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无论何时来到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客流量总是满满的。3月18日开幕的“宋韵今辉”艺术特展正在掀起一阵文化热潮。
我们将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一起看展,并推出系列专访报道。
张捷,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院长、中国古代书画传习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著有《反躬修己—-论中国古代文人山水画家的自律性》《传统山水画》《看山觉行》《历代名画录·扇画山水》《中国山水画写生与创作研究》《中国历代绘画流派大系》等。
“宋韵今辉”开展以来,张捷不知道做了多少场讲解。“不少观众看展,一进来就问,‘李刘马夏’南宋四家的真迹在哪?”张捷说,的确,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的真迹能在当年古都杭城集结聚合,意义非凡。”
在张捷看来,“李刘马夏”四大家中,李唐又尤为显得不同,被称作“四大家”之首。李唐,河南孟州人,字晞古,为北宋末南宋初画家。他的不同之处在于,将北宋山水程式简化,创南宋山水画之新风,是北派山水画风在江南得以嬗变的关键性人物。此外,他还首创了“大斧劈”皴法,山石厚重、坚实,其他三家的画法技巧,多少都受到李唐的影响。
这次展出的《濠梁秋水图》,就是李唐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他的画风从雄峻厚重转变苍劲洒脱的重要见证。《濠梁秋水图》现藏天津博物馆,卷尾有明末书画家范允临的一段后跋,称其为“南宋画家高手推李晞古第一”。
南宋·李唐《濠梁秋水图》纵24厘米 横114.5厘米 绢本设色 天津博物馆藏
“不少人刚看到画时可能会觉得不明所以,但如果知道背后的一些人文信息,就会有比较清晰的学理认知。”张捷笑着解释,这幅画描绘的是安徽凤阳濠水、濮水一带的自然风光,取材于《庄子·秋水》,表现的是庄子和惠子论辩时的情景。他们辩论的内容大家也可能读到过——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画中,庄子和惠子临流对坐于涯岸,一正一侧,依水论道,神情高迈,人物以意取象,勾勒简练,却颇见精神。
“你看画面,右边数株茂密的大树占据了主要画面,古木森森,以夹叶法层层叠加,后施淡赭设色,透露出浓浓秋意。水边巨石用斧劈皴勾勒,劲健有力,结构谨严,苍劲凌厉,颇见质感,并以小青绿罩染。”作为山水画家的张捷,解读专业却充满想象力。他认为,李唐对急缓变化中的秋水刻画尤见功力,坚硬的山石和流动的水波形成鲜明的刚柔对比。
张捷接着解释,从构图来看,《濠梁秋水图》的特别之处在于,李唐打破了北宋山水画“上留天,下有地”的全景式构图,将山水造境变为中景横断截面的巧妙构思,整卷画面山不见峰,树不见顶,半包围的构图方式更加突显出浓郁的深秋景象,主题更加突显。
李唐的作品,除了《濠梁秋水图》,不少人还会提到他的另外两幅经典名作《万壑松风图》和《采薇图》。《万壑松风图》是李唐早期的作品,表现的是北宋全景山水雄强壮阔的气格,画风水墨苍劲,笔力雄强,意境深邃。
南宋·李唐《万壑松风图》纵187.5厘米 横139.8厘米 绢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采薇图》则体现他晚年的绘画风格,去繁就简,由小斧劈皴、刮铁皴转化为大刀阔斧的大斧劈皴,表现出简练洒脱,水墨苍劲的风貌。
南宋 ·李唐《采薇图》纵27.2 厘米 横89.6厘米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张捷说,从李唐画风的演变大致可以推测,《濠梁秋水图》应是《万壑松风图》和《采薇图》之间所创作的作品。在学术界,有一种说法是,李唐是南北宋的桥梁人物,他襟带两宋,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细看李唐的这几幅画作,笔墨风格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不了解他的演变过程,甚至很难相信这几幅作品出自同一人之手。
李唐的作品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南渡之前和南渡之后。南渡之前以《万壑松风图》为代表,南渡之后的作品则以《采薇图》为代表。李唐高古雄逸、浑厚深沉的画风,深刻影响了南宋山水画的风格流变和承续演进。
不过从李唐的个人经历,也许可以看出其中的缘由。李唐早年以卖画为生,徽宗朝补入画院画师。高宗南渡,年近八旬的李唐亦流亡至临安,以成忠郎衔任画院待诏。当个人跌宕的经历和国家的动荡交错,情绪的体悟、画风的转变,最直接地体现在了他的每一幅画中。
在那样的年代,画家不仅仅是附庸风雅的,他们的风骨,从每幅画背后也可窥见一二。李唐晚年画《采薇图》,讲的是伯夷、叔齐宁可采薇充饥也不食周粟的故事,褒扬那些保持气节的人,在当时南宋与金国对峙的特殊阶段,用笔墨丹青来抒发自我的尊严。如果说《濠梁秋水图》呈现出作者对天地万物的自我觉悟与智慧,那么《采薇图》传递出的是画家的一种家国情怀和人格气节。后来,被南宋画院重新起用的李唐还画了《晋文公复国图》,承载着对南宋中兴的美好期望。
在《濠梁秋水图》展出的“浙水敷文”展厅中,还有一件特别的作品和李唐有关:来自辽宁省博物馆明代佚名仿《采薇图》而作的《谭道图》。这样偶然的相遇,就像是一场隔空的对话:几百年后依然有人想起李唐,并且用这样的方式向传统致敬,画家的精神一直在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