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动态
发布时间 2017年03月31日
来源 今日版画 微信公众号
浏览量

展览名称:刀锋民魂—张漾兮先生作品文献展

学术支持:神州版画博物馆

主办单位:四川省美术家协会 四川美术馆

协办单位: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特别鸣谢:浙江美术馆 四川省图书馆

展览地点:四川美术馆 1F-1、1F-2

展览时间:2017年3月28日-4月11日

 

刀锋民魂

张漾兮先生作品文献展

 文/冯石

由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四川美术馆主办,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协办的“刀锋民魂——张漾兮先生作品文献展”于2017年3月28日上午10点于四川美术馆开幕,展期至4月11日共15天。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副主任、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主席阿鸽,著名版画家徐匡,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蔡枫,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研究员蔡萌,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木版画工作室主任付继红,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主任武海成,艺术评论家张颖川等重要嘉宾,以及张漾兮先生的家属出席了开幕式。

开幕式现场

张漾兮先生1912年出生于成都,是中国现代版画的重要艺术家。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他便以批判现实主义木刻、漫画参与到“新兴木刻运动”当中,至1949年止,其发表于报端,针砭时弊、揭露黑暗的作品多达1500余件,堪称“新兴木刻运动”的骁将和现实主义绘画精神的突出代表。1954年,张漾兮先生领命创立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并出任首任系主任,在短短的十余年任教生涯中,先生先后确立了学科建设的基本体系和版画民族化的实践方向,对中国版画的现当代面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开幕式现场云集了许多版画名家

本次展览,共展出张漾兮先生作品一百余件,并配合大量历史文献的展示,以先生一生为个案,力求向全川人民展现一位饱含国魂的艺术家、革命家、教育家为中华民族的觉醒、抗争与独立,为民族文化的振兴与发展奋斗终生的精神追求与实践价值。

 

中国美协版画艺委会副主任、四川省美协主席阿鸽向张漾兮家属颁发捐赠证书并合影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基于先生在建国以后对我国专业版画教育体系和艺术实践方向的独特贡献,我们特别邀请张怀江、赵延年、赵宗藻、朱维明、李以泰、甘正伦、邬继德、方利民、王超、张晓锋等版画家的作品参展,以他们具有语言民族化及材料综合性的代表作与张漾兮先生的教育理念相呼应,以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半个多世纪以来业已产生的民族化成就对展览进行线索性的延伸,力求以此展现张漾兮先生对中国现当代版画的面貌和实践方向所具有的先锋性历史影响与价值。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民魂厅)

展览现场(刀锋厅)

展览现场(刀锋厅)

展览现场(刀锋厅)

 

 

前言

由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四川美术馆主办的“刀锋民魂——张漾兮先生作品文献展”开幕式,暨四川美术馆张漾兮先生作品捐赠仪式于2017年3月28日上午10点于四川美术馆举行。

张漾兮先生1912年出生于成都,是中国现代版画的重要艺术家。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他便以批判现实主义木刻、漫画参与到“新兴木刻运动”当中,至1949年止,其发表于报端,针砭时弊、揭露黑暗的作品多达1500余件,堪称“新兴木刻运动”的骁将和现实主义绘画精神的突出代表。1954年,张漾兮先生领命创立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并出任首任系主任,在短短的十余年任教生涯中,先生先后确立了学科教学的基本体系和版画民族化的实践方向,对中国版画的现当代面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1937年四川漫画社成立时与同仁合影,后排右三为张漾兮。前排右一为苗勃然、右六为乐以钧。此二人是1931年亲自聆听过鲁迅教导、参加鲁迅举办的木刻讲习班的学员。

距今已近一个世纪的新兴木刻运动,自鲁迅先生1931年发起便随着中国抗日形势的发展和民族解放运动的走势迅速进入高潮。直到1949年,新兴木刻运动的中心,除了生发地上海、共产党所在地延安外,重庆作为抗战陪都所在地,短时间内聚集了大量的文化先锋与社会革新者,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自古的“大后方”四川迅速被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与革命前沿的社会构造推向了历史浪潮的最前端,形成了现代中国非常时期的独特语境。

