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人山花”三科中,人物画最早成熟,也最早成就其历史高峰。
唐代以后山水、花鸟大兴,人物画却渐趋衰微。人物画的复兴,是在二十世纪。随着中国现代社会的建立,民学大兴,随着革命的历史浪潮,尤其是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立,人物画以崭新的面貌重新回归到了中国画舞台的中心。
1960年代,以李震坚、方增先等为代表的浙江美术学院的一代先师们开创了“浙派人物画”,不仅为中国画现代化开辟出一条影响深远的学术路径,更在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确立了一座会通中西、贯通古今的艺术高峰。梁平波是这个艺术家族中的一位杰出代表。
梁平波的绘画,将严谨的造型与中国画的“骨法用笔”相结合,把生动的人物形象与精湛的笔墨语言相结合:他的人物造型精准坚实,细微处不失生动;他运锋行笔间质朴磊落,墨色朴厚中透着响亮;他的线条与墨色、结构和敷彩结合得从容自然,一笔下去往往形意得兼。梁平波善长宏大的主题性创作,《走进西藏》运思深刻,构图谨严,宏章巨构,秩序井然。对于生活中那些陌生、寻常的过客,他同样刻画得认真而诚恳。作为一位现实主义画家,梁平波用画笔追寻生命中闪耀的光芒,将无数普通人一瞬间的形象与情态,转化、塑造而为现实生活的纪念碑。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生命经验的凝结和投射,也是他面对世界的真实表达。中国画讲求“以心为镜”,一滩浅浅的水洼也可以映照出天光云影,然而那毕竟是些浮光掠影,让它始终保持丰富、灵动的方法就是要找到那源头活水,对艺术家来说,这就是生活。
梁平波的生活规律到有些枯燥,但他的人生际遇却使他远远超过一般艺术家们所谓的体验生活。他虽身居要职,却如柳青一般直接、深刻地投入到社会发展进程之中,以艺术家的敏感对时代进行一种感同身受的“社会性介入”“参与式观察”。我们看到,他刻画的每一幅肖像都个性分明,在展厅中,画面上那一张张面孔特别的质朴,特别的鲜活,特别的真切……。看着这些作品,我们感动于艺术家内心的善意,那份对生活的诚意。
绘画之于梁平波,是生命中的桃花源。但这桃花源却并非文人画家们寄情遣性的梅兰竹菊、山水林泉。对他而言,可以之兴怀、寄托身心的只有人——形形色色的人,普普通通的人。无论他所刻画的对象属于什么种族、何种身份,我们都可以从画面中感受到一种平常心和平等心,一种对人道的尊重。同样,梁平波的绘画风格也绝非寻常的“逸笔草草”、大而化之,而是严谨厚重、扎扎实实,这是他对所描绘的对象的诚意,更是对绘画本身的诚意。
与近年来的画界风气不同,梁平波很少描画日常。他笔下珍而重之、郑而重之的人物和景物大都在遥远的异域。“心远地自偏”,这是隐者的境界,但梁平波却并非隐者,被朋友们亲切地称作“大梁”的他,心性里始终有一种侠义气,一种少年气。所以“远”对他来说,从来不是闲适恬淡的悠远,他画中的远方从来都是热烈而激越的,带着对一切生命的感同身受。“生活在别处”是他们这代人的大浪漫。这浪漫背后蕴涵着的,是对他者的关怀、对远方的赞美,以及对自我的拯救。正如鲁迅所说:“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由于白天公务繁忙,梁平波总是在夜半凌晨开始作画。满城岑寂,一室独明,他就这样在绘画中渡过了千万个孤寂的夜晚。然而,他的画面上却永远阳光灿烂。他是一位追逐阳光的画家,西藏、新疆、印度、埃及……,这些他所钟爱的地域题材,不只有异域风情,更有充沛的光线。“光”是西方绘画的核心命题,可是在梁平波之前,中国画水晕墨章的世界中却从未有过如此强烈灿烂、如此执着的阳光。光是他的手法,更是他的主题——他与其说是用光影来塑造人物形象,不如说是在用人物呈现光。
在《阳光沐浴》中,巨大的人物形象饱满而坚实,金字塔构图加强了画面的崇高感与纪念性,大胆的敷色与厚重的笔墨融而为一,阳光即是圣光,有形有质。画面中相互倚靠的老者沐浴在金色的阳光里,温暖而安宁、圣洁而光辉——这是日常生活的英雄,是梁平波致敬大地与阳光、远方与世界的颂歌。
| 展厅现场 |
主办: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国美术学院
承办: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浙江省美术家协会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协办:浙江美术馆
学术主持:许江 高世名
展览总监:余旭鸿
策展人: 盛天晔 夏商周 梁宇
展览执行:蔡可成 张耀玮 胡亦扬
展品协调:窦亚杰 赵怡 赵一璇
行政统筹:王剑红 陈卫青
宣传公教:方舟 刘杨 朱羚 申博
展览设计:王弋 李图 陈汝哲 谢京格
视频剪辑:徐祝辉