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动态
发布时间 2016年12月12日
来源 微国美、宝藏
浏览量

2016杭州国际当代陶艺双年展

2016 Hangzhou International Contemporary Ceramic Art Biennale (HICB)

第十届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

The 10th Chinese Contemporary Young Ceramic Artists Work Biennale (CYCB)

主办单位:

浙江省文化厅、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中国美术学院

承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展览时间:

2016年12月12日-22日

展览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南山路218号)

 

“尝见陶艺良匠拉坯,其身俯首向下,深埋两臂之中,唯侧耳倾听陶泥的声响。只此一瞬,他的手与身融在了一起,他的感受已经从拉坯的身形中解放出来了。听泥坯的声响,听陶土的呼吸,听光线在上面旋转的灵晕,通过这些倾听,他的精神已经达到了一种纯然的沉醉。这种沉醉的真正成功在于它悄然地留驻在器物之中,用静默的方式宣示这种灵魂沉醉的礼赞。陶艺之工的神奇,纯在此种沉醉。”

——许江

 

 

由浙江省文化厅、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中国美术学院主办,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承办的“2016杭州国际当代陶艺家作品双年展”暨“第十届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于2016年12月12日上午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隆重开幕。

 

开幕式现场嘉宾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钱晓芳,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浙江省人民政府文化厅副厅长蔡晓春,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刘正,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杭间,国际陶艺学会主席雅克·考夫曼,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院长周武,海内外陶艺家,参展艺术家代表,国内艺术院校代表,媒体代表,中国美术学院老教授,各职能部门、教学单位代表,以及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全体师生等参加开幕式。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陶艺系主任戴雨享主持开幕式。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钱晓芳宣布展览开幕

 

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蔡晓春致辞

 

陶艺家、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刘正致辞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杭间致辞

 

艺术家代表、国际陶艺学会主席雅克·考夫曼致辞

 

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院长周武致辞

 

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陶艺系主任戴雨享主持开幕式

 

 

手艺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传统手工艺是先人智慧的生动体现。其核心是技艺和造物思想的表达,是创作者把思想和精神熔铸到材料与工艺中的上手劳作。

 

陶艺之器尤需手工精巧。拇指与四指相对,器物之形,尽在手握指塑之间。器皿的沿口,紧扣着人手把抓的感觉。陶器每在收口的变化,便能传递虎口上抚弄和逡巡的触味。陶皿圆弧的饱满,给手掌以肌质的充实。即便最简单的碗盏,其茶香水温亦通过人手,向心里浸润温馨。

 

陶艺这一质朴的艺术,是人文精神石化的劳作,它以容器的方式盛放人类的思想:通过手的长年劳作,感知人生的酸甜苦辣;运用粘土可感的触觉,塑造人性的感受力;凭借心手合一的打磨,捕捉生命的审美体验;通过窑火的熔炼,凝结心灵的结晶。

 

「源·归」讲的是做事、做学问,都应懂得事物的根源。从某种角度而言,「源·归」关注的是根源问题,是智性地观看,运用哲学的眼光观察事物、探讨事理,是明察秋毫地追寻本源,也是以历史为镜对认知经验的探索。对应到本次展览,则是一个如何观看时序里多变的中国陶瓷艺术的问题——我们应先对根性的问题进行审视,这是创作方法论研究的规律。

 

2016杭州国际当代陶艺双年展基于拥有18年历史的「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之上升级与转型而成。展览邀请9个国家约36位艺术家参展,含括英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芬兰等国家,作品形式涵盖陶瓷器物、陶瓷雕塑、影像装置等多种类别,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代国际陶艺创作的最高水平。

 

 

作为活动平行展展出的「第十届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入选作者来自全国16个省和直辖市(含港澳台地区)的36个艺术院校和陶瓷产区,共计130余位,作品形式多样、品类丰富,极具时代的艺术特征,强调泥土在窑火中的淬炼,进而建构个体思想的表达,是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创作水平的整体呈现和集中展示。

 

 

展览秉持哲匠精神,借鉴国际学术展览的经验,致力于陶瓷本体语言的开掘,历年来选择不同地域、不同创作理念的艺术家参与,以开放的视野审视当代陶艺学术前沿问题,并始终坚持聚焦高校陶艺教育,助推学术品质的提升。2014年,展览演化为复合的「双+双」展览方式,实现了升级转型。

 

 

