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山揽胜,宋韵今辉。
说到宋画,生活在南宋古都里的杭州人多少都会感兴趣,因为画中常出现的那些西湖景致,都是我们无比熟悉的。
英国艺术史家恩斯特·贡布里希曾把中国的宋代绘画同比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古希腊文化,认为它们创造了最辉煌的成就,这是学界对宋画的至高评价。
这些昔日皇城里的故纸遗墨也一直被后人视作珍宝。曾经有过这样一个说法:衡量一个博物馆庋藏书画的水平,通常就看有没有宋画,如果有宋代名家之作,就更高一筹。
然而一直以来,由于清末民初时大批宋画真迹都流散在国外,在杭州,是很难有机会见到宋画的,目前,杭城各大博物馆里也少有关于宋画的馆藏记录,名作更是凤毛麟角。
3月18日,南山路上的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将举办一场“湖山揽胜——宋韵江南书画艺术”特展。共展出宋、元、明、清传世书画37件(套),其中宋代书画10件(套),国家一级文物13件(套),二级文物21件(套),三级文物3件(套)。系统呈现从宋、元、明、清到近现代江南地区的千年宋韵书画艺术文脉。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这是一场规模空前的宋画真迹盛会。
这些展品分别借展自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天津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等多家全国文博机构。展览由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和浙江省博物馆承办。
“湖山揽胜——宋韵江南书画艺术”特展
在美院美术馆里,同时亮相的还有另外四场艺术展览—— “夜山钩古——黄宾虹宋画研究及其传承”、“立最高峰——潘天寿的常变之道”以及“含英咀华——绘通中西的国美油画”和“典垂百代——两宋书画传习展”。
一座艺术院校为何要办这样一场展览?
在中国美院院长高世名看来,美院地处杭州,秉承宋代画院千年文脉,作为中国画高等教育的开创者,国画教学尤重名迹之临摹、正典之研习,其宗旨非为复古,更在开今。
“我们相信,承继传统不是抱残守缺,而是要发显古人之创始精神。在经典的传习中,我们努力做到与古人志气相投,心心相印,正是为了让古人的观物之道、制像之法,在当代人的感知经验和精神土壤中重新生发,更是为了重新找回那个山水世界中的人——那种在天地万象中格物致知、穷理尽性,继而应会感神、神超理得的中国人的伟大精神。”高世名说。
“湖山揽胜——宋韵江南书画艺术”特展
这场艺术特展不只针对美院专业师生开放,更是面向每一位生活在杭州的普通市民,
本次展览策展人、浙江省文联书记处书记、中国美院美术馆馆长余旭红认为,“这会是一次全社会的美育行动”,杭州市民只需要在家门口,就可以看到这些超过800岁的国宝级真迹原作。
钱塘自古繁华,在眼下杭州繁花似锦的最美季节,共赴这场800年后的“宋韵”之约。
本期杭州Discovery,我们就给大家推荐几张展览中的必看名画,一起来讲讲画里画外的故事。
当年他的画遍布整个北宋皇宫
《溪山行旅图》郭熙(北宋)
云南省博物馆藏
这是本场展览中最重磅的名画之一,此前从不外借展览,在云南省博物馆内也仅展出过两次。
郭熙,北宋画家,河南温县人。他的故事有点励志——平民出身,学画全靠自己摸索,属于天赋异禀、自学成才,早年信奉道教,游于方外,以画闻名。
随着后来名气越来越大,一度还惊动了皇帝宋神宗,于是宰相富弼奉皇帝旨意将他征调进京,神宗十分喜爱郭熙,专门为他开放自己的藏宝阁,把历代皇家珍藏的书画供他随意观看,让他还可以进出自由,还给他封了官,便有了“神宗好熙笔”,“评为天下第一”之说。
《溪山行旅图》“臣郭熙”落款