时至今日,当我们再次回望,历史的线索已经越来越清晰的呈现在我们眼前。与当时社会的军事、经济、政治领域一样,在保守与革新两种巨大力量的拉扯、较量下,怀揣着对中华民族现代启蒙的文化自觉,以及唤醒懵懂大众和改变嬴弱中国历史走向的责任意识,无论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抑或是自下而上革命,战时中国的文化先锋们纷纷将自己整个地抛入危难当中,为民族的救亡图存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而这其中,新兴木刻运动凭借自身与媒体的密切关系,以木刻、漫画专栏为阵地,直接而深刻地影响着千万大众的思想,同时也将自身定格为了那个特殊时期的时代号角。

 

1949年于北京参加首届全国文代会上重逢老友王朝闻(右)

张漾兮先生1912年12月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小商家庭,原名张国士。1931年新兴木刻运动前后,时为美专学生的张漾兮便自学木刻,并在多次进步运动中将木刻技术运用到讽刺漫画的复制传播当中。1936年,随着抗战形势日趋严峻,张漾兮先生开始迅速投身到救亡图存的社会活动和媒体工作当中。1937年,先生出任《新民报》美编并创立“新民漫画”专栏,并与苗勃然、乐以钧、谢趣生等20余人登报成立抗日美术团体《四川漫画社》并任主要负责人,同时兼任《四川日报》、《国难三日刊》、《星芒周报》的画刊编辑和供稿记者。1938年,先生加入“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兼任《时事新刊》编辑,并于次年与王大化、张凡夫、王朝闻、郭钧等筹建了“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在此期间,《鲁迅漫刻像》、《前方浴血奋战,后方加紧生产》、《桂南战役》等木刻作品的出现,显示出张漾兮先生创作风格的初步成形。

 

1955年在罗马尼亚

1940年,成都“抢米事件”爆发,成为当局扼杀四川新闻界进步力量的导火索,先生因受到追捕而避居乡下,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在这样的危机中,先生不仅坚持“一日一画,一周一刻”,更抓住避居的机会广泛搜集创作素材,并继续积极参与新闻传播工作。在旧中国文盲和半文盲占多数的情况下,媒体重视依靠漫画、木刻来宣传时事、唤醒民众,先生此阶段的作品《瓦窑工人的孩子》、《耕“牛”》、《薅秧归来》、《运炭工人》等,不仅深深地与民众生活相连,也因此更具有了深刻的现实主义批判性。

 

1955年访罗马尼亚版画家萨波·柏拉

1944年,张漾兮先生得以读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延安解放区木刻家的作品,对他后续的创作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从1945年始,先生创作的刀口便有了明显转向,《檫皮鞋的孩子》、《告地状》、《整饬市容》、《苦力》、《怒火》、《抢米》、《人市》、《吃大户》、《八老爷行状》等作品,在抗日战争结束后,无情地将中国统治阶级与劳苦大众的真实矛盾推到了台前。至1950年止,张漾兮先生在成都、香港、南京、北京等地二十余家报刊上发表的漫画、木刻作品,据查总量在1500幅以上,真正堪称新兴木刻运动的骁将!