这一「双+双」的陶艺展览依托中国美术学院大视觉艺术的人文环境,通过国际交流拓宽学术视域,传播中国陶瓷文化,通过跨域、跨界互动,开掘学术的深度,建构活态的学科,在推陈出新的过程中实现创造性思维的转换,为专业学者提供了一个更为全面的研究平台,并为学科的深度国际化提供重要支撑。

 

 

同期,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举办「劳作上手——场有关手艺与思想的跨界对话 2016杭州国际当代手工艺术论坛,邀请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理论家、研究者、艺术家参与交流与互动。

 

 

▌陶的人文情怀  手工的未来前景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而涌入中国的西方当代陶艺创作理念,极大影响了中国陶瓷艺术教育和创作,改变了此前长期不变、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下的陶瓷设计创作的方法和理念,使中国的陶瓷艺术设计和创作逐步走向了多元的个性化表现时代,虽然在初期不可避免的带有西方当代陶艺作品的痕迹,但个性的开启,激发了陶瓷艺术家的生机和活力。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当代陶艺家群体开始越来越关注中国本土文化及艺术精神的表现,及至今日,已逐渐形成共识,成为主流。从改革开放前的陶瓷设计的统一理念、标准,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带有明显模仿痕迹的个人表现,再到当下中国本土文化精神表现的思想共识,中国当代陶艺家群体在思想上的觉醒是中国当代陶瓷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

 

 

回首世界陶瓷史,中国陶瓷一直占据主要篇幅。但在二十世纪,日本陶瓷占据了主页。二十世纪日本陶瓷向世界推出的,不仅是陶瓷作品,更重要的是以禅宗文化为核心的陶瓷器物背后的生活方式。

 

众所周知,禅宗文化源于中国,自遣唐使传入日本之后,全面影响了日本的陶瓷观和生活观,形成了不同于中国的陶瓷艺术和生活文化。中国陶瓷艺术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的陶瓷观,几乎可以等同于儒家文化中的君子观,中国君子观中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以「圆满」人生理想为目标的理念,极大影响了中国的陶瓷观,形成了与「玉」的品质追求一致的「无暇」的圆满器物思想。这与日本在禅宗文化传入之后逐渐形成的「月无云遮为嫌」和「茅屋系名马」这样不完整美的欣赏观,构成了完全不同的世界,形成了二国不同的陶瓷观和生活态度。

 

 

或许在西方人的眼中,这种东方的「圆月」或「残月」式的器物及其生活理念都属「东方之月」,但对于中国当代的陶艺家来说,二十一世纪的机遇和挑战是,浸润了中国儒家文化思想的「圆月」式的中国陶瓷器物及其生活理念,能继日本之后,为世界陶瓷发展及生活方式提供新的能量吗?可以看到的是,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家本土文化意识的觉醒与共识的形成,是促使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复兴的巨大力量。

 

茶米为食、麻丝为衣、竹陶为用、林泉为居,代表了东方物质文明和独特的生活方式。中国美术学院2015年成立了手工艺术学院,建成民艺博物馆,全面开启了天工开物的手工艺理想和实践,以手工艺对抗工业化、批量化生产导致的贫乏单一的生活方式,对抗日渐数字化、虚拟化的生活方式导致的浅表化和冷漠感。

 

 

 

▌中国美术学院历时最悠久的双年展之一

 

十八年前,南山路218号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大门的西南侧,有一座大会堂美术馆。美术馆面朝南山路,是一幢砖瓦结构的老房子,内部穿插钢结构挑空处理,双层的展示空间错落有致,两种界面有机融合,兼具历史与现代的双重特质——「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便诞生在这里。

 

1998年的初秋,天朗气清,为了年轻陶艺家的成长,为了学术的交流与求证,在湖畔南山这一处老会堂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陶瓷艺术专业刘正等几位老师,组织并策划了第一次的「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

 

 

岁月如流,从最初湖畔南山的老会堂美术馆,到孤山西湖美术馆,再到浙江美术馆,最终回到湖畔南山——如今美院位于南山路的新美术馆,近二十年的风雨辗转,见证了始终如一的坚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一展览支撑了陶瓷艺术专业的成长,彰显了中国美院整整一代陶瓷艺术学人的人文情怀。它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陶瓷艺术领域办展历史最长的展览之一,见证了中国当代陶艺的沿革,推动了中国陶艺教育与传统文化的推广与发展。它是中国当代陶艺先锋性的体现,仿佛一面旗帜,反映着二十年来中国当代陶艺的变革和履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