郭熙在翰林图画院待了近20年。当时,他的作品遍布整个皇宫,甚至各级官署衙门、京城及地方上的许多寺院、道观都以有郭熙的山水画为荣。皇家密室珍藏的名画,也都要由他详细鉴定过,才能编目造册。
郭熙真迹存世极少,这次亮相的《溪山行旅图》是其中一幅。
北宋时期,山水画正值它的成熟阶段。郭熙对于景物的轮廓描写十分精致,将中国山水画推向细腻的微妙境界。他画树如蟹爪下垂,也叫“蟹爪枝”,还将山石用卷云状的皴(cūn,中国画的技法之一,用淡干墨涂染以表现山石的峰峦纹理和树木枝干的脉络皱痕)笔来表达,也就是“卷云皴”。笔势雄健,将北方峰峦秀拔、云烟变幻之景表达得淋漓尽致。
古代山水图,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就是你总能在画中找到几个“小人儿”,有的到山中访友,有的寒窗苦读,也有伏案“摸鱼”睡觉的,田间劳作的等等,这些小小的人的存在,叫做“点景”。
关于这一点,清代编撰的《芥子园画谱》中有专门的描述:“以见山中之画人物,犹作文之点题。一幅之题全从人身上起……”意思是,山水里画人物就像作文的点题,整幅画的“点题”,全在人身上。
到这里,其实就引出了中国山水画的一大妙处:画山水,不是为了纯粹描绘自然景观,而是为了呈现人的心境。
他是宋徽宗钦点的“艺考第一名”
《濠梁秋水图》李唐(南宋)
天津博物馆藏
北宋的山水画通常是气象万千的全景图,而到了南宋,就更多为边角之景。打个比方,相当于现代人拍照,从“全景模式”发展到“局部特写”。
在南宋王朝短暂的152年里,偏安临安城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都将这里的湖山风雅,停驻于纸卷间。
当年,宋高宗赵构曾在今天望江门一带设立绍兴画院,并且亲自掌管。画院里,浙江籍的画家有38人,其中又以杭州籍画家占多数。
最有名的有四个人,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简称“李刘马夏”,他们同时也是代表着中国宋画高度,具有世界影响力,被称为“南宋四大家”。
先说李唐,他是南宋四大家之首,两宋山水画转折时期的关键人物,也是四个人里唯一不是杭州人的一位,祖籍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州)。
当年宋徽宗创办了宣和画院,自己当院长兼招生办主任,在民间选拔优秀艺术人才,还亲自出考题。画《清明上河图》的张择端,画《千里江山图》的王希孟,都是他选中的。还有一位宋徽宗曾钦点的“艺考第一名”,就是李唐。
但后来金兵攻陷汴京,李唐带上谋生的纸笔,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最终于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来到临安,那时候他已经近80岁。南宋恢复画院后,李唐经人举荐,进入画院,他的画风为刘松年、马远、夏圭等师法,对后世影响很大。他创立了一种“大斧劈”皴,所画石质坚硬,立体感强。
李唐《濠梁秋水图》
李唐《濠梁秋水图》局部
《濠梁秋水图》是李唐的一幅精品画作,描绘的是安徽凤阳县濠水、濮水一带的风光。故事取自《庄子·秋水篇》,表现的是庄子和惠子论辩时的情景。他们辩的什么内容?其中一句你一定听过,“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因为住在清波门外 他外号“暗门刘”
《四景山水图》刘松年(南宋)
故宫博物院藏(一级甲国宝级文物)
杭州籍画家专场开始。
首先是刘松年,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四景山水图》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画西湖畔四座富贵人家的园林型别墅,画中撷取了西湖四季标志性的景物:桃花垂柳、纳凉水阁、秋山红叶、松柏雪竹。他对西湖四季观察得如此细致,这并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他那时候就住在清波门外,清波门因有暗沟引湖水入城而俗称“暗门”,所以他有个外号叫“刘清波”或“暗门刘”。
