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动态
发布时间 2024年08月15日
来源 中国美术学院
浏览量

 

 

长乐未央,乐在何处?

乐在雄浑、乐在苍劲、乐在生机勃勃,

乐在对艺术有十分的敏感。

 

8月15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长乐未央——马玉如的艺术与心脉”展览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学院主办,由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承办。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浙江自然博物院、杭州市雕塑院、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共同支持。展览不仅是对马玉如老师数十年艺术创作与教育生涯的全面回顾,更是对其独特的艺术语言与教育理念的深入探索。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代表学校接受马玉如老师无偿捐献的51件油画、水彩、素描作品,并向他颁发捐赠证书。

 

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中国美协副主席、浙江省美协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分别讲话。

 

 

出席开幕式的领导和嘉宾还有:浙江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浙江省文联原党组书记、中国美术学院原副院长高而颐,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傅巧玲、原副院长白仁海,浙江省教育厅艺术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王卫华,浙江美术馆馆长应金飞,浙江省油画院院长常青,杭州市雕塑院院长林岗;老教授及艺术家全山石、张自薿、金一德、傅维安、甘正伦、徐银森、韩黎坤、胡振宇、程宝泓、邬继德、李以泰、金柏松、徐芒耀、莫大林、范达明、奚天鹰、章仁缘、成南炎、孟云生、吴宪生、翁诞宪、章晓明、孙景刚、杨参军、王羽天、何红舟、黄发祥等,马玉如老师本人及其夫人李庆芬与家属,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绘画艺术学院、附中师生代表和媒体嘉宾等。

 

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讲话

 

许江谈到,油画的特点是浓郁,东方的油画如何发其风采、振其风色、展示独特风韵?马玉如老师的画中正体现了这种山壑叠翠、霞光满天的浓郁风华。这种风华不仅仅是艺术表现上的卓越,更是深植于中国美院的学风之中。中国美院的学风不仅表现在绘画技艺上,更体现在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方式和风格中。马玉如老师作为最具代表性的学者,做人诚恳、做事认真,做学问讲究方法。他的展览涵盖笔记文本、速写、水彩等,内容丰富且令人深思。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马玉如老师的众多临摹绘本,临摹对象集中在印象派到后印象派的诸多大师,尤其是博纳尔、卢奥,梅原龙三郎。这些临摹尽管繁多,却贯穿着色彩浓烈、用笔浑厚的主线,展现了马玉如老师对这些大师的钟爱和独特方法。

 

马玉如老师从临摹到创作,从摹写到意写,逐渐化合而成自己的语言,化合而成山壑叠翠、云霞满天的大风景的卓然气象。这种气象中存有油画的满目风采,又有中国山水的浑茫气象,还有印象派冷暖互补、红绿相生的色韵。所有这些,组成了马玉如老师的中国式风景的蔚然大观。既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华彩,又有夕阳如火、山川如染的浓烈;既有默然成醉的静气,又有抗怀千古的浩气。在今天油画语言趋于单一化的情境中,马玉如老师的这一方法实战很值得我们的学习和借鉴。这也正是“长乐未央”的真正意涵。

 

中国美协副主席、浙江省美协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讲话

 

高世名回忆,马玉如老师在他初到美院时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当时并没有直接的交集,但他常见到马老师专注地看展。十年前,他因机缘巧合看到了马老师的几幅画,被深深震撼,并惊讶于马玉如老师居然没有举办过大型个展,于是登门拜访,感受到马玉如老师的谦虚和“为己之学”的精神。马玉如老师的谦虚源于其高尚的人品和严苛的艺术参照系,他的作品具有极高的品质,呈现出浓郁东方性的现代绘画风格。马玉如老师的作品承续了倪贻德、关良的传统,又独具面貌,在中西融合的道路上走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路径。

 

马玉如老师不仅是一位成就毋庸置疑的艺术家,也是深受学生敬仰的老师。从1955年留校任教附中开始,受教于他的学生无数,许多已经成为中国美术界的中坚力量。在学生们的眼中,马老师瘦弱却坚定的形象从来不曾改变。马老师尊重师长、关爱学生,同国美历史上的许多先生一样——“半生为师,终生为徒”。这些老先生们素朴而清白,他们的声名或许并不显赫,却格外有一份骄傲和尊严。马老师一生低调做人,尽心做事,倾心育人,从不参与艺术界的纷纷扰扰。退休后,他更安居一隅,在这一片湖山之间照见自己的内心,构建起自己独立的精神世界。这一方天地宁静隽永、兴味悠长,安安静静,也干干净净。国美这样的学术大家族,拥有这样的长者,是一种幸运,更是一种幸福。

 