 

1957年,与版画系55、56级同学摄于国立艺专原址的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大门

1949年7月,对全国的文艺工作者来说,北平举办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都是一个时代的转折点。会后,与会的张漾兮先生应江丰、刘开渠、野夫邀请,前往杭州国立艺专(中国美术学院前身)绘画系任教。1953年9月,“中华美术工作者协会”改组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先生当选协会首届理事,并于次年8月领命创立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后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并出任首任系主任。

 

1957年与版画系师生接待罗马尼亚版画家伊万·琴科

在创系之初,先生便突出把握住版画艺术最重要的版种特性,以不同的版性特点建立独特的教学方法,首次确立了木版、铜版、石版的三版教学体制。日后,这一“三版结构”的教学基础模式被其他专业美术院校借鉴,对新中国版画教育,乃至现当代版画创作的整体面貌都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

作为一门艺术专业学科的创始人,张漾兮先生表现出高度的学术品质。他一边为版画教学体系谋篇布局,一边又为版画民族化溯源竞流。1955年,受文化部派遣,张先生出访罗马尼亚、匈牙利。在与欧洲艺术家的交流和参观中,先生最终明确了大力发展版画民族性的未来方向。1956年,学院派遣专任教师前往北京“荣宝斋”学习水印木刻技术和饾版技法,成立了全国美术院校中唯一一个“水印木刻研究室”,这一举措无疑为“水印”这项中国传统技术的传承,以及中国美院版画系在全国的独特价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先生在当时轻视中国画传统教学的背景下,有意识地将中国画引入版画系的教学当中,在材料之余,为新中国的版画民族化开辟了另一条粗壮的旁支。与此同时,先生更发动全系师生,通过深入田间村头的实地考察,系统性地研究以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四川绵竹年画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民间木刻,以拓展木刻的形式、语言为手段,进一步探索版画民族化的道路。

 

1958年,张漾兮与毕业生及版画系全体师生合影

1964年,久病的张漾兮先生英年早逝,却以他的远见卓识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精神财富——他创建的以民族传统为魂、以“三版结构”为基、以课程建设为重的版画教学基础体系,奠定了中国美院版画系版性研究和田野调查的两个重要学术方向,再加上学院本身传承深厚的传统文脉,使中国美院不仅成功发展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版画面貌,更为半个世纪后的当代版画人回应新媒体、后印刷时代的尖锐挑战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渊源和精神资源。

今日,我们在四川美术馆举办此次《刀锋民魂——张漾兮先生作品文献展》,其意义超乎寻常。先生一生为了家国民族的事业而四处为家,此次是其一生作品首次以完整的面貌回到家乡。我想,这不仅能让今日的四川人民重新深刻认识先生一生的艺术、人生追求,更将以先生的一生为个案,令当代的观众重新置身于那个烽火年代,体会“新兴木刻”时代的艺术家、媒体人、教育家为中华民族的觉醒、抗争与独立,为民族文化的振兴与发展鞠躬尽瘁的革命精神。

 

                                                四川美术馆馆长 梁时民

 

部分展览作品

张漾兮 《生产支前》 黑白木刻 11×14cm 1939年

张漾兮 《鲁迅》 黑白木刻  8×11cm 1939年

张漾兮 《前方浴血抗战》 黑白木刻 15×11cm 1939年

张漾兮 《牛马生活》 黑白木刻 15×10cm 1942年

张漾兮 《擦皮鞋的孩子(之二)》 黑白木刻 25.5×19cm 1946年

张漾兮 《人市》 黑白木刻 30×38cm 1947年

张漾兮 《抢米》 黑白木刻 29.5×22.5cm 1947年

张漾兮 《吃大户(饥民)》 黑白木刻  34×24cm 1948年

张漾兮 《煤矿工人》 黑白木刻 29.5×38cm 1948年

 

张漾兮 《我们自己的队伍回来了》 黑白木刻 33×24cm 1949年

 

张漾兮 《祥林嫂》 黑白木刻 26×12cm 50年代

 

西湖风光 套色木刻 29×24cm 1954年

《牧歌》 套色木刻 45×31cm 1954年

请横向欣赏

张漾兮 《送饭到田间》 黑白木刻 68.5×26cm 1956年

张漾兮 《鲁迅与瞿秋白》 套色木刻 51×38cm 1956年

张漾兮 《平湖秋月》 水印木刻 42×33cm 1960年

张漾兮 《一年之计在于春》 套色木刻 24×22cm 196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