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际艺术史学会(CIHA)、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大学联合主办的第34届(2016)世界艺术史大会将于2016年9月16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9月12-14日,大会杭州研讨会在中国美术学院贡布里希-高居翰纪念图书馆(南山校区)率先拉开帷幕。
杭州初秋,黄叶满地,大会第4分会中方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美术馆馆长杭间,第17分会中方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世名,第21分会中方主席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曹意强携手国际艺术史学会秘书长Thierry Dufrêne、国际艺术史学会主席G. Ulrich Großmann及各分会场学者正式在江南开启各项主题性话题讨论,艺术史热潮就此涌起。此外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兼图书馆馆长张坚则担任第15分会中方主席,研讨焦点在于“创造性”和“误解”之间所有可能的关联。
第34届(2016)世界艺术史大会杭州研讨会现场
第4分会中方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美术馆馆长杭间
第17分会中方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世名
第21分会中方主席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曹意强
第15分会中方主席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图书馆馆长张坚
第34届(2016)世界艺术史大会杭州研讨会现场莅临嘉宾(部分)
杭州研讨会及会议主题:
第4分会场题目是“欣赏与实用”
具体到探讨每个文化对艺术不同功能的理解。在这个题目中,建议讨论艺术作品和工艺品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和作用及其功能的不断转化.各个文化对艺术的理解具有很多方面的内容和研究方向,艺术和工艺在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分法,一件实用品在一个文化中如何被选择、保存并凝结人民的精神而使之成为艺术品,其过程又是如何发生和变化,从而反映和旁证了不同文化关于艺术的观念。
第17分会场题目是“展示”
展览作为不同文化间交流的途径和显示差异的方式。在这个题目中,在展览对艺术史的观念和方法的影响的基础上,建议讨论如何将艺术展示内容和方法的变化、博物馆的观念,运用在以不同的文化和眼光以建造知识和传播文明。不同的传统文化在私下赏玩的境界,但在当代环境下由本文化内部,向文化间扩展,展览作为交流的途径和交换的方式,可以理解为“公共空间(public space)的诞生”,文化间差异显示和碰撞产生展览的需要和观赏的兴趣。策展人如何将其他地区、文化和风格带入展览,展出历史上的差异以吸引观众的好奇,制造特殊的杂交和对比景象以扩大对知识的生产(对历史的再认识)和对文化局限的突破,创造全新的文化。而互联网上的虚拟性的艺术表达,正威胁着传统的展览方式。
第21分会场题目是“多元与世界”
即最后一个问题,全球艺术史框架下的世界艺术史。希望使与会学者从各自的立场获得表达,进一步促进理解世界各地不同文化中各自艺术与艺术史之间的差异和共性。艺术史学统不仅是这个学统中的学者(如中国人)研究本文化(如中国)的艺术史,也包括他们对西方艺术史研究的现状和角度,更重要的是对于艺术史方法的反思。同样探讨个学统本身建立和变迁的过程,以此凸显差异的依据,并探讨差异的合理性。由此在世界艺术史范畴内认识和理解各民族各时代艺术概念之间的差异,将艺术史的概念go beyond any unified single standard,促成包含世界所有艺术作为研究对象的全球化艺术史。
开幕式嘉宾合影 吴京颖 摄
世界艺术史大会在中国:
2016年9月中旬,北京将继奥运会后,迎来艺术史界的奥运会。本届大会主题为“术语(TERMS),国际艺术史委员会倡议关注不同文化、不同时代艺术现象的多样性和差异。经过与国内外专家的沟通交流,本届大会共分21个会场进行研讨,并拟定了相关论题。各分会场主席(国际主席一位,中国或华裔主席一位,青年主席一位)确定本会场主题设计以及具体的范围、讨论方法和拟邀请对象。
世界艺术史大会自1873年以来已举办了33届,从未在西方以外的国家和地区举办。定位于北京的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将在2016年9月拉开帷幕,将是该学术活动首次举办于非西方国家,有赖于其极高的社会影响力,对各艺术体制间联系的促进作用,结合东方视角,大会的举行不仅将对中国艺术史的研究前景产生影响,辐射在亚洲地区乃至世界范围,也势必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股不同以往的学术思潮。
艺术史大会在国际:
国际艺术史委员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隶属其下的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的创设,作为国际艺术研究领域内最重要的学术组织,大会的举办旨在建立一种三年一度,维系各国艺术史委员会间的关系,检视艺术史学科状况的形式。
世界艺术史大会是国际艺术研究领域中最重要的学术活动。在组织形式上,它与奥林匹克运动会相似,继第一届代表大会于1873年在维也纳召开之后,每4年一届,分别在世界各地举行。
自1963年举办于纽约的国际艺术史大会起,更改三年一度的举行频率更改为四年一次。举行于1996年的第30届世界艺术史大会首次邀请中国学者参与。中国学者的加入,无疑提供了进一步促进中国以及亚洲参与这项重要国际学术活动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