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动态
发布时间 2023年03月27日
来源 潮新闻客户端
浏览量

W020230318745987869146.jpg

这个周末,位于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宋韵今辉”艺术特展成为杭城各大展览中的顶流。

“宋韵今辉”艺术特展正在这里举办。人们排着队轮番驻足在各个展柜前,与800多年前的杭州对视。人群中,就有考古专家、浙大城市学院考古系主任杜正贤。

那么,在几十年专注于发掘研究南宋遗址的他的眼中,这场集齐南宋四家“刘李马夏”,被称为南宋绘画“天花板”的展览是什么样的?

虽然不是在考古现场,但杜正贤的看展方式却带着一股“考古”味儿——每到一幅画前,他都会把手机摄像头对准画中他最感兴趣的部分,然后放大至六七倍,甚至八九倍。在放大数倍的手机屏幕里,因时光而消隐的细节再次浮现。他用“震撼”来形容自己的观展感受。

古代书画绘制依托于纸和绢,材质比较脆弱。因此有“纸寿千年,绢寿八百”的说法。杜正贤以自己最熟悉的南宋举例,当时的画家基本都是用绢作画。因绢本保存不易,自己在几十年的南宋太庙、官窑等遗址发掘中,从未见过宋画真容。能流传至今的宋画,基本都是在各朝代宫廷和名家手中辗转。但即便如此,这些已走过至少800年的宋画相当于历经风霜的老人,画质肯定不如自身青壮年时期的巅峰状态。

被放大后的画面让杜正贤有了什么发现?马远和刘松年,“李刘马夏”之“马”“刘”。马远的《松寿图》画有一个中年男人,乍一看平平无奇,但细看后,无论是他半敞衣襟半躺的姿态,还是脸上闲适的神情,让惬意感扑面而来。刘松年《四景山水图》,画中人端坐中庭纳凉观景,神情同样很松弛。而这种闲适感并非偶发,在本次展出的南宋画家所画的细节中多少都能感受到。

局部.png

《松寿图》局部

杜正贤有自己的解读:南宋以来,临安城盛极一时,有点像我们如今所说的“和谐社会”。百姓生活安逸,观念也比较开放。单是太后可以出宫居住这一条,在其他朝代都是闻所未闻。而南宋画家画中所画的正是他们在当时的真实见闻。同样是因为生活闲适,宫廷也聘用许多出色的画家,他们可以不计成本投入大量精力,这让宋画中细节和巧思显得尤其多。

当然,杜正贤最关注的还是和老本行相关的内容。宋画中的房屋建筑结构是否跟自己在考古现场看到的一致?宋元明清,西湖的变化大不大?

“你看,这几幅画中房屋基础用石头砌的很高,主要是为了抬升房屋主体,避免进水。这种做法跟我在南宋遗迹挖掘现场看到的一模一样。”杜正贤翻阅着手机相册中一张张和房子构造相关的宋画细节图说,自己也是头一次看到“李刘马夏”真迹,这也让他有了非常难得的机会可以从另一种视角去观察南宋。

079afdf9f91a6b7f0ad1bb8ae3d8cb47.png

边看展边评点,杜正贤抛出的问题问倒了记者。“你觉得宋元明清和如今的西湖有什么差别?”

“好像景观、湖岸轮廓差不多,甚至街道的名字都高度相似。”

这个话题吸引了几位一起排队观展的市民,饶有兴趣地加入讨论。他们有的认为确实差不多,有的认为雷峰塔等个别景观有点差异。

“确实,从我们考古发现来看也是如此,南宋以后的西湖及周边就没有再发生过很大变化。但你们发现没,不论是宋元还是明清,西湖边的宝石山都是光秃秃的?”

杜正贤没有卖关子,笑着揭开谜底说,这是因为从前各家各户造房子、烧火做饭都需要用到木头,所以近处的山上很难留下大树。其实我们在民国照片中也可以看到,当时西湖周边的山,比现在光秃多了。如今变得郁郁葱葱的宝石山,是这几十年来保护的结果,更为西湖添了几分风采。

虽然参观展览前,杜正贤多次谦虚表示自己并不精通书画,但他的独特专业视角,让这场展现宋韵极致的展览,“意外”有了更多趣味。对于许多没有太多艺术造诣,但也想乐在其中观展的市民来说,这何尝不是打开了一种新思路?

 

人物名片

著名考古专家、浙大城市学院考古系主任杜正贤

杜.jpg

杜正贤,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在杭州从事文博工作近40年,先后担任杭州市文保所所长、杭州市博物馆馆长等职务,现为浙大城市学院考古系主任。

参与田野考古20余年间,主持、参加了40多项考古发掘、整理、研究和保护工作。他担任领队的考古项目——南宋太庙遗址、南宋临安府遗址、老虎洞南宋官窑遗址及恭圣仁烈皇后宅遗址、严官巷南宋御街遗址等,多次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他也是全国获此殊荣最多的考古领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