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动态
发布时间 2024年07月04日
来源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微信公众号
浏览量

 

6月28日,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与西泠印社双方共同策划、举办了“熔古铸今—中国古代艺术品展暨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创作教学展”的直播导览活动,带领现场和屏幕前的观众一起参观、讲解了展览的三个板块:“丹青蕴彩”、“金石镌华”和“格古通今”。

 

完整直播回放链接:

https://weibo.com/l/wblive/p/show/1022:2321325050210698002715

 

【直播时间】

2024年6月28日(周五)14:00——16:00

 

【直播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直播人员】

王臻(西泠印社文物处处长)

金恩楠 (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院专任教师、

西泠印社社员)

杨牧原(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院专任教师)

参展学生代表

 

第一部分:现场导览

“丹青蕴彩”

本次直播从美术馆一楼的“丹青蕴彩”板块展开,展厅汇集了西泠印社社藏的四十余件明清时期的书画佳作。西泠印社文物处处长王臻和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院专任教师、西泠印社社员金恩楠从用墨浓淡、字体大小、书写材料等方面,详细分析了展览中赵之谦、金农、吴昌硕等大家的书法名作。此外,两位老师从创作时期的社会背景、思潮变化等方面介绍了每位书法家独特风格的来源。

 

 

“金石镌华”

接着,听众跟随导览来到“金石镌华”展区,这里展出了西泠印社、上海博物馆和平湖玺印篆刻博物馆提供的珍贵金石文物,包括秦汉玺印、封泥、明清印章及全形拓作品等。王臻老师从秦汉时期封泥的历史和作用谈起,通过文物展现的古代地名、官名和各地通信往来的信息,揭示了其背后源远流长的历史痕迹。随后,他详细介绍了一些特殊的印章种类,如刻有图像语言的巴蜀印、贵重的玉印和少数民族印章。

 

 

金恩楠老师则重点讲解了文人印刻。宋代开始,篆刻的目的由实用性转向艺术,各派文人参与到篆刻学习中,并将汉印的特点融入自己的创作。金恩楠老师首先赏析了明代书画和篆刻家文彭的作品,进而介绍其弟子苏宣创办的泗水派印刻,以及何震受众极广的形似将军印的作品。

 

此外,他详细讲解了西泠八家的浙派篆刻历史,晚明时期,由于政治、社会和环境变化的影响,文人期望得到解脱,书法艺术的创作方式也由此开始改变。丁敬在刀法上进行开拓,以切刀为主,笔法古朴又富有变化,形象地模仿汉代的金石气和烂铜印。然而,通过分析更多后人作品,金恩楠老师提到,浙派后期的文人因无法跳脱出僵化模仿的思维,逐渐衰落。随着导览的深入,听众穿梭于不同的时代和派系间,体验文化艺术的交流和兴衰。

 

 

不少参观者都被两位老师专业细致而又妙趣横生的导览吸引,现场互动连连,气氛热烈。

 

 

第二部分:作品讲解

“格古通今”

美术馆二楼的“格古通今”板块,展示了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院学生围绕本次展览中的古代文物开展的系列临创探索。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院专任教师杨牧原带领参展学生代表进行导览。在各自的书法和篆刻作品前,学生们侃侃而谈自己的创作过程和心得。他们从经典的拓片、碑帖、印章中获取灵感,通过实临、意临相结合的方式,仿作、创作相贯通的手法,上溯源头,梳理脉络,展现出对古代经典书印作品的独到理解。此外,作品还附有独特的自我认知和个性表达,为我们呈现更丰富、多样的笔法和篆刻风格。

 

学生作品展示

林梓瀚 临汉《三老碑》

 

林家卫 临《宝室寺钟铭》

 

纪家璇 临西周《毛公鼎》

 

郑万策 临陈豫钟《王建宫词百首》

 

徐鹏 临奚冈《杭世骏诗达摩井》

 

裘雪莹 临吴昌硕《诗经·小戎三章》

 

章琦雪 吴昌硕《缶庐诗卷》

 

阎家辉 临徐渭《草书七律》

 

 

 

第三部分 观众随访

 

在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导览活动里,一位在现场的观众全程紧紧跟听,不时拿出手机拍摄记录。据采访,这位观众在退休之后开始喜欢上了书法,这个爱好已陪伴她近十年。她表示,此次她特地冒雨前来参加导览,并诚挚感谢美术馆举办如此有意义的公教活动,让更多民众得以了解到书画篆刻背后的创作故事和蕴含。我们也为她送上了参展学生代表书写的作品作为奖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