学生代表、浙江省油画院院长常青致辞

 

常青表达了对马玉如老师的深切敬意。马玉如老师作为教育者和艺术家的严谨、自律与谦逊,尽管为人低调,但其对教学与绘画的执着追求令人敬仰。马玉如老师的创作过程宁静而纯粹,始终追求质朴之美,这种追求在任何时代都具有永恒的价值。尽管年事渐高,马玉如老师逐渐淡出公众视野,却依然关心学校与美术事业,对艺术的热情与执着丝毫未减。此次展览为马玉如老师绘就了一张“漂亮”的像,这位“漂亮”的艺术家和教育家将持续影响年轻一代和美院的未来。

 

家属代表马宁致辞

 

马宁在致辞中对“长乐未央—马玉如艺术与心脉”个展的成功举办表示由衷的欣慰与感激。她提到,这是父亲首次举办个展,凝聚了他对学校的眷恋、对师生的情怀,以及通过作品与观众心灵交流的期许。马宁回顾父亲从少年时期至今对绘画的热爱与执着,他在退休后依然心系校园,并将自己的画作捐赠给美院作为对艺术与教育事业的回应。她引用父亲的话“最美好的事物,本质一定是最朴素的”,表达了对此次展览的深刻感悟,并向所有支持者致以诚挚的感谢。

 

马玉如老师早年师从倪贻德、苏天赐、胡善馀、关良诸先生。他的学习正是新中国初创时期,濡染着这个丰繁时代的文化上的印记。既重素描的造型基础,又强调油彩的风色;既重时代生活的采撷,又重诗性传统的积累。马玉如老师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油画家、美术教育家,他品行高尚,毕生精力投入新中国油画教育事业,桃李满天下。先生为人低调,尽管在油画创作上孜孜不倦,成就很高,但因不喜宣传,很少举办展览。

 

本次展览是马玉如先生从艺和从教以来的首次个展,共展出油画、水彩作品123件,辅以素描、手稿、文献、视频资料,完整展现其绘画语言的探索、教育教学的思考。

 

 

“长乐未央——马玉如的艺术与心脉”座谈会于当天下午在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举行,此次座谈会由封治国教授主持。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9月15日。

 

 

展览现场

 

 

 

 

 

 

 

 

 

 

 

 

 

 

 

部分展览作品

 

《川西途中》 纸板油画 50×60cm 2011年

 

《迎年》 布面油画 50×61cm 1994年

 

《瓶花》布面油画 46×38cm

 

《远航》 纸本水粉 36.5×38.5cm

 

《群峭摩天》布面油画 58×63.5cm

 

《草原峡谷》纸上水彩 26.5×26.5cm 1962年

 

《芳华》 布面油画 45×54cm

 

《自画像》纸本油画 37×47.5cm

 

《西湖之冬之一》纸本水彩 19.5×22.5cm 1950年

 

《素描技法》示范图

 

 

 

马玉如

 

祖籍浙江上虞。1931年出生于杭州。

 

1948年7月-1949年8月在杭州西湖艺术研究所学习,启蒙于倪贻德先生。1949年9月考入国立艺专(中国美院前身)绘画系,受教于苏天赐、胡善馀、关良等诸位先生。1955年毕业留校。

 

应美院附中副校长夏子颐先生之邀,去附中任教并担任专业教研组组长。1978-1983年任教于油画系。

 

1984-1986年任附中校长。1985年获浙江省教育成果奖。

 

1988-1991年在油画系任教至退休。1991年赴法国、阿尔及利亚进行艺术考察。1992年获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和终生津贴。

 

专著《素描技法》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库尔贝》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在专业刊物发表《油画技法》、《谈素描》等论文。油画创作曾参加全国油画展及日本、东南亚等地画展。

 

学术主持

许江、高世名

 

展览总监

余旭鸿

 

项目统筹

邬大勇、张俊、俞芳秀、刘潇、郭健濂

 

策展人

翁桢琪、夏商周、马宁

 

执行策展

王宁致、王安安

 

藏品管理

窦亚杰、赵怡

 

展览执行

蔡可成、卢明辉、王瑾、张懿、薛佳音、张耀玮、唐千、洪万里、陈果、何应杰

 

纪录片

唐萌、高鸿飞、柳林辰、高晟翔

 

行政统筹

王剑红、陈卫青、潘洋

 

宣传公教

方舟、刘杨、胡心云、贾毓秀、朱羚

 

视觉形象设计

王佃刚、张恩千、杜雷凯、徐邦成

 

展览制作与执行

张顺礼、惠干源、吴憾

 

制作顾问

贾宏宇

 

志愿者

俞海天、赵贝宁、范冰冰、常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