今天中国美院美术馆所在的位置,距离古清波门,步行距离不到700米。时空交错仿佛定格相见,“刘清波”回家了。
刘松年《四景山水图》
刘松年在淳熙年间(1174-1189)入选画院,为南宋孝宗光宗宁宗三朝的宫廷画家,在当时很受器重。他最擅长画山水和人物,笔下的人物尤其有趣,甚至有点细节控。
刘松年《四景山水图》局部
《四景山水图》中的冬天场景里,主人兴起,骑驴出游,不知是去访友还是寻梅,老翁穿得很厚实,可见当时的杭州冬天也是阴冷刺骨的,重点是,桥这头的屋门口,竟然还画有一个妇人透过门帘探出半个身子,仿佛在张望桥那头远行的亲人。
刘松年《四景山水图》局部
刘松年生活的时代,宋金对峙进入相对稳定时期,南宋经济已得到一定恢复,生活相对平稳安逸。此外他的成就也跟当时的画院体制有关。
北宋时,画院作为全国画坛的中心,虽然网罗了大批优秀画家,但更多的优秀画家如范宽、赵昌、李公麟等,基本上是活跃在院墙之外。到了南宋,优秀画家几乎全部集中到了画院里面,都成了“体制内”公务员画家。
北宋帝王经常会在画院画家的作品上题款钤印,据为己有。而南宋画院画家,他们的画作很少会受到帝王的窃据,顶多是在作品上题诗题字,这就不是对待工役的态度,而是给画家以尊重,将他们与朝官一视同仁。这样一来,画家的身份和创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比北宋大有提高,与世俗生活的接触也比北宋时更广泛。
马氏一门,五代七人都在画院上班
《雪屐观梅图》马远(南宋)
上海博物馆藏
另一位杭州人马远(祖籍山西永济,生于杭州),也是当时临安城里一等一的皇家画师。
马氏一门,五代人共有七人都在南宋画院里上班。马远的曾祖父马贲在北宋元祐时期就是著名的宫廷画家,祖父马兴祖,是南宋绍兴画院待诏,擅长画山水、人物、花鸟、杂画;伯父马公显、父亲马世荣也都是绍兴画院待诏,授承务郎,赐金带,善画山水、人物、花鸟;马远的兄长马逵,也善画,得于家传。他的儿子马麟,画风和他很相近。虽然名气虽不及父亲,但也画过不少功力不凡的杭州西湖图景,是南宋宫廷里着力描绘“西湖十景”的画家之一。
马远《雪屐观梅图》局部
这次展览中,共有两件马远的作品,一件是《雪屐观梅图》(上海博物馆藏),一件是《松寿图》(辽宁省博物馆藏)。
马远《松寿图》
在马远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致:雾气中若隐若现的远山,堤岸边娇俏柔美的垂柳,还有浮在水面的扁舟。大片的留白是涟漪微动的湖面,也是观者的想象空间。他擅画山水,其中最为人熟知的特点,就是他独特的构图,往往有大片的留白,而景致仅占一隅,所以得名“马一角”。
现在看到的这些画面,可能看上去颜色很深,这是因为年代久远氧化了,原来不是这样的,效果会更惊艳。
除了“马一角” 还要认识“夏半边”
《烟岫林居图》夏圭(南宋)
故宫博物院藏(一级甲国宝级文物)
夏圭也是杭州人,他是宋宁宗、理宗大力护持画院时的本地画家。跟南宋的很多画家一样,夏圭也非常喜欢西湖的云烟水月,营造那种烟雾飘渺的氛围感。
这幅《烟岫林居图》,画的就是一老者走过板桥,沿小径而行,远处山林后隐现房舍一角,意境幽深。在云雾笼罩下,左边露出峭秀的山峰,近景树石着重墨,中景以淡墨勾染,至远景则以极浅淡的水墨渲染出一片雾色,拉开空间层次。
夏圭《烟岫林居图》局部
他师承范宽、李唐,用秃笔带水作大斧劈皴,人称“拖泥带水皴”。他的构图很有意思,经常取半边,焦点集中,近景突出,远景清淡,显得画面空旷远大,人称“夏半边”,与马远的“马一角”并称。
流传于世的南宋绘画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圆形的团扇。扇画是中国绘画一种独特的形式,《烟岫林居图》就是一件扇画。
