涵盖并串联科学技术、数字媒体、动画、游戏、科艺融合等大类别的关注与思考、实践与发展;打破类别与面向的壁垒,启发思想、认知与视觉生产的共振。

从肉身体验到机械生命,从数据生活到数字文旅,从太空史诗到元宇宙洞天,从未来科幻到数字考古……通过对文化图景的重新编码与数字化转向,展览呈现出艺术与数字科技的深度融合,其时空跨度与视野之宏大,勾画出美学经验、感受力与技术所激发的新的时空想象。

国家天文台的“深空”研究带来了一种新的航天文化,重新唤醒了中国人对星辰大海的欲望和热情;中国科学院的国际大科学计划“深时数字地球”开启了我们对行星历史和生命演化史的前沿探索,也推进了我们对人类世界的深度反思。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博”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阿里云云智能设计中心,张馨芳、张婧、胡晓琛、吴雨练、陈商引、周密、刘孜恺、张瀚升、俞寒译、应文康 何以文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数字艺术大展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博”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阿里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计算艺术研究所所长胡晓琛团队合作策划的混合现实作品“何以文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数字艺术大展”,首次利用数字化技术构建移动化、全沉浸、交互式的时空框架,实现“崇龙尚玉”红山遗址、“文明圣地”良渚遗址等10个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点考古遗址复原的线上展出,通过自由探访文明成果、亲身体验祖先生活,再现“中华何以五千年”的伟大辉煌。

 

北京黑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

 

北京黑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动态、交互作品《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这场视觉盛宴由张艺谋担任总导演,现为中国美术学院AI中心主任陈岩担任美术总监,视效总监王志鸥带领黑弓BLACKBOW作为视效总制作团队,历时三年多打造,充分运用数字媒体特点,呈现极致的冰雪美学与中国式浪漫。

 

俞同舟 数据会知道屏幕吗:数据灵光

 

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教师俞同舟的数字影像作品《数据会知道屏幕吗:数据灵光》以深圳天际线城市屏幕为想象对象,探讨在人工智能、物联网与智慧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城市智能网络中“心”的诞生,与对其依赖算法与脚本“存在”状态的省思与发问。

 

费俊、许晨阳、刘正奎 情绪几何4.0

 

《情绪几何》是中央美术学院艺术与科技方向教授费俊与代数几何数学家许晨阳以及心理学家刘正奎进行跨学科合作的艺术实验项目的阶段性成果。本次展览呈现的是《情绪几何》4.0版本,作品邀请观众站上交互台并与互动,触摸者的情绪会通过心率等生理数据采集设备记录并计算出来,生成一个个“因人而异”的情绪化动态三维图形。

 

蔡健 “百鸟朝凤”系列

 

刘益红、顾文佳、欧阳屹杰、王鑫池、杨至雅、戚馨纯、王思晴 仿生材料的“达芬奇密码”

 

蔡锐辉 宇航员升级计划

 

青年文化关注的绚烂的“数字国潮”,也进入到数字艺术大展的展厅。如众多计算机生成图像绘画“大神”,蔡锐辉《宇航员升级计划》以航天七大系统作为切入点,基于元宇宙世界观下的风元素进行了解构与重构;刘益红团队《仿生材料的“达芬奇密码”》中褶纹冠蚌外壳结构启发了仿生材料设计;蔡健“百鸟朝凤”系列以当代“百鸟朝凤”为精神内核,利用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实境与幻境的冲突切换,企图以象征或隐喻的手法开启一个现实而又“可能的世界”。

 

屈非塬、刘贝贝、任科、沈新苗、曹晨杰、王遵富、刘芳 基于AIGC的齐白石动态国画艺术展

 

刘鑫、吴静远 编舞、建筑、人工智能

 

曾真 共书竹风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也进入了此次展览的序列:如屈非塬团队的“基于AIGC的齐白石动态国画艺术展”以齐白石的草虫、花木、 禽鸟、水族等作品为素材,基于Stable Diffusion训练生成数字影像,旨在展现创新与传统的融合之美;刘鑫、吴静远的《编舞,建筑,人工智能》构建了一个系统,以动作捕捉数据为主要输入,结合一系列参数化形式运算和人工智能纹理,在抽象身体上和空间中生成不同层次的“皮肤”;曾真的《共书竹风》通过与人工智能协同设计的一套融合了汉字结构与竹枝竹叶形态特征的竹风字体,构建虚实混合交互方式引导大众重温书写体验。

通过这次展览,我们也看到,数字艺术不但构建起一种“人文科技双向会通”的创作新领域,而且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视听体系和幻觉工业,其生产力和创造性张力远超出数字孪生、虚拟现实的范畴。数字智能正在不断生产出新的应用场景,通过与艺术的耦合,它正在对我们的感官知觉和现实感觉进行新一轮开发与整合。

本次大展是对过去十年中国数字艺术的一次集中梳理和展示,它呈现出新时代艺术与科技深度融合所催生出的一种新质生产力。经过这些年的发展,这种文化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已经开始反哺我们的教育事业,因为数字和智能、审美和创意正成为新一代中国人的基本素养;它反哺我们的社会建设,正在孕育出一种多元开放的创新生态、一种崇尚创新的公共文化。

 

研讨会现场

 

展览同期举办以数字艺术为主题的六场研讨会,教育与艺术界、数字艺术大展艺委会、行业及产业专家、各大专业院校嘉宾学者围绕“数字艺术的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中国科幻的视觉开发”“与AI一起进化”“数字艺术与产业”等议题展开讨论。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6月3日。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