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The World Congress of Art History)于9月16日至20日期间在北京召开。此次活动,是这一悠久国际性大会首次更名后的第一次召开,同时也是143年的举办历史中,首次将场地转移到了“非西方”的亚非拉地带。
2012年纽伦堡的第33届世界艺术史大会闭幕式上,时任中国代表团代表、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从国际艺术史学会主席、日耳曼国家博物馆(Germanisches Nationalmuseum)馆长乌尔里希·格罗斯曼(Ulrich Großmann)手中接过会旗
【世界艺术史大会在国际】
溯源:国际艺术史委员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隶属其下的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的创设,作为国际艺术研究领域内最重要的学术组织,大会的举办旨在建立一种三年一度,维系各国艺术史委员会间的关系,检视艺术史学科状况的形式。
世界艺术史大会是国际艺术研究领域中最重要的学术活动。在组织形式上,它与奥林匹克运动会相似,继第一届代表大会于1873年在维也纳召开之后,每3年一届,分别在世界各地举行,素有国际文化艺术史界“奥林匹克”之誉。
自1963年举办于纽约的国际艺术史大会起,更改三年一度的举行频率更改为四年一次。举行于1996年的第30届世界艺术史大会首次邀请中国学者参与。中国学者的加入,无疑提供了进一步促进中国以及亚洲参与这项重要国际学术活动的条件。
【世界艺术史大会在中国】
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现场
2016年9月中旬,北京继奥运会后,迎来艺术史界的奥运会。本届大会主题为“Terms”(概念:不同历史和不同文化中的艺术和艺术史)。该主题突出强调中国艺术发展特征及其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地位,由此以历史的眼光回溯中西文明同等的重要性,进而扩展对世界上各种文化和艺术的差异和特点的重新认知。经过与国内外专家的沟通交流,本届大会共分21个会场进行研讨,并拟定了相关论题。各分会场主席(国际主席一位,中国或华裔主席一位,青年主席一位)确定本会场主题设计以及具体的范围、讨论方法和拟邀请对象。
世界艺术史大会自1873年以来已举办了33届,从未在西方以外的国家和地区举办。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是该学术活动首次举办于非西方国家,有赖于其极高的社会影响力,对各艺术体制间联系的促进作用,结合东方视角,大会的举行不仅将对中国艺术史的研究前景产生影响,辐射在亚洲地区乃至世界范围,也势必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股不同以往的学术思潮。
【世界艺术史大会在杭州】
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前夕,由第4分会中方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美术馆馆长杭间,第17分会中方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士明,第21分会中方主席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曹意强发起,邀请国际艺术史学会秘书长Thierry Dufrêne、国际艺术史学会主席G. Ulrich Großmann以及三个分会场的学者,于9月12-13日在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举办——2016世界艺术史大会中国美术学院研讨会。
研讨会旨在对艺术史大会相关会场主题进行讨论,增加学术主题的生产性。在不同语境下探讨艺术的功能与意义的展示与改变,以及如何通过跨文化、跨学科的交流产生出新的价值。通过与艺术史大会有关的三个主题的讨论,思考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语境中的社会能量。
9月12日,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第4会场中方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杭间,第4会场国际主席、美国国家美术馆教育部学术项目主任法亚·考西(Faya Causey),第15会场中方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馆长张坚,第17会场国际主席、法国高等研究实践学院历史和哲学系主任米歇尔·霍克曼(Michel Hochmann),第17会场中方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士明,第21会场中方主席、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曹意强,国际艺术史学会主席、德国柏林博物馆馆长乌尔里希·格罗斯曼(Ulrich Grossmann),国际艺术史学会学术秘书蒂埃里·迪弗雷纳(Thierry Dufrêne)出席杭州研讨会开幕式。9月13日晚九点,2016年世界艺术史大会杭州研讨会圆满落幕。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