夏圭开始是学画人物,后来专攻山水画。存世的长卷小幅里,大部分都是充满诗意的山水小品。他的不少作品没有以“西湖”冠名,但都透出浓郁的西湖山水气息,杭州人都会觉得很亲切。
当年重建雷峰塔,这幅宋画派上了用场
《西湖图》李嵩(南宋)
上海博物馆藏
(请旋转手机横屏观看)
南宋四家以外,整个南宋花坛,叱咤风云的大咖级人物还有李嵩。他最有名的画,有两张大众比较熟悉的,一张是《货郎图》,另一张就是这次展览中有展出的《西湖图》。
2002年,杭州雷峰塔在原址上重建,塔形就来自宋代李嵩的《西湖图》。这是现存宋代最为完好的一幅描绘西湖全景的名作。
李嵩《西湖图》
李嵩生于杭州,又来自民间,画过许多呈现当时下层社会生活的风俗画,把劳动人民的生活作为审美对象来描绘。
这幅俯瞰全景图绕了西湖一周——从断桥、宝石山起,再从葛岭一直到南屏一带。今天我们站在城隍阁上往下望去,大致就是画中景色。如果仔细看会发现,这幅全景图里缺了今天的“湖中三岛”: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因为这三个湖中岛在明清时期才形成。
李嵩《西湖图》局部
李嵩的这幅西湖图流传至明初,曾经太祖朱元璋御览,还写下了长篇题跋,这对于明太祖来说,也是罕见的举动。
当然也存有争议,日本学人宫崎法子就曾对李嵩这幅描绘西湖全景的画作作过考证,认为“这幅画卷当为1242年至1291年50年间(南宋最末期)的作品”。至于画中李嵩的署款或为明代人所加,其原因很可能是因为李嵩绘制西湖图的历史记载最多且久负盛名。
从展厅出来后,可以再到美院美术馆的顶楼看看,那是一块开放式270度视角大露台,可以远眺西湖,保俶塔、城隍阁尽收眼底,尤其是这样的阴雨天,氤氲弥漫的湿度下,是一幅现实版《西湖图》。
还能看到《富春山居图(剩山图)》等
这次展览是国内近年来以浙江风物为主题的较大规模的中国古代珍品书画特展,历代书画大家代表性作品荟萃一堂,宋、元、明、清均有重要文物参展,除了前面提到的宋画,难得一见的历代珍贵画卷还有不少。
比如,浙江省博物馆镇馆之宝,大名鼎鼎的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剩山图)》;藏于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的翟院深《雪山归猎图》首度离馆展出;明代文徵明的《山水图》(故宫博物馆藏)等。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剩山图)》
文徵明《山水图》
唐寅《钱塘景物图》
翟院深《雪山归猎图》
“清四家”之一的王原祁创作的《西湖十景图》(辽宁省博物馆藏)也不可错过。
康熙第三次南巡,游览杭州时曾题西湖十景名,并命人刻石造碑,还在孤山建立行宫。后来,还让王原祁专门创作了这幅《西湖十景图》长卷,画面自钱塘门始,至涌金门外问水亭止,西湖十景尽收其中,画得十分详细。康熙帝回到北京后,每每想起杭州西湖,就会拿出这长卷,心向往之。
你能看出图上的西湖十景,跟今天的有什么不同吗?
王原祁《西湖十景图》
“湖山揽胜——宋韵江南书画艺术”特展
地点: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南山路218号)
时间:3月18日至4月16日(每日9:00—17:00,16:30停止入场,周一闭馆)
门票:60元/人
预约购票方式:关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微信公众号,即可进入预约购票通道。
优惠票:
在校大、中、小学生(含港、澳、台学生,不含成人教育),凭学生证或学校介绍信;中国美术学院校友,凭校友证,享受优惠票价30元。
免票:
12岁(含12岁)以下观众,凭相关证件;60周岁及以上老年观众,凭身份证;现役军人,凭军官证;残障人士,凭残疾证;可享受免票优惠。
特别提醒:展厅内可以拍照,但不能使用